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大好,一直被后人以“篡国大盗”相称。其实都是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硬泼在王莽头上的污水,假如新朝不是昙花一现,恐怕对王莽的评价就会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其实,王莽是一名有伟大理想的政治家,他一生进行了多项改革探索工作,力图革除西汉末年以来的种种社会沉疴,重现“周公盛世”的局面。可惜的是,他的改革大多脱离现实,又得罪了既得利益阶层,导致功亏一篑。

王莽

尤其是货币改革,王莽先后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货币改革,结果全部以失败告终。货币改革的失败,加剧了经济秩序的混乱,也让无数商人和百姓破产,直接导致了社会的动荡。

那么,王莽为何要进行货币改革?他的四次货币改革都改了些什么?为什么四次改革都失败了?货币改革的背后,又有哪些政治背景呢?

四次货币改革,王莽都改了什么?

王莽的货币改革,一次在西汉居摄二年(公元7年),三次在新朝建立后的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二年(公元10年)和天凤元年(公元14年)。七八年间四次改革,频次之密集,历史罕见。

第一次货币改革:增发大钱、契刀和错刀币西汉自汉武帝后,以五铢钱为统一流通货币,五铢市值五文,亦称五钱。除了五铢钱,还有非主流的“金”,一斤金市值一万钱。从五铢钱到金之间,跨度太大,而且金的面值太大不常用,这种货币结构,其实对市场经济活动,是非常不利的。

王莽第一次货币改革,在保留五铢钱的基础上,增发了大钱,面值五十文;契刀五百,错刀(以黄金嵌字,亦称金错刀)五千。

契刀和错刀币

这次货币改革有一个历史重大创举,即从“重量”衡量价值,到“面值”衡量价值的转换。古代的货币大多以贵金属制成,重量即代表了货币本身的价值,而我们今天货币就是典型的以“面值”代表价值。

显然“重量”代表价值,造成了古代货币的难以突破的缺陷。比如重量太大,难以携带。同时从五铢钱到一金之间跨度太大,兑换困难。

王莽的第一次货币改革,就是为了解决以上两个问题,他引入的“面值概念”超越了古代经济学范畴,理念很超前。

第二次货币改革:废契刀和错刀币,增发一铢钱第一次货币改革并不成功,原因我们一会儿再说。新朝建立的当年,王莽又开始了第二次货币改革,这一次他废除了契刀和错刀币。同时被废除的还有流通了一百年多年的五铢钱,而保留了第一次改革发行的大钱,另外又增发了一铢钱。

据专家测算,汉代的一文钱的购买力,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五元钱,一枚五铢钱就相当于二十五块钱。

显然,以五铢钱为最小货币单位,这个面值太大了。第二次货币改革,在对第一次改革纠偏的同时,又贴近经济生活,推出小面值货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大钱

第三次货币改革:发行“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代替原有货币仅仅过了一年,王莽又对第二次货币改革全面推翻,推出了全新的“五物六名二十八品”货币体系。这次货币改革力度最大,完全是对以往货币制度的推翻重建,也是对社会经济活动遭难深重的一次改革。

本次货币改革,推出由五种材质制造的六大类货币,即金(一种,一斤值万钱)、银(二种)、龟甲(四种)、贝(五种)、钱(六种)、布(十种),共计二十八个面值,统称“宝货”。

金和钱是当时流通货币(金被称为“上币”,钱被称为“下币”),王莽在原有两种钱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四种面值。布币并不是用布做的钱币,它的材质也是铜,形状像个铲子,所以也叫“铲布”,设置了十个面值。银作为货币,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但显然没有流传,所以面值情况不详。

奇葩的是,龟甲和贝这两种中国远古时代的货币竟然重出江湖,而且人为地规定了九种面值。

第四次货币改革:发行货布和货泉最后一次货币改革,王莽除了强调对难以推行的“金银龟贝”加大力度外,将钱和布全部废除,新发布重二十五铢的货布,和重五铢的货泉。也就是说将第三次改革的十六个面值的铜钱,缩减成两个面值,总品种从二十八个面值,缩减为十四个。

铲布

为什么四次货币改革都失败了?

这四次货币改革都以失败告终,从经济学角度看,王莽的货币改革是有积极意义的。假如他的改革能够成功,对经济的推进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但是从现实角度看,他的货币改革无疑犯了以下三个致命的错误:

其一、历史条件的局限性,注定了当时还不具备,货币衡量从“重量”到“面值”转化的条件,他的改革过于超越历史条件古代的货币为何会被“重量”局限?原因就是现代货币的“面值”是有条件的,它需要强大的国家信用和贵金属储备做保证,老百姓才有可能接受“一张纸”所代表的价值。也就是说,在国家的储备库里,有等同于“面值”的贵金属在那里放着,你可以随时把纸币所代表的的贵金属兑换走。

离开这个保证,就会出现货币的“价”与“值”的严重偏离。比如第一次改革发布的大钱,它的重量是五铢钱的两倍,那么它的价值就应该是十文钱,而事实上,它被赋予了五十文,价值虚高了五倍。

在交易中就会出现如下滑稽的情形:甲拿着大钱跟乙购买商品,乙说我不要大钱,你拿一铢钱吧。甲会一瞪眼:你以为我缺心眼呐,一枚一铢钱融化成铜,几乎可以铸造成一枚大钱,利润翻了将近五十倍,一铢钱我还得自个儿留着呢!

