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戰英雄張逸民回憶錄21

1951年,我從43129385團選拔到海軍後,被送到青島的快艇學校。

我是在快艇學校利用業餘時間讀書的,並從此養成了愛讀書的好習慣。讀書成了我一生唯一的癖好。凡是上街,總要抽點時間去書店轉轉。在家裏有閒空就是讀書,有的書甚至會看三遍、五遍都不厭。我一生從不玩牌、也不愛串門扯閒話。有人說我不食人間煙火,我對此從來是我行我素,從不理會這些閒言碎語。

讀書,我也有自己的體會。讀書這事不同於考試,也不同於答卷。考試或答卷,對與錯立見分曉。因有分數、有答卷爲證。但讀書不同,讀書如同喫補藥,有的可立見成功,有的則需要時日,慢慢地補,日久天長才能看出成功。讀書這事又各有各的讀法,各有各的目的,不可同一要求、同一尺碼。我讀書則屬於慢補那一類,不求急功近利。我讀書又很雜,什麼都想看,都想知道。有用則是補,無用則當消遣,微微一笑,過去了事。我也看名人傳記,別人談傳記,想知道書中的主人公都做了什麼?有什麼大的成就?可我就不這樣,我就是想知道書中主人公是怎樣做出這些成就的?讀書一定要有主見,不能人云亦云,絕不輕信,也絕不輕易給予否定。既有客觀分析研究,又能批判吸收。一句話,能提高自己纔是讀書目的。

我讀二戰諸多實例究竟接受了什麼?有哪些裨益呢?不妨在此敘述一些要點,僅供朋友們參考。

第一條,指揮員使用無線電通訊一定要有節制,一定要兩手準備。

“二戰”時,空中的無線電波還沒有今天這麼繁雜與紊亂,但也是夠頻繁的了。無線電波使用是個好東西,紅軍時代,能有一部電臺,大家會歡呼雀躍,並加以慶祝。由此可見無線電臺對紅軍取得勝利的重要。有了電臺,紅軍的每一塊根據地便可以連成一片。有了電臺,便可以有效、及時調動人馬,能打更大的勝仗。但是,當指揮員必須懂得一條道理:無線電雖有好的一面,也必然會有壞的一面,即亦可被敵人所利用。

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大將的斃命,該是“二戰”中最該接受的重大教訓之一。死因非常簡單又非常明瞭,就是無線電泄密。又可稱之爲雙層泄密,既有無線電波被抄錄,又有密碼被破譯。說日本海軍因此一蹶不振,亦不爲過。

作爲指揮員該怎樣接受這一重大教訓呢?我的態度是:既相信無線電波的功能,該持相信的態度,但又得時刻保持警惕。信號被截獲,密碼被破譯,信號被幹擾等,比比皆是不可完全信賴。另一方面,對無線電通信應嚴加節制。使用對象、時間、範圍、地域等均應有明白無誤的規定,要嚴格紀律,違者必須處理。這還不夠,對極重要的事項,寧可晚一點,寧可使用原始工具,也絕不輕易發無線電。不論誰,對無線電波的放縱,就是對軍隊的犯罪。山本五十六之被美軍擊斃,對日本海軍可謂是一次斬首行動,又是一次滅頂之災。這個教訓,我們必須吸取。

從此,我牢記於胸,絕不含糊。後來,我任魚雷艇1大隊長時,無線電和雷達使用都管得非常嚴格,平素出海訓練,中隊以上只能收聽,而不得輕易使用。我進出港時,只在電臺上講1、2句話而已。即便有演習我也講話非常少。

1958年8月24日海戰和1965年11月14日崇武以東海戰中,作爲指揮員在整個戰鬥中我都講話極少。就因爲我海戰中使用無線電準確和有節制而受到總參通信部的專門表揚。指揮員都該從我做起,將開口該講的東西,要在出海前講掉。有些要當作要求提出,必須這麼做,否則回來講評時批評。長此以往,便形成風氣,形成了習慣,無線電裏講話自然會少了。我還認爲,無線電裏少講話,是指揮員的一種美德而非特權。大家都該有這種新形象。如果是作戰,一出港就沒完沒了的講,豈不等於是告訴敵人,我來了嗎?這等於是送去捱打嘛。

第二條,珍珠港戰役給海軍軍人的重要啓迪。

珍珠港偷襲事件,是發生在1941年12月7日的拂曉,日本海軍艦載航空兵連續突襲珍珠港,震驚了全世界。而作爲二次世界大戰偷襲戰例,可稱之爲是世界海戰史上的千古絕唱。我對此役學習,不僅極爲重視,而且爲了弄清楚許多細節,我既看了日本版的一線指揮員的回憶文章,也讀了美國版的現場當事者的回憶文章。可以說,戰役、戰鬥的全過程中的大情節,基本一致。小的情節雖有不同,那是因爲看法不同而有小的不同而已。雖說大的情節相同,但對此役結果的評價,卻有很大的不同。我想,這種大相徑庭之見,可以說爭得臉紅脖子粗不算,又涇渭分明,直到“二戰”結束,此役爭論還在繼續。

