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灑脫飄然的李白用兩句詩,道出了自己對錢財的釋然之情,可是從古到今,像李白這樣豪放的人實在太少,很多達官貴人尚且不能財務自由,普通的平民百姓更是在生活中不敢亂花錢,今天我們要說的是,戰國一種“謎”一般的貨幣,一直到今天,仍被專家視爲珍寶,它究竟是什麼貨幣呢?又有什麼特殊價值呢?接下來讓我爲您揭祕: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六朝古都西安市的蓮湖區,有一個精緻的大型博物館——大唐西市博物館,爲了展示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面貌,展現中國古代商業文化的繁榮景象,二零一零年,大唐西市博物館竣工開放。這座博物館名字的由來,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發現的西市遺址,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專家,先後進行三次的仔細發掘後,獲得了許多重大的發現,單是遺址方面,就有街道、路面、車轍、橋涵和水溝等大量唐代古蹟,至於有價值的古文物,更是琳琅滿目,數不勝數。

作爲唐朝曾經最輝煌的“集市”,西市曾經的繁榮無與倫比,大量的街市店鋪被劃爲各個板塊,錢幣流通量十分巨大。所以在大唐西市博物館中,就有一個特殊的展覽——古幣單元。據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名爲“絲路古幣”的展覽,共展出了一千三百三十五枚貨幣,而這些珍稀古幣曾經分佈流通在不同地區,串聯起來剛好就是古絲路的貿易記錄。

由於古幣數量巨大,所以早已超越了國籍界限。以絲路爲經:涉及到絲路國家的古希臘錢幣、古羅馬錢幣、阿納斯塔修斯一世錢幣、拜占庭金幣、西突厥錢幣等等。以歷史爲緯:在中國難得一見的西方古錢幣,大多都可以在這裏看到,此次展覽,經緯縱橫,實在是古幣愛好者的一大盛宴。

可是在衆多古錢幣中,非要挑選一種最珍貴的錢幣,還是戰國三孔布幣最有價值。對中國古代錢幣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除了一些特定年份的方孔制錢,我國較早的一些布幣、刀幣也十分具有珍藏價值,而所謂布幣,其實也就是鏟幣,因爲形狀像農耕工具鏟子(古代耕田除草的工具)而得名,這也體現了我國以農業爲根基的基本國情。這種錢幣的特殊之處,還在於它的首部及兩足都有穿孔,並且足部爲圓弧形。因此,專家纔將其命名爲三孔布幣。

爲什麼三孔幣如此珍貴呢?其實答案很簡單:物以稀爲貴。這種錢幣在清中期被收錄時,不管是殘破還是完整,一律被視爲珍寶。清朝古錢幣收藏家張廷濟,還爲它手示批語:“形質古樸、其字亦古雅可寶。”連上面的字都是寶貝,可見三孔布幣有多麼珍貴了吧?

三孔布幣的字也很有講究。都是正面爲地名,背面爲數字,錢幣可分爲大小兩種,大的背後鑄有“一兩”的字樣,小的則鑄有“十二朱”,專家研究後推測,正面地名就是標明其生產地,背面的數字則是其重量。時至今日,國內也只有幾十枚三孔布幣的珍藏品,作爲中國古錢“五十珍”之一,三孔布幣雖然稀少,但是卻從不缺話題性,當今的市面價值更是一路高漲,二零一零年的一場拍賣會上,一枚三孔幣居然賣到了三百五十二萬的天價。

雖然確定三孔幣是戰國時期所鑄,那它又是哪個國家所鑄的貨幣呢?古幣專家曾經就這個問題,展開過激烈的討論和深入的研究。

關於三孔布幣的鑄造國家,分爲了三種觀點,也就是中山國,趙國以及秦國,中山國和趙國大家都能理解,那秦國幣的觀點又是從何而來?其實,秦國在公元二二八年,就滅了趙國,而佔領閼與的時間,則是公元前二七零年,所以秦國也很有可能在佔領閼與後,鑄就這種錢幣,而佔領安陽後,又鑄就了另一批不同標註的三孔幣。

究竟三孔布幣是哪個國家的錢幣呢?這需要繼續深入的研究,希望考古方面能儘快的有新發現,只要可以確定其製作年限,鑄幣國的爭論就可以停止。而歷史的有趣之處,就在於有很多的不確定性,等待着我們一點點地揭開歷史的真相。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晉小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