王莽

历史的局限,导致了货币的“价”与“值”的对等性无法打破,强行让老百姓接受价值虚高的货币,其实本身就是以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解决市场问题,哪能行得通?

其二、货币的实用性决定了它必须简单,繁多的品种和面值,既不具备简单原则,又抓不住经济问题的关键点在电子货币流行之前,我们的货币品种只有两种,面值也不超过十种,而我们的经济总量是古人的若干倍。王莽一下子搞出六个种类,二十八个面值,不说对文化素养偏低的古人,即便是今天的人恐怕都要发懵。他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衍生出了更多的问题。

以王莽的四次货币改革来看,大钱和一铢钱的发行其实是有意义的,国民经济活动的重心,也就体现在这个区间。倘若王莽在不改变五铢钱的前提下,只增加一铢钱和大钱,虽然看起来不完美,但无疑抓住了关键点。

其三、改革设计不严谨,轻率地重复推出和废止,加剧了人民对货币的不信任感,也摧毁了市场经济基础

王莽

这一点最要命,本来货币改革,就是与国计民生关系最密切的市场行为,一点点的波动都会影响老百姓的生计,何况他推行的“面值”衡量价值,更是离不开国家信用。而王莽的货币改革,竟然在七八年内反复推倒重建,每一次货币改革,就意味着有一批人沦为受害者,信用体系被破坏,反过来又加剧了后期改革的难度。

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个体受到冲击,也就意味着经济基础的动摇,甚至崩溃!据《汉书》记载,因为不合理的货币政策,出现了众多私铸钱币者,官府屡屡打压,甚至采用连坐的方式,也不能禁止。

手上拿着价值很高的一铢钱,赶紧融化了铸成大钱。手上拿着大钱要赶紧花掉,花不掉可能就砸手里了。这种情况下,越是遵纪守法越倒霉,老百姓能不破产吗?经济能不崩溃吗?

王莽货币改革的政治背景

有一个疑问,王莽的货币改革,为什么显得那么“低劣”,甚至笑话百出?仅仅是因为古人的认知局限吗?

显然不是,新朝的货币改革,其实还有很深的政治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新朝货币

其一、货币改革是托古改制的政治需要,不单纯是经济活动货币改革只是新朝改革的一部分,所有的改革设计,其核心是以《周礼》为蓝本,以古制为依托,改革社会弊端。因此,货币改革的经济学意义只占很少的部分,其政治意义更重要。

王莽为何在建国的当年就推出货币改革?原因就是新朝代替了西汉,从政治角度,新王朝必须以“天命理论”,验证新王朝的合法性。比如为何废除契刀和错刀币?王莽的解释是:

“今百姓咸言皇天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夫‘刘’之为字卯、金、刀也,正月刚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博谋卿士,佥曰天人同应,昭然著明。其去刚卯莫以为佩,除刀钱勿以为利,承顺天心,快百姓意。”

因此,不光刀币要废除,连刚卯配饰都不允许戴。由此可见,新朝货币改革其实是政治先行。

其二、货币改革也是扭转奢靡逐利的风气需要,但走向极端复古的岔路

新朝货币

新朝货币改革最奇葩的行为,就是“龟贝”重出江湖。龟贝作为货币,是原始部落社会生产力低下的产物,新朝的官员们为何闹出这么大笑话呢?其实这就他们不懂经济学,走向了岔路。

其实关于恢复龟甲和贝为货币的言论,在西汉一直就没停息过,当年师丹就因为龟甲和贝能不能做货币的讨论,而得罪了汉哀帝。汉元帝时期有个大学问家贡禹,也多次上疏希望恢复龟贝为货币。他的理由是,古人不以昂贵的金属为货币,所以人民不会产生逐利之心,现在用金和铜作为货币,老百姓为利益所惑,成天想着开矿铸钱,人心就败坏了,社会秩序败坏的根源就在这里。

社会风气的变坏确实是西汉末年的病根之一,但是跟货币的材质有多大关系呢?贡禹的话实在是愚不可及,纯粹以道德的视角看待经济问题,就像在哈哈镜前照镜子,不出幺蛾子才怪。

新朝的改革,看穿了弊病所在,却开错了药方!

其三、儒生政治的迂腐,在货币改革中一览无遗从新朝的货币改革,我们明显可以看到他们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影子。眼睛紧盯古制不放,泥古不化;具体执行求完美,远远脱离实际使用价值。

王莽

造成这个后果的原因就是,新朝本质上是儒生政治,政权的核心,是由一群有着远大理想和抱负的读书人组成,他们往往能看到社会矛盾的症结,却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实的放大镜面前,他们可怜的理想,幻化成“迂腐”二字!

结束语

其实,西汉灭亡的根源绝不在货币问题上,货币对经济的影响存在,但不大。货币改革,既不重要,也不紧急,一群志大才疏的腐儒,以政治先导的眼光,胡乱出招,把一个感冒病人,生生治疗成垂危状态!

货币改革,就是新朝无事生非的自寻死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