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陳平:經濟學測量引發的爭議)

【文/陳平】

我在清華講演的時候,講了一個個人的觀察和經歷。當時我給出兩個數據,沒想到在互聯網上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我說在中國每個月2000元人民幣的收入,雖然換算成美元不到1000美元,但是卻遠比生活在美國,比如說在洛杉磯每月收入3000美元,生活要幸福得多,或者說更有穩定性。

在詳細解釋這段話前,我先爲大家介紹一點背景資料。

世界銀行曾經出過一份報告,叫《2030年的中國》。這份報告當時是由世界銀行和中國國務院發展中心合作,其中當然也包括了國務院底下諸多部門的業務官員,所以報告一出來,對中國經濟決策產生了相當重大的影響。

專家:中國月入2000元比美國月入3000刀幸福
世界銀行官網截圖

裏面說中國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努力向高收入社會前進。這高收入社會怎麼實現呢,就是要模仿美國和西歐的一整套社會制度,包括私有化、福利社會、怎麼從低消費過渡到高消費等等,當然還特別強調城市化。

報告裏面就提出一個理論,叫“中等收入陷阱”。這個提法固然有計量經濟學的數據支撐——拿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做線性迴歸,把人均GDP或者人均國民收入和其他指標對比,就出來一個看似從低收入向高收入發展的趨勢,於是就把這個當成普世規律。而其實,它是沒有堅實理論依據的。

金融危機以後,如果再考慮這一次的新冠疫情,我觀察到的情況正好相反。西方高收入國家正面臨非常嚴重的困境,西方發達國家面臨的社會危機要遠比世界銀行所謂的中等收入國家嚴重。所以我提出了一個相反猜測,叫“高收入的困境”。

那麼,中國政府在決策的時候,在討論未來發展方向時,到底應該模仿效法西方的所謂高收入、高消費社會,還是要發展我們中國有幾千年傳統的小康社會——並不需要收入特別高,當然我們要擺脫貧困。在我看來,小康社會反而是更可持續,更有競爭力的。

我們討論的是這麼一個大問題。

回到那兩個引發爭議的數據。

大家都知道匯率是浮動的,目前一美元可以兌換近7元人民幣,所以不少人開始質疑,2000人民幣大概300美元都換不到,哪裏來的1000美元呢?這陳平博士豈不是連基本算術都不會?看起來很荒唐。

首先轉告我這個爭議的,是我在德克薩斯大學的老同學周新良。他當年在化學系成績突出,博士期間就出了若干論文,工作後更是一邊從事實務一邊關心時事。因爲他是個做學問很認真的人,所以如果他也對我的言論不理解,甚至覺得荒唐,那一定存在兩個可能:

第一,我犯了大錯;第二,我原則上沒錯,但省下了解釋的功夫。

當然,不論哪種可能,也都是我的責任。既然又提起,今天我就來聊聊清華演講時候來不及和大家解釋的問題,跟大家討論一下經濟學的測量引發的爭議。

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如果不說明白,西方國家就不知道怎麼看待中國崛起,中國也不知道如何評估自己的實力。

大家要知道,現在美國中央情報局(CIA)還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計算中國的GDP,用的不是官方匯率,而是購買力平價。購買力平價就是中國的實際購買力,應該是官方匯率的兩倍左右,如果是2000元人民幣,按官方匯率只有300美元,但購買力可能是600-700美元。所以我粗估了一下數量級,說不到1000美元,大概也是對的。

專家:中國月入2000元比美國月入3000刀幸福
IMF、世界銀行及CIA統計的各國GDP(PPP)(圖/維基百科)

現在看經濟規模的總量,如果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美國第二;但如果按官方匯率來算,美國第一,中國第二。所以現在美國炒作“中國威脅論”,講的就是經濟總量;炒作印太戰略,要拉印度來制衡中國,講的也是印度經濟的總量。

但是另外一方面,中國和印度都強調自己是發展中國家,對美國構不成威脅,理由就是人均 GDP。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4倍多,一除人口,那美國的人均GDP就差不多是中國的4倍。所以中國很多人對中國道路沒有信心,崇拜美國,有很大的依據就是人均GDP,甚至講人均可支配收入。

最近有一個說法也引起很大的爭論,就是說中國還有6億人每月收入在1000元人民幣左右。1000元人民幣要換算成美元,連200美元都不到,照美國來說絕對是非常貧困的標準。

但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這些標準實際上是什麼?

