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號,《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重映了,重映第一天的票房,就到了3300萬,是電影院復工以來最高的單日票房。

2002年,《魔法石》在國內上映;如果我的記憶沒有騙人,它就是我在電影院看的第一部電影。當年,看到聖誕節哈利留在學校和海德薇一起玩,我還以爲電影要結束了。

後來在機緣巧合下,我追完了《哈利·波特》7本小說,和所有看《哈利·波特》長大的小孩一樣,曾經沉迷於奇思妙想的世界不能自拔。

到今天,距離2011年的《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已經過了九年。

九年過去,我不再看童話故事,魔法世界在我眼裏也不再是童話故事。

就算被錄取了,這書也不一定讀得起

對於每個在11歲之前誤打誤撞地知道魔法世界,但是又沒有收到貓頭鷹信的麻瓜小孩來說,最後都會自欺欺人:“一定是貓頭鷹迷路了”,或者“現在不用信箱,貓頭鷹把信寄丟了。”

直到TA長大了,才終於接受,自己沒有一丁點巫師血統的事實。

但是,我長大了才知道,就算貓頭鷹寄來了通知書,這個書也讀不起。

小時候,看到哈利在對角巷買東西,根本不管價錢(除了火弩箭)。

不過,你我都知道,哈利本人是個名副其實的富N代,爸媽是傲羅,曾祖父是威森加摩成員,祖父經營潤髮劑發了大財;而且,他還有若干傳家寶。

就算羅琳說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學費由魔法部承擔(其實按照書裏的描寫這個說法存疑),但是課本、巫師袍、魔杖、坩堝,都是錢,而且價格不菲。

賓夕法尼亞州利哈伊大學經濟學會有一篇帖子,算出了在霍格沃茨讀一年到底要花多少錢。

他們根據價目清單的價格,兌換成麻瓜貨幣,再加上全美最好的5所寄宿學校的平均學費,最終的答案是42,752美元;即使不考慮通脹,摺合人民幣大約也有244,025.6元。

這僅僅是第一年,而且是最低額度,不包含買一些有趣的小玩意。

2019年北京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年收入是106,168元。也就是說,一個小北漂一年的收入,也抵不了霍格沃茨一年級學生的開銷。

1999年刊載在《紐約時報》上的一篇文章,作者就說自己就讀過的牛津大學預備學校,跟霍格沃茨的傳統非常相似。

他們會學一些在外人看來完全不實用的東西,比如古老的語言:“我們7-14歲時,學的是一種至少有2000多年的語言;每週星期天晚上,在一間能追溯到1441年的教室,穿黑色長袍用拉丁文唱讚美詩。”

還有自己的運動傳統,和一些非常古怪的規定——就像霍格沃茨禁止學生去三樓右手邊的走廊。

因爲歷史悠久且神祕,外人對這種學校,多少有一點帶陰謀論的想象,比如非常有名的耶魯大學“骷髏會”(Skull and Bones)。但是作者在文章中說:“當我們畢業時,帝國早就消失了。”

不過不管怎樣,都是大部分人可望不可即的精英學校。

原來這是一個校園霸凌故事

而且,我長大了才發現,原來霍格沃茨和現實中的學校一樣,也有校園霸凌。

馬爾福叫赫敏“泥巴種”;譏笑羅恩一家窮;欺負懦弱的納威,用“鎖腿咒”讓他當衆出洋相。

不只是家裏有錢又任性孩子會欺負人。三人組成立之前,赫敏也因爲“好學”、“高傲”被同學排擠,萬聖節前夕一個人躲在女生盥洗室哭。

就算是哈利這樣,在老師眼裏享有特權的學生,都躲不開被同學排擠:馬爾福經常譏笑他是沒爹媽沒家的孩子;在霍格沃茨的六年,他分別因爲無師自通稀有小語種、參加三強爭霸賽、說一些別人不願意相信的話,被同學孤立。

因爲學大腦封閉術,哈利在無意間窺到斯內普學生時代的痛苦記憶,被哈利的父親和教父當場扒褲子。

《神奇動物在哪裏》系列裏,出身於純血統家族的莉塔和不合羣的紐特,也不能倖免。

馬爾福和詹姆波特,都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家裏有錢、聰明、機靈,是老師的寵兒,在學校自然成了食物鏈頂端的人。