我細讀後發覺,爭論之所以延續,是與壓力有關,但捱打與美國最早改變趨於一致:重視航母、重視艦載航空兵巨大能量,進而加強了航空母艦的建設,重視艦載航空兵的突擊威力。正由於有了這種思想上根本性的大轉彎,美軍爲太平洋戰爭最後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和軍事能力的基礎。

此役爆發後,敵對雙方各執一詞,各自從維護本國利益出發而譴責對方,但對戰役本身的價值,評說甚少。依我看,此役的進攻一方,即日本侵略者,因偷襲成功並大量殲敵有生力量後,卻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執迷於殲敵大量火炮戰艦而過高高估了此役勝利的價值,絕對相信自己從此就成了太平洋的新主人。

而在美國方面,珍珠港戰役結束後,海軍領導高層中,幾乎個個都戰戰兢兢,暈頭轉向不知所措。但也有少數高層領導,在忙於防止日本艦載航空兵的再次襲擊中獲得啓發:哎喲,沒想到艦載航空兵竟有如此巨大的能量。謝天謝地呀,美國航母竟然一艘都未受損,戰力能夠迅速恢復。這一發現,即增加了美軍勝利的信心,又增加了對航母戰力的信心。而日本則一直相信艦隊的主力就是艦隊主力戰列艦的決戰。由於認識上有了天上地下的區別,成功與失敗主動權已掌握在美國人手中了。

這大概就是珍珠港戰役作戰雙方認識的根本區別所在。整個太平洋戰爭進程,驗證了美國高層的認識是符合戰爭規律的,是正確的。並由此將航空母艦與艦載航空兵奉爲美國海軍靈魂所在。航空母艦獨霸海洋已有百年之久,似乎還得繼續延續下去。然而航天事業巨大進步與進展,尤其像航天飛機的出現,航空母艦的命運,開始正在逐步進入衰落的週期,儘管衰落會很漫長,我似乎預感到了這一天的到來。

我從珍珠港戰役中,在海軍航空兵受到全世界海軍的尊崇中,我的思想還受到了一次新的啓迪:我們軍人的戰略思維,應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才能與現實環境、科學發展的新情況、新水平相適應。

老紅軍留下的寶貴的光榮傳統和戰鬥作風要繼承,但這些東西又必須與新的現實與技術相結合,纔會產生新的成就。頭腦不更新,還是要堅持你打你的原子彈,我拋我的手榴彈,那肯定是要被動挨打的。所以,軍人的頭腦必須更新問題、更新速度、更新觀念,這可是關係我軍強大的重大問題。我認爲,未來主宰海洋戰場的將是導彈和激光武器。說實話,老百姓都關注着海軍的建設和發展,選擇什麼發展方向、發展什麼武器那將是關係到未來取得戰場主動權的大事啊。

未來戰爭是啥模樣?局部戰爭形式絕對代表不了世界大戰級的戰爭形式,但局部戰爭有威懾作用,也有一定的戰力,但它不是未來海戰的主要形式。未來海戰,說白了,就是中、遠程的導彈戰。未來海戰的主力,將不再是航母和艦載航空兵,而是裝有大量各型導彈和裝有遠程激光武器的新型快速巡洋艦。而航母將成輔助攻擊的艦種。同時,潛艇將在未來海戰中有大顯身手的機會,或有可能成爲第二大主力。

“二戰”結束後,局部戰爭的頻率很高。表象上看也很激烈,但有個根本點,就是作戰雙方實力不成比例,有些局部戰爭,美國海軍沒受到任何威脅。因此,局部戰爭和世界性大戰,那完全是兩碼事,不能混爲一談。

第三條,管人、管物同等重要。

忽視人的管理是要打敗仗的,同樣,忽視物的管理也是會出敗績的,兩者都忽視不得,甚至管裝備要佔去指揮員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我認爲,這是“二戰”後的基本經驗之一。說白了,“二戰”和“一戰”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部隊裝備有了急劇的變化,而這一變化,意味着不僅單兵身上的負擔增加了,裝備的保養量也增大了。這變化不只是數量上的,而且是質量更有所不同。以快艇的輪機部門來說,艇上的動力與照明,全是輪機的任務,只有三個人,要管二部主機,一部副機,再加上整個軸泵。其實並非輪機特別累,而是全艇都累。

在我任艇長的五年中,從來沒過個像樣的星期天,幾乎天天在艇上忙碌。我常想,如此這般以艇爲家這也只有人民軍隊能做到。“二戰”初期,法國有個最富名氣現代化軍團,其軍團長又是法國最年輕有爲的將軍。當國難當頭時,當初這位將軍是何等趾高氣揚啊,簡直是法國唯一的救世主了。但是,當馬其諾防線有被德軍突破危急時刻,最高當局下令讓這個軍團出戰迎敵時,連德國軍隊的影子都沒見到,自己已經被自己打敗了。這一路行軍,一路掉隊,又一路扒窩,敵人尚未見到,軍團已經潰不成軍了。這是何等慘烈的結局啊!