是假設所有的經濟都是市場化。然而對中國和很多發展中國家來說,其實市場化的經濟比例並不是很大。如果你是農民,有自留地,裏面種蔬菜,養雞下蛋,你是可以自給自足的。你自己蓋的房子,也是不需要交租的,政府到現在爲止也沒有對農民的住房收什麼房產稅。這些都是構成基本生活的重要部分,但並不需要花多少錢。

我的學生裏面有好幾個來自農村,我就問他們父母在家生活到底需要花多少錢?他們說一個月500塊錢就足夠。你馬上就會明白,如果單講收入,其實是忽略掉了很大一部分——尤其是農民自給自足經濟裏面的——隱形收入。如果不算進去,就表面的情況看起來,中國農村和小城市居民的生活狀況要比大城市差很多。

中國農村、小城市和大城市的生活水平,如果用收入錢數比較,似乎大城市最好;實際上,如果用生活質量比較,中國和美國一樣,城市越大,居住地區越富,普通人的生活越是艱難,因爲生活成本都被主導當地經濟的富人抬高了。

專家:中國月入2000元比美國月入3000刀幸福

這就是爲什麼亞當斯密不得不承認,財富是權勢。市場經濟的主體,不是等價交換,因此纔會科技越進步,貧富差距越大,大城市就業越難,生活成本越高。

只講名義收入,不講實際生活成本,是西方經濟學和西方媒體矮化中國社會的主要武器;但是強調“中國威脅”時又誇大中國對西方的競爭力。

大家想一個基本問題。你創建一個企業,組建一支軍隊,是要招聘富家子弟,還是窮人子弟?美國投行的回答很清楚:要的人,必須Smart(聰明)、Hungry(有飢餓感)。這樣你們就不難明白,究竟是中國中等收入的老百姓有競爭力和發展前途,還是高收入國家的老百姓能應對危機的挑戰?

中國人的智慧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個道理,換算成經濟學的案例,比如2000元人民幣和3000美元,你如何做選擇?你要往富人區擠進去,當然希望手上的錢多多益善。如果你的人生目標是以弱勝強,你不難選擇去農村苦練硬功,下一步去包圍城市,進佔城市。天下沒有什麼唯一優化的選擇,各人志向不同,將來前途各異。

所以觀察不同國家的發展道路、競爭優勢,單單靠“數錢”來比較,是絕對不可靠的。

現在美國的美聯儲、歐洲的央行、世界各國,危機一來都在印鈔票;但是印鈔票後面又沒有黃金、白銀或糧食等實物來做依據。所以現在各國印鈔票,其實是印白條。美國如果宣佈它的白條是量化寬鬆的話,你們就會明白,我們手上辛辛苦苦出口的外匯,手上攢了一大堆美元,最後都要像國民黨當年發的金元券、法幣一樣,變成一堆廢紙了。

所以以爲拿錢就能衡量經濟,衡量你的幸福度,或者你生活的穩定保障程度,實際上非常危險。

大家要了解一個基本常識,就是所有的統計數據都是假設這個社會是處於一個平衡態,然後纔有可能計算統計平均。

世界銀行也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好,算出來中國統計平均上的購買力平價,我告訴大家,數據也是靠不住的。因爲中國太大,人口規模比世界發達國家的總和還多,國家內部相當於包攬了第三世界、第二世界、第一世界,經濟發展高度不平衡。

所以回到今天的問題,在中國的大城市、中小城市或者鄉村,2000元人民幣的購買力,差異又是非常大的。2000元人民幣的購買力平價我估算約1000美元沒有錯,如果我從上海農民新村搬到中小城市,購買力平價還會高於1000美元。

關於這次的爭論,有的網友說我是無恥胡說。

其實很多科學問題看起來是荒唐的理論,比如太陽是不是從東方出來的,那還用說?但天文學家發現,不是太陽從東邊出來,而是地球繞着太陽轉。最先開始講這個道理的哥白尼,書不讓出版,臨死時纔敢發表,後面擁護哥白尼的物理學家伽利略要被監禁,布魯諾被燒死,都是因爲科學的真理看起來違背常識,就受到社會輿論的討伐。

如果對一個看起來好像沒有常識的問題,不去研究它爲什麼會犯錯誤,錯誤犯在什麼地方,而是上來就破口大罵,那我就說實在可惜。面臨同樣困惑的問題,好學者提問,就可能抓住發現的機遇;罵人者自賤,因爲浪費了時間和才能。

武林論劍,比的是智慧。有理不在聲高。所以我們中國很多日常的爭論問題,如果是要打口水戰,打意識形態戰,打道德戰,不如把它們變成一個科學研究的新方向。

吉國傑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 責任編輯:化成雨_NBJ1114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