何家沟的四百岁古井水清澈甘甜。

以前,在红卫地区分布着很多水井,滋养着一方百姓。后来,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用上了自来水,很多水井被填埋。

如今,红卫地区还有两口百年以上的古井。历经几百年的时光洗礼,这两口水井依旧在发挥作用,水质甘甜。

古井400年不枯

见证何氏一族迁居十堰的故事

说起红卫界牌社区何家沟,很多人都知道,这条沟里的居民大多姓何,因此得名何家沟。以前,何家沟从上到下分布着5口井,居民吃水全靠水井。后来,自来水管道铺进村里,水井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一些水井被填平。如今,何家沟只剩下两口井,一口是400年的古井,位于何家沟主路旁边;另一口井年代不长,在何家沟里面。

400年古井在何家沟主路的一侧,这是红卫地区最古老的水井。“这口井是我祖辈打下的,到现在至少400年了。”何家沟83岁的居民何明龙说。当年,何氏一族从山西洪洞迁徙到十堰,就定居在何家沟。为了解决吃水的问题,他们打了这口井。

年纪稍长的居民都还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红卫有不少水井,还有一些和水井相关的地名。比如,以前,红卫有个地方叫“井沟”,就是因为当地有一口深井。后来盖厂房,深井被填平,沟里盖起很多家属楼,井沟的名字也慢慢被人们淡忘。在何家沟,几十年里先后有3口井被填。

记者看到,这口古井紧挨马路,井口比路面高出几十厘米。站在井边向下看去,井底水质清澈,可以清楚地倒映出人影。井壁由石头垒成,经过几百年风雨的洗礼,石头表面磨得十分光滑。

“当年修路时,为了防止路面的污水流到井里,我特意让工人把井口加高了。”何明龙说,这口井深5米,井底有3个泉眼,井水充足。以前,周围的居民吃水、洗衣、浇菜地全靠这口井。

“我们都是吃古井的水长大的,对这口井有很深的感情。”何明龙说。同样,何家沟居民何明斋也说,他小时候经常和伙伴们在古井旁边玩游戏。可以说,他是在古井旁边长大的,这口古井带给他美好的童年回忆。

何明龙说,这口水井没有干涸过,如今依然有不少居民用井水洗衣服,或者夏天里挑一担井水回家冰镇西瓜、啤酒。对于古井,居民们十分爱护,经常打扫卫生。由于水井在马路边,担心行人不小心掉下去,大家特意给水井安了盖子。

炉子村五组村民现在仍然从古井打水洗手、洗菜。

200岁古井四季清凉

井外烈日炎炎 井底冻得发抖

在红卫街办炉子村五组,也有一口古井,160多名村民至今还在用井水洗衣、做饭。

这口井位于马路边,周围砌出一个圆形平台,水井位于平台中间。井的一边是农田,人们在平台上用井水洗衣、洗菜,用过的水直接顺着平台流到农田。

“这口井将近200岁了。”70岁的李观银说。李观银是当地人,从小吃井水长大的。“这口井的水很干净,也很甘甜,而且井水充足。”李观银说,以前,有关部门曾对水井进行检测,显示水质很好。这口水井供周围160多名村民吃水。遇到停水,周围的一些酒店也来这里取水用。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这里修水库,1000多人也是吃这口水井的水。”李观银说,当时人多用水量大,有时一天就把这口水井的水用完了,但第二天早上,水井又是满的。

这口水井滋养着当地村民。记者看到,这口水井没有安装抽水装置,村民们来打水,都是自带一个水桶,水桶的提手上绑着一根长绳子。“以前装过压水装置,但用水的人太多,过几天就坏了,所以大家都带水桶来打水。

村民们对水井很有感情,不仅出钱为水井修建了水泥平台,而且每隔三四年就清理一次井底。李观银说,这口水井深14米,井底有3个泉眼。每次清理水井的时候,先用水泵把井水抽干,然后安排小伙子到井底清淤。“清理水井一般选择在夏季。即使天气炎热,井底依然很冷。”李观银说,每次小伙子都要先喝一大口白酒,然后再下到井底清理。就算是这样,人也冻得发抖。

(十堰晚报秦楚网全媒体 文/记者 罗毅 图/记者 刘成臣 通讯员 彭娴 王荣仙 编辑:木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