不只是學生,老師也會欺負人,也是看人下菜碟。比如“鼻涕蟲俱樂部”,就只對斯拉格霍恩眼中有前途的學生開放。

這些事情基本都是學生自行解決,除非有亂子老師纔會過問。

羅琳當學生的時候,就是校園霸凌的受害者。她筆下的很多角色,在學生時代被同齡人欺負,成年之後也會有心理陰影,這些甚至會成爲故事的重要伏筆。

霍格沃茨,是一個表面平等祥和,實際上等級森嚴的古老學校。不僅有黨同伐異、種族歧視,老師對學生也有說一不二的生殺大權。

除非有哈利、羅恩、赫敏、納威、盧娜、紐特這樣的朋友,否則這幾年一直都有麻煩

你永遠無法擺脫烏姆裏奇

魔法世界裏最招人喜歡的人,可能有爭議。但是,列一個“魔法世界中最討厭的人”,烏姆裏奇一定高居榜首,把兩代大魔王遠遠甩在後面。

雖然霍格沃茨的學生和老師之間,一直有無傷大雅的小打小鬧。但是烏姆裏奇的到來,如同一顆核彈,炸響整個校園,讓所有師生迅速團結起來。

這個穿着粉紅色衣服、戴着蝴蝶結,說話像小姑娘,但是心腸卻無比狠毒的黑魔法防禦術老師,不僅不讓學生們上實踐課,而且頒出一系列禁令,讓霍格沃茨變得死氣沉沉。

《鳳凰社》裏最可怕的,是烏姆裏奇讓哈利用特殊的羽毛筆寫N遍“我不可以說謊”,每寫一遍,這句話就會烙上哈利的手腕,鮮血淋漓;這時候,烏姆裏奇的臉上出現了一種不合時宜的興奮。

她不止要懲罰學生,還要殺人誅心:“你知道,你確實應該被懲罰。”

《鳳凰社》整本書都非常壓抑,所以我之前都儘量避開這本書,尤其是烏姆裏奇的部分。直到我被生活重錘之後,才知道烏姆裏奇的惡纔是真正的惡,而這種惡在哪裏都能看到。

“最可怕的就是烏姆裏奇這樣的人,用自以爲正義來掩蓋私心。”和她比起來,魔法世界裏別的反派簡直是傻白甜。

伏地魔是兒童故事裏的妖怪,大人跟你說:“你要是不聽話,妖怪就來把你喫了”;格林德沃是電視新聞裏滿嘴理想主義的政客。

而烏姆裏奇,是當年在教室後窗外,盯着你的那雙眼睛;是你成爲社畜之後,督促你996,還把你的工作成果拿去向上級邀功的領導。

《哈利.波特》番外篇,有烏姆裏奇的人物小傳。

這個人在學生時期是個小透明,於是回到霍格沃茨之後,抓住一點點權力就利用到極致。即使她被趕出霍格沃茨,還能在魔法部混得風生水起,甚至向新任魔法部長透露哈利想要當傲羅的重要信息,重新獲得信任。

羅琳的童話世界裏,惡人的原生家庭都不怎麼好。

伏地魔,母系血緣是一個邪惡的古老巫師家庭,還沒出生就被父親拋棄,沒有得到過一點愛;烏姆裏奇,憎恨自己的混血統出身,假裝自己是純血統巫師。

不過,長大之後,我漸漸明白,權力本身,以及利用權力折磨別人,纔是烏姆裏奇們的目的。

鄧布利多是最好的老師

即使烏姆裏奇把霍格沃茨攪得天翻地覆,即使這裏也有種族歧視、也有剝削。但是霍格沃茨依然是最理想的學校。

《哈利·波特》系列出版20多年,早就是教育學研究的範本。這裏有一羣最相信理想主義的老師,其中的佼佼者,就是校長鄧布利多。

他有一顆寬容的心。哈利是老師們眼裏享有特權的“天選之子”,但是鄧布利多對哈利另眼相看,是出於愧疚和責任。

而像海格這樣被開除的學生;斯內普這種醉心於黑魔法的怪小孩;或者馬爾福這樣父母都是食死徒的小霸王,他都沒有放棄,“那孩子的靈魂還沒有被完全糟蹋。”

