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實的上甘嶺戰役中,戰鬥從第一分鐘開始就進入到了白熱化。從1952年10月14日直到11月25日,戰役結束面積只有3.7平方公里的兩個高地遭受了190萬發炮彈和5000多枚航空炸彈的狂轟亂炸,平均每平方米被反覆轟炸過70次,每分鐘發射炮彈30餘枚。上甘嶺的山頭因此被永遠的削低了2米,面對美軍的狂轟濫炸,志願軍前線的指揮員決定讓部隊躲進通道保存力量,並堅持鬥爭。

爲了能更真實地再現戰爭的情景,導演沙蒙專門請人搭建了坑道。電影裏出現的坑道和抗美援朝時真實的坑道大體上是一致的,有一人高,寬度大概能夠容納兩到三個人同時通過。可是正是因爲這個設計讓電影《上甘嶺》的軍事顧問也是抗美援朝的戰鬥英雄趙毛臣受到了不少的質疑。

趙毛臣說:“好多同志都問我,你那個坑道真實是這個樣子嗎?你就沒有把那個真實情況拍出來啊!”那麼真實的情況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志願軍老兵劉永泉回憶說:“因爲那個小坑道里頭能裝幾十個人有時甚至上百人,所以人在裏頭不能睡覺也不能坐着,只能站着,還是你挨我我挨你的站着,能不死就算上帝保佑了”。

電影《上甘嶺》雖然戰爭場面激烈,但是導演沙蒙認爲,《上甘嶺》大部分篇幅都是在黑乎乎的坑道里太壓抑,應該避免這些刺激的鏡頭,應營造出一種樂觀的情緒。於是影片將坑道環境做了改動,但坑道里發生的故事都是完全真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