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馬俑自1974年3月被發現,同年7月正式開始考古發掘,至今已經過去了整整46年,但圍繞在兵馬俑身上的謎團卻隨着發掘的推進而越來越多。

如兵馬俑最初出土時,傭身附着顏色,經檢測,紅色來自硃砂,黑色爲炭黑,白色爲磷灰石,但紫色的出現卻讓科學家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上世紀80年代人類人工合成了硅酸銅鋇,在對兵馬俑紫色顏料進行反向分子式研究時,才驚奇地發現兵馬俑身上的紫色成分居然就是硅酸銅鋇,世界稱之爲“中國紫”。2200多年前的秦朝,究竟怎麼怎麼做到的,至今是個謎。

當然,更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青銅劍的出土。

考古專家在清理兵馬俑一號坑11號過洞時,發現了一把被倒塌的陶俑壓在身下的青銅劍,劍身已經彎曲成45度,但當考古隊把重達150公斤的兵馬俑挪開後,青銅劍奇蹟般地恢復平直了。

經激光顯微和化學分析檢驗,青銅劍的成分爲銅、錫、鉛以及微量合金元素,這種合金的硬度爲HRC22至24度,配比十分科學。在去除土鏽後,青銅劍鋒銳如新,可一劍刺穿12層報紙。

秦朝鑄造的劍,在歷經2200多年後的彎折後能恢復平直,這本身已是奇蹟,而出土時居然沒有銅鏽,依然鋒利無比,也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

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科研人員開始對青銅劍進行了二次成分測試,發現青銅劍之所以歷經千年而沒有出現鏽蝕,是因爲其表面存在一層10微米的鉻鹽氧化物,這一發現立刻引發了世界科學界關注。

衆所周知,鉻礦是1797年才被法國化學家沃克蘭發現的,到1937年時人類才知道通過電鍍的方式將鉻鍍在鋼鐵上可以防鏽,美國還爲此申請了專利。此外,鉻的熔點高達1970攝氏度,而炭火的溫度也只不過只有800度。但兵馬俑青銅劍上的鍍鉻卻真實地擺在那裏,對美國的專利技術構成了挑戰。

這一發現也引發了全世界的爭議。西方科學家認爲2200多年前的秦朝不可能具備此項黑科技。劍橋大學考古學家馬科斯·馬汀·託雷斯試圖通過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漆器和土壤鉻金屬痕跡的分析來證實,青銅金屬表面的鉻源自漆料中的鉻污染,換言之,青銅劍上的鉻只是巧合,而非人工有意爲之。

然而,西方的質疑恐怕站不住腳。

在陪葬秦始皇的二號青銅馬車上,同樣發現了厚度爲10到15微米的鉻鹽氧化層,全車採用銅液一體澆灌成型技術,棚頂最厚處也僅爲4毫米,這種技術放在今天也十分先進。

此外,在青銅馬裝飾物中還發現了金銀合成體,爲了讓熔點不同的金銀能夠結合,秦朝工匠用頭髮絲細的金屬將金和銀結合部縫合,而到目前爲止,科學家還知道這一縫合金屬究竟是什麼成分。這也從側面印證了2200多年前的秦朝在鑄造工藝上十分發達,掌握鍍鉻技術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我國的臺灣媒體在報道兵馬俑青銅劍鍍鉻時,堅信秦朝的確掌握了包括鍍鉻技術在內的衆多黑科技技術,特別是青銅劍的記憶合金技術,確保了青銅劍在彎折2000多年依然能夠恢復如初,這一發現至今無解。

網友對此也是觀點各異,針鋒相對,一方認爲:正如史書對兵馬俑並無任何記載,但它的橫空出世卻驚豔了世界一樣,秦朝擁有着領先世界2000多年的技術並沒有什麼奇怪。而另一方則認爲:就是有人把巧合吹成技術,時間久了地下總會有奇蹟。

那麼你對秦始皇陵兵馬俑的黑科技真僞之爭究竟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討論。(6-12歲正是拓展孩子思維、興趣和眼界的黃金年齡,在文章最後我推薦一本專門給孩子看的科普漫畫讀物《世界文化遺產探險漫畫》,本書通過妙趣橫生的漫畫形式讓小朋友們輕鬆吸收包括秦始皇陵在內的世界文化遺產的精華,培養他們尊重多元文化的的眼光和胸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