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日常生活中,總有各種各樣的事,讓媽媽們心情波動。我們會不自覺犯一個錯誤:心情好時,對孩子關懷備至,耐心滿滿;心情壞時,瞅啥都不順眼,對孩子動輒訓斥,往孩子身上撒氣。

媽媽情緒不穩,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後果呢?

1.容易造成孩子的心情不穩定。

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我的父母婚姻不幸福,偏偏他倆又喜怒形於色,家裏常年低氣壓。我們兄妹每天過得小心翼翼,不知道什麼時候,什麼事情,就會惹得母親大發雷霆。

母親也不總是對我發飆,心情難得好的時候,對我還算溫和。但她太反覆無常,無論她對我好,還是不好,都沒有規律。我時常感覺,在母親面前無所適從。莫名被罵時,我就躲起來偷偷哭。這樣的記憶幾乎佔據了我整個童年。

中學住校後,我心理很不穩定。敏感衝動的性格,讓我在整個中學時代,都是班裏最孤獨的那個女生。

心理學家認爲,家長喜怒無常,使孩子在6歲之前根本無法形成良好的性格。這樣帶來的性格缺陷是終身的。最直接的反應是,孩子在言行上優柔寡斷,遇事六神無主。

2.容易造成孩子對成年人產生不正確的認識。

母親對我忽冷忽熱,讓我在幼年時,感覺大人的世界很難懂,大人們都很古怪,不可信任。我會不自覺疏遠所有的成年人。

學生時代,我從來沒主動問過老師任何問題。高中的物理老師,直到高三,都叫不上我的名字。

我既不會跟同學和睦相處,也不懂得向老師尋求幫助。性格越發孤僻,很長一段時間,我感覺自己都快窒息了。

這對成年後的孩子最大的影響,是他們很難建立新的人際關係。敏感,清高,主動屏蔽一切陌生的人和事。

記憶中的傷痛,讓我在做了媽媽之後,發誓一定不能像自己的母親那樣對待孩子。

但生活中,孩子做的有些事情,讓媽媽實在不能容忍。我們該怎麼辦呢?

心理學家說,當媽媽覺得自己的不良情緒即將爆發時,請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孩子身上。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知道自己忍不住要發火了,先想辦法平復自己的情緒。比如,暫時離開。

如果孩子還小,不能獨自一個人待着,媽媽就走到孩子能看得到的地方,安靜一會兒。比如,孩子在客廳,你在廚房。

對於大一點兒的孩子,媽媽可以跟他說:“你把家裏弄得一團糟,讓我很煩。我需要休息一下,等一會兒來處理這件事。”然後離開,去臥室。

我們讓自己獨處一會兒,做任何可以讓自己身心平靜下來的事,給朋友打打電話,洗把臉,或者刷刷手機。

然後問問自己:“孩子什麼事讓我這麼生氣?這是孩子做錯了事,是他的問題,我幹嘛要生氣?”

等心情平復下來,你再出去,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或者他不在規定的時間內改正,會受到怎樣的懲罰等。

你的退場,會讓孩子安靜下來,想想自己哪裏做錯了。沒準你出來時,孩子已經收拾了玩具,不是兩全其美嗎?

母子關係是需要溫情的,情緒爆發只會造成感情的傷害,增加相互的憤恨。孩子小的時候,屈從於大人的權威,不敢反抗。可是你看,和父母爭執長大的孩子,成年後又有多少能跟父母和睦相處的呢?

總結:

身爲母親,我們是孩子的守護者。母子一場,本身就是一種緣分,親情也需要用心維護。讓孩子感到媽媽永遠在愛着自己,關心着自己,從而給孩子一種穩定感、安全感和信任感,纔是最好的母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