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遗址位于偃师市二里头村及其周围,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1959年开始发掘,遗存可划分为四个时期。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现选取部分遗址出土玉器做一简单介绍,以飨众多读者。

玉圭

古文献记载,

玉圭是贵族间礼仪来往中使用的一种玉礼器。

古史传说三皇之一的舜曾向治水成功的大禹赏赐玉圭,

古文献记载贵族在周王即位仪式或朝觐仪式上要献上玉圭,

可见玉圭在昭示礼仪制度、

维护等级秩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三孔玉刀

这件玉刀源自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玉刀,

不同之处在于这件玉刀两侧饰有扉齿,

具有浓郁的二里头文化玉质礼兵器的特点。

玉璧戚

二里头遗址的玉器在继承

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玉器的基础上,

又融入了浓郁的王权等级色彩,

形成了既庄严肃穆又装饰美观的大一统风格。

玉戚璧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末期,从二里头文化开始流行。特征是器身近圆形、有大孔,两侧有扉齿,如同玉璧与与玉戚的合体,突出体现了二里头文化玉礼器将形式美与象征意义巧妙结合的特点。玉璧戚仍是玉钺的一种,也是象征权力与威仪的玉礼器,从二里头文化随葬玉戚璧的墓主身份都较高可窥见一斑。这件玉戚璧造型规整,工艺精湛,是这一时期玉戚璧的代表。

玉钺

洛阳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内出土的玉钺 。

玉箍。

高5.7、直径7.1、璧厚0.7厘米。

1967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管状玉铃舌

这件玉铃舌应该不是实用器,

而是仿青铜铃的玉礼器。

玉柄形器

柄形器一般为片状,长方形,

下端一般有榫,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流行于商代。

关于柄形饰的功用,学术界还存在争论,

有人认为是簪形器,有人认为属于佩饰,

也有人认为是一种玉圭,

还有人认为柄形饰是祖先的石主即牌位。

玉戚。

长10.8厘米。

197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圭。

夏代,长211、宽64厘米。

1967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柄形器、玉坠,夏代。

玉柄形器长16.2、宽2.2厘米。玉坠长7.8、宽1.15厘米。

198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戚。

二里头文化,1974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

玉戈。

长30。2厘米。197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戈

戈演变自镰刀,是从事农耕的中原文化特有的兵器。它的杀伤方式是以内刃勾、外刃推、尖锋啄。在夏商周时期的铜兵器中,戈是最重要的近战兵器之一。玉戈首见于二里头文化,是玉质礼兵器的新品种,形态与二里头文化的青铜戈基本一致。玉质礼兵器对于二里头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玉钺、玉戈、玉刀等玉质礼兵器以及也有象征军权意义的玉璋在许多贵族墓葬都有发现,而且数量多、尺寸大,以彰显墓主的军事权力或军功。这一现象隐隐折射出,从纷争千年的邦国时代脱颖而出,并跃而为统御众邦的王国,这期间经历的长期战争给作为征服者的二里头文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并以玉质礼兵器的形式转化为巩固政权的精神力量。

玉戈。

长21.9厘米。

1967年河南偃师二时里头遗址出土。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牙璋。

长49.8、宽5.9厘米。

1974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璋。

长39.2、宽10.2 厘米。

1981 年新郑市望京楼新村商代遗址出土,夏代遗物。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涂朱玉璋

玉璋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起源于海岱地区的玉礼器,

为中原地区所吸收,

在二里头时代更成为二里头文化对外传播的标志性器物之一。

二里头文化玉璋的器形和纹饰趋于复杂,

一般有多组扉齿,刻有细线纹。

这件玉璋形体甚大,表面涂有象征朱砂,有着浓厚的宗教意味。

牙璋。

长54、最宽14.4、厚0.8厘米。

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五区3号墓出土,

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文章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