對於未成年人,校長是把他們當作成年人來看待,爲他們創作一個自然的學習環境,讓他們自行選擇。這些都和肯·貝恩的《如何成爲卓越的大學老師》中的原則一致:“1、創建一個自然的關鍵學習環境;2、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並保持這種注意力;3、從學生而不是紀律開始。”

在霍格沃茨,盧平教學生怎麼面對博格特;施防禦咒,把康沃爾的小精靈關進籠子裏;在特里勞妮教授的閣樓上讀茶葉,在海格的保護神奇生物課上,有鷹頭馬身有翼獸,喂弗洛伯蟲。

這麼一羣性格性格不一、脾氣古怪的老師能夠聚集到一起,都得益於校長優秀的人才管理能力。而這些,只是校長人生成就中的一小部分。

相比之下,八卦小報記者莉塔·斯基特,想用800頁的《阿不思·鄧布利多的生平和謊言》把校長拉下神壇,不過是卑劣小人在背後陰惻惻的放冷箭。

我成年之後,獨自一人離家求學,我明白霍格沃茨的學生有多麼幸運——這樣的老師基本不存在,能碰到一位幹了活給錢,不把你當免費勞動力使喚的老師,就不錯了,真的。

讓你看不到魔法世界的罪魁禍首,是麻瓜

小時候看《哈利·波特》,看到《保密法》就很奇怪——巫師這麼厲害,幹嘛還要把自己藏起來?還不準未成年巫師在校外施法術,這不是空有屠龍技嗎?

哈利也問過海格這個問題,海格說要是人人都想用魔法解決問題,那誰還努力呢?

不過,後來我發現事情不是這麼簡單。魔法界把自己隱藏起來,不是怕麻瓜不勞而獲,更不是爲了保護麻瓜。恰恰相反,巫師這麼做是爲了自保。

第三部《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哈利一出場就在寫論文——《在十四世紀焚燒女巫完全是無稽之談》,他說:

中世紀的時候,非魔法界人士(更普遍的叫法是“麻瓜”)是特別害怕魔法的,但是他們並不善於識別魔法。他們偶爾抓到真的男巫或女巫,但在這種時候,焚燒並沒有收到什麼效果。男巫或女巫在被焚燒的時候,會施展一種凍結火焰的基本魔法,一面享受着火焰所產生的溫和的刺癢快感,一面假裝痛苦而發出尖叫。占卜者溫德林十分喜歡被焚燒,曾讓自己在各種各樣的化裝形態下被人們抓住,其次數達四十七次之多。

衆所周知,除了魁地奇和黑魔法防禦術,哈利基本是個學渣,尤其不擅長筆頭作業;更何況這是他三年級寫的論文。

後面羅琳自己就推翻了這個說法。

先是在《鳳凰社》裏,哈利因爲在校外施了魔法,被送上威森加摩法庭,罪名是違反《保密法》。

然後,是在《死亡聖器》裏出現了一本童話書《詩彼翁豆故事集》,故事之一《巫師和跳跳鍋》中,有鄧布利多的批註:

隨着抓捕巫師的行爲越來越殘酷,巫師家庭開始過着一種雙重生活,用隱藏咒來保護自己以及家人。到了十七世紀,任何選擇與麻瓜親善的巫師都會被自己的社團懷疑甚至拋棄。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還明確出現了麻瓜傷害巫師的案例:鄧布利多的妹妹阿麗安娜,被幾個麻瓜折磨至瘋;原因是她控制不好自己的魔法,幾個小孩覺得她“不正常”。

《神奇動物在哪裏》中的“默然者”克萊登斯,很多人在猜測阿利安娜也是一個“默然者”(因爲控制不好魔法被逼瘋的小巫師)

