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這一天,正好等了463天。”在電影《八佰》的雲首映禮上,華誼兄弟副董事長王中磊說。“463天裏,每一天,‘八佰’這兩個字都會在我的腦子裏、在談話中被提到,沒有一天沒有過。”話語間,這位電影出品方兼總製片人,幾次哽咽垂下了頭。

昨天(8月14日)《八佰》正式開啓點映。根據貓眼數據,《八佰》以3.5%的排片佔比、33.5%的上座率,換回了1433萬票房。雖然票房上被同日重映的經典老片《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以下簡稱《哈利·波特》)領先,但是超過了同期上映的新片《絕地戰警:疾速追擊》(以下簡稱《絕地戰警》)。

這個成績是讓人振奮的,《八佰》以點映相對少量的排片,換回了千萬票房,背後透露的是電影市場對國產大片的期待,也是票房市場對《八佰》的認可。更重要的是,《八佰》點映之後口碑迅速溢出,目前豆瓣評分人數達到2.1萬,評分8.3分,電影登上豆瓣實時熱門影音榜單榜首;而貓眼評分達到9.4分,淘票票評分達到9.3分。

毫無疑問,《八佰》作爲疫情後電影市場的“開路先鋒”,第一波口碑已經打響,熱度還在持續發酵。《八佰》首映當天,貓眼想看人數增加超過1萬,累計超過40萬,登上貓眼一週內地想看榜TOP3。

另一方面,隨着電影口碑熱度上漲,電影行業對《八佰》的票房成績有了更大的信心。燈塔數據顯示,媒體對《八佰》的票房預測平均值達到14億。電影雲首映禮上,導演陳思誠說“這樣的電影就應該在電影院看,如果它不在電影院看,就太對不起電影這兩個字了。”《八佰》正式上映之後,票房預測範圍或將進一步飆高。

作爲《八佰》背後最大出品方的華誼兄弟現在或許能夠稍稍安心,這部被視爲“救命稻草”的電影並沒有讓人失望。

第一部國產大片入局,

《八佰》能否打開“血路”?

“《八佰》會有井噴式的觀影和票房。只有《八佰》這個電影可以擔起復興的重任。當這個電影可以達到20億、30億的票房,當全世界的影院都處在艱難時期,這部電影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會讓世界電影人振奮。《八佰》的品質擔得起這麼大的關注。”這是導演馮小剛對《八佰》的票房預測,不難看出其對電影內容的認可和票房的信心。

也不難從這段話裏感受到《八佰》一直以來攜帶的各種象徵色彩。去年夏天,《八佰》是“華誼兄弟的救市之作”“國產口碑大片”,今年《八佰》宣佈定檔之後,它成爲了影院復工後的第一部下場的國產大片,被視爲電影市場加速復甦的希望。

電影市場對於《八佰》的期待與情感寄託或許超過了電影本身,它不僅僅是一個揹負了票房期待的電影,某種意義上它身上還有着上游電影公司對中端宣發、下游院線發行的不可言說的情義色彩,不少影院工作人員聽見《八佰》定檔的消息,感覺像在絕境中看見了曙光,嗷嗷待哺的影院等到了“新糧”。比起春節期間決定轉向線上放映而遭到院線抵制與非議的《囧媽》,《八佰》的定檔就顯得有情有義得多。

電影行業有從業人員對《八佰》的票房預計是保守10億或者15億,雖然沒有馮小剛的胸有成竹,但是業界對《八佰》的前景是看好的。這也是有現實依據的,在《八佰》正式開啓點映的前一天,多家媒體報道,包括北京、上海、成都在內的全國多地影院已收到上級通知,自8月14日起將影院上座率上限由30%調至50%,超過兩小時時長的影片放映不再安排場間休息。

雖然依舊沒有讓影院恢復到正常營業狀態(如爆米花、飲料等依舊停止售賣),但上座率如果真正提升,那麼影院的票房焦慮就會減少不少。此前影院有序復工,電影局規定每場上座率不得超過30%,這個限制看起來似乎對一般電影並無太大影響——2019年我國影院上座率僅11%——但是限制了電影黃金場的票房收入,此前如《戰狼2》《我不是藥神》《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現象級大片,上映一星期內黃金場最高上座率超過了70%。