我讀完這篇戰例後,深感機械化裝備的使用、管理、保養是何等的重要啊。因此,不論是我任魚雷艇艇長、大隊參謀長或是大隊長期間,都把這個軍團當作一面鏡子,一個不成功的例子。只有用最大的努力把人和裝備的工作抓好,部隊的戰鬥力才能落到實處。

我從實戰或讀“二戰”戰例中,深深感悟到,現代海戰,是一場對壘雙方均以人艇合一、人艦合一相拼殺的戰鬥形式。孰強孰弱,只能在關鍵時刻見真功。我任大隊長時,強調政治工作不僅要上艇,還要上戰位。只蹲在營房裏單純上課、動員是遠遠不夠的。人與戰位不可分,人與艇亦不可分。打仗時,人的勇敢是通過快艇在海上的衝鋒陷陣來體現的。快艇在海戰中,那種不可阻擋、不可抑制的衝殺勁頭,是通過人掌握快艇而表現出來的。而快艇又如此善解人意,揮灑自如,靠的則是管理得法,合理使用保養有方纔可能實現的。人與艇的高度結合,人與艇又互爲表裏,人給艇以靈魂,艇給人以氣勢,則是人艇共同爲勝利作出了的貢獻。我始終認定,人艇合一就是人民海軍革命化、現代化的最高範例。

現代的武器裝備有個重要特點,就是具有極高的機動性。極高的機動性,說白了,就是快嘛。快艇如以經濟航速計爲36節。36節就是每分鐘6鏈。這6鏈就是1111米。在大海中,如再遇上風浪時,這就是玩命的速度了。那不是航行,而是強烈顛簸,強烈震動了。一旦進入浪窩,則是穿浪航行,一頭扎進浪裏,駕駛臺有過腰深的水流從前甲板撲向駕駛臺。甲板上不能有人,駕駛臺內也得用繩索將人綁好。不綁好,隨時有可能被浪頭捲入大海。而保證快艇不間斷動力的核心就是兩臺發動機。所以,對主機的管理、使用、保養太重要了。

一般來說,越是速度極快的東西,結構必然很複雜。而在高速運轉時,又需靠許多附件支撐。許多情況下,每一個螺絲釘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個螺絲釘的脫落可能使整臺機器崩塌。正因爲很嬌嫩,就更離不開人的維護。要一絲不苟細心檢查保養,要有高度責任心。真的,要像愛護自己生命一樣去愛那些武器裝備。

我常想,滿清、北洋和蔣軍,都曾出過大錢,爲海軍購置軍艦。有些軍艦在當時可謂世界領先。而這些嶄新軍艦到手後,沒有精心愛護保養,沒有精心護理,在短短數年或不到十年中,就已經破舊不堪。我曾經想到,甲午海戰,一些參戰的戰艦,大多是滿身瘡疾,帶着沉重的腳步去參戰的。這樣的戰艦能經得起戰火的考驗嗎?若是再沒有堪用的炮彈,戰艦還有戰力嗎?豈有不敗之理?

張逸民與戰友探討海戰戰術(1960年代)

第四條,敵我雙方在炮火威脅之下,及時搶佔有利的魚雷射擊陣位,這是攻防雙方的生死之戰。

海戰與陸戰的最大不同點就是雙方均無地形、地物可以利用。說海戰是在一馬平川中廝殺,亦無不可。於是一個最現實、最實際的事實擺在海戰者面前:何處是作戰雙方都來爭奪的問題?答案是有的,這就是各自武器的命中率。如作戰雙方都是火炮對火炮,則最大限度的發揮火炮威力這處便是爭奪的焦點。如果攻方爲魚雷艇部隊,防方爲大型艦船,於是爭奪的焦點就是搶佔最好的魚雷發射位,而這裏往往又是敵炮火最集中、最慘烈的海域。

我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關鍵在於從距敵30鏈起,到魚雷艇最後發射魚雷爲止,這是魚雷艇進攻的核心地段。指揮員具有的剛毅果斷和勇敢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在此刻必須充分表現出來。艇員的那種堅守戰位,寧死不屈的戰鬥精神,就在此時頑強地表現出來。艇長的高超技術、戰術、密切配合、近戰射雷的拼命和犧牲精神此刻是展現的關鍵時刻。

這一階段,可以比作是魚雷艇攻擊時刻的命門,就像是陸地的衝鋒出發地到短兵相接。這裏纔是成敗的關鍵海域。當我們知道此處是核心後,調動一切力量把這一海域的一切事情全辦好,那纔能有更大的勝數把握而不走彎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