即使是這樣,阿利安娜的父親也只能自己動用“私刑”,報復幾個麻瓜小孩;而且從此以後,鄧布利多一家人,都選擇把阿利安娜藏起來。

否則,她就會因爲威脅到保密法,被關到魔法醫院。

“獵巫行動”的現代版,可能就是把一些正常人,關進精神病院 / 《飛越瘋人院》

所以,實際上,麻瓜對巫師的威脅更大。

這一點在《哈利·波特》系列是一條暗線;到了《神奇動物在哪裏》系列,就是主線了。

《神奇動物在哪裏》中,黑巫師格林德沃問魔法國會女王:“《保密法》保護的是巫師還是麻瓜。”第二部《神奇動物在哪裏:格林德沃之罪》中,格林德沃也是用這一點,蠱惑那些對現狀不滿的巫師支持他。爲此,他甚至向巫師界預言,戰爭開始之後,成羣結隊的猶太人被送到集中營的末日景象。

歷史上,歐洲中世紀真實發生過針對“不正常”人的“獵巫行動”。因爲史料的原因,“獵巫行動”造成的死亡人數說法不一。但是,它在社會上造成的恐慌,不是數字能概括的。

從15世紀到18世紀,“獵巫行動”整整持續了了300年,是中世紀最黑暗的歷史之一。羅琳把這段歷史影射進了魔法世界。

《神奇動物在哪裏:格林德沃之罪》中出現的組織“第二塞勒姆”,致力於消滅巫師。“塞勒姆”取自17世紀發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塞勒姆審巫案”。這場審巫案不僅在當地造成極大的社會恐慌,很多人被指控從事巫師活動,20人被處以死刑;而且在數百年後,依然有很多人去研究,問題存在的根源。

電影中,畫面切換到他們的聚集地時,變得非常詭異。一個小姑娘一邊“跳房子”,一邊念着童謠:

我媽媽 你媽媽 要去抓女巫

我媽媽 你媽媽 揮舞小棒子

我媽媽 你媽媽 女巫從不哭

我媽媽 你媽媽 女巫必須死

女巫第一號 溺死在河裏

女巫第二號 讓她上絞架

女巫第三號 看她被燒死

女巫第四號 鞭子抽她轉

而且,應該不是巧合的是,在魔法世界裏,《國際巫師聯合會保密法》是1689年簽訂,1692年正式生效;而“塞勒姆審巫案”就是發生在1692年2月至1693年5月。

《哈利·波特》故事的背景,就發生在這之後。巫師和伏地魔、格林德沃之間的爭端,也是以巫師想要隱藏自己的存在爲前提。

原來,把有魔法天分的巫師視爲異端的無知麻瓜,纔是真正的大反派。

如果我永遠不懂就好了

今年,哈利·波特四十歲了。

如果魔法世界真的存在,那哈利這個四十歲生日,應該過得不平靜。

一手創造了魔法世界的羅琳,因爲對心理跨性別者的言論,被哈迷們宣佈開除粉籍,系列電影的主演也宣佈和她切割。

而這只是最近各種風波里的一朵小浪花。

在小說和電影裏,十九年後哈利、羅恩、赫敏在九又四分之三站臺,把小孩們送上通往霍格沃茨的特快列車,新一輪的冒險之旅開始。最後,作者說,“傷疤已經十九年沒有疼過了。”

原來這句話也是個童話。

可能魔法世界長大的小孩,不會像你我一樣,有年齡焦慮,有中年危機。但是,他們和我們一樣,隨着年齡的增長,需要應對的情況只會越來越複雜。

從第一部到第三部,《魔法石》、《密室》和《阿磁卡班的囚徒》,基本還屬於兒童文學;第四部《火焰杯》涉及成年人的花招,第五部《鳳凰社》徹底撕開了魔法部的僞善;《哈利.波特》故事完結,到了《神奇動物在哪裏》系列,對現實世界的影射,已經非常明顯了。

故事裏角色的心智和讀者心智一起成長,這可能是魔法世界,一直吸引我們的重要原因吧。

不過有時候,我還是想幼稚一點,就像前幾天在一個綜藝節目裏,大張偉終於來了一番掏心窩子的話:“有時候我特別幼稚,因爲成熟真的好無聊;能讓你安心當個小朋友的同伴,簡直是世界上最好的夥伴。”

可能也是因爲這樣,這一幕纔會成爲哈迷們心中,永遠的白月光:

轉自:烏潮電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