上座率不超過50%或許依舊會對單場票房產生一定影響,但是限制放寬,必然對觀影人數和票房收入有幫助。

同時票房市場的狀態在逐漸好轉。根據中國電影票房數據,昨日電影大盤單日票房達到6244萬,這其中重映的《哈利·波特》與《八佰》起到了推助作用,雖然票房水平與去年8月同期還有差距,但是市場在迅速復甦。貓眼數據顯示,截止8月13日,全國復工影院達到8318迦,復工率達到73.3%。

截至寫稿時間,電影大盤尚未超過6000萬,新片《絕地戰警》票房表現平平,《1917》《星際穿越》已經出現疲態,剩下《哈利·波特》撐起大盤。顯然,一部電影不能夠完全刺激大盤,市場在期待更多電影入場。

這或許也給了《八佰》一個過渡時間,8月19日迪士尼動畫電影《1/2的魔法》也將上映,與《八佰》同期上映的還有環球影業的《魔發精靈2》,隨後是七夕檔上映的《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小婦人》《蕎麥瘋長》等電影,票房市場將進一步復甦。

《八佰》的出現,是行業衆望所歸。馮小剛說,“在疫情影院停擺這麼長時間之後,影院一復工,我們國產電影的開路先鋒是《八佰》這部電影,這也是管虎和《八佰》,與中國電影觀衆的特殊的緣分。”這是很重要的緣分,這個時機這個場合,一部電影,從行業到觀衆,都希望它未來美好。

《八佰》部分影院買斷式發行,

華誼兄弟的“保險鎖”?

值得注意的是,在《八佰》點映票房和口碑發酵的同時,《八佰》與影院之間的發行模式也引起了公衆注意。

早在《八佰》正式點映之前,行業內就有消息透露,這次《八佰》的發行模式除了傳統的分賬模式外,還進行了買斷式發行。坊間消息顯示,部分小影院需要向片方支付20萬左右的資金來獲得放映權,部分更小的影院可能無法獲得《八佰》密鑰。

《八佰》點映後,有媒體採訪影院進行了消息跟進,電影點映具體的發行規則出現。

參與《八佰》8月14日首輪點映的影院,需要年票房在1000萬元以上(根據2019年電影院的票房數據);8月17日-19日的點映,部分票房在200萬元以上的影院可參與,每天只有1-2個廳參與,每個影院只能放映1-2場;8月21日電影正式上映時,年票房在200萬元以上的影院,實行正常分賬方式放映電影;票房在200萬元以下的影院,按上年實際票房的3.5%覈定保底金額,在8月19日前將該筆保底費預交給發行方指定賬戶,才能放映該影片;部分在上年度因截留票房等被處罰過的影院,無論票房高低,都必須按比例預交保底金額。

這種發行模式自然讓一部分小影院不滿意,疫情衝擊對影響嚴重,很多小影院無以爲繼,等着大片救場,但發現大片發行有一個篩選過程。

對於華誼而言這是提前爲自己上了一份保險,國內縣城級別小影院,運行管理並不規範,一方面存在偷票房的情況,一方面疫情後運營並不穩定。保底金額有一定的門檻作用,無法支付保底費的影院無法放映《八佰》,而華誼也在電影放映前提前回收了一批資金,減少影院放映後無法回收收入這種意外情況帶來的影響。

而會採取這樣的行爲,背後的根本原因還是由於《八佰》揹負的期待太大了。電影市場期待它能掀起觀衆觀影熱潮,讓遲遲不來的“報復性觀影大潮”出現,華誼兄弟作爲電影公司和出品方,則是背水一戰。

據瞭解,從《八佰》宣佈定檔到點映,華誼兄弟股價幾番上漲,截止今日收盤,華誼兄弟上漲1.11%,而2020年,所有人談起華誼的公司狀態,都不免眉頭一皺。華誼的兩大難題依舊艱鉅,一方面是資金,2020年Q1,華誼兄弟總負債爲58億,資產負債率高達54.38%。今年上半年,無論是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2.2億港元賣房“救市”,還是華誼從阿里影業、騰訊等獲得的22.9億定增,與招商銀行合作獲得15億授信,華誼兄弟的資金狀況依舊窘迫。

另一方面是華誼的退市危機,在2018年和2019年累計虧損近50億後,今年如果華誼不能實現盈利,那麼公司將面臨退市。今年電影市場已經過快三分之二,目前行業的期待都壓在了國慶檔,對於華誼而言,選擇8月上映的《八佰》是一次賭博。

《八佰》的點映是成功了,接下來不管是電影市場還是華誼兄弟,都希望《八佰》能有更好的成績,讓電影行業這個漫長的寒冬,真正過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