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陸建新中專畢業後被調到深圳,參與建設當時中華第一高樓國貿大廈,從那時起就與深圳結下了不解之緣。38年中,陸建新主持承建了內地已封頂的7座100層以上鋼結構摩天大樓中的4座,見證了深圳乃至中國超高層建築從無到有、再到國際領先的全過程。而他,也從一名測量員成爲該領域頂級專家,現爲中建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華南大區總工程師。如今跟隨公司轉型升級的步伐,陸建新也從摩天大樓轉場到了更廣泛的民生工程中,但再建一座千米高樓仍是他的願望。

本期追夢人:

中建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華南大區總工程師陸建新

從深圳開始

38年前中專畢業南下深圳

見證“三天一層”深圳速度

1982年,18歲的陸建新剛從南京建築工程學院工程測量專業中專畢業。原本在荊門市三三〇水泥廠工地工作的他接到通知,跟隨師傅去深圳支援。

“聽說深圳靠香港非常近,那肯定也是一個很發達的地方。出了車站以後一看,其實深圳廣場也不大。公共汽車有那麼幾輛,沒有什麼高樓。”初到深圳的陸建新還想不到,自己將見證深圳乃至中國超高層建築從無到有的整個過程。而第一步,就是當時中華第一高樓——160米的國貿大廈。

第一次踏入國貿大廈的工地,陸建新震驚了:從沒見過這麼大的單體建築工地,也終於見識了什麼叫挖孔樁。工地裏,幹活的氣氛熱火朝天,工地外,對面的羅湖大廈已蓋了20層高,上掛醒目的大標語:“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此時的陸建新感覺到,深圳跟內地不太一樣,節奏要快。

陸建新告訴記者,當時蓋樓房,包括中建系統在內,差不多十天一層。國貿大廈作爲國內第一幢超高層建築,首次採用了大平臺液壓滑模施工技術,當時國內沒有相關施工經驗可借鑑。在經歷了3次失敗之後,這項新技術終於試驗成功,而施工速度也因此加速至三天一層樓,被稱爲“深圳速度”,成爲深圳改革開放的一種標誌。

“中國摩天大樓第一人”

“幹活不能只有蠻勁,更要憑巧勁”

從測量員到頂級專家

深圳發展中心、深圳地王大廈、北京銀泰中心、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廣州珠江新城西塔、深圳京基100、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從國貿大廈開始,陸建新參與建設的超高層建築一幢接一幢。他也從一名基層測量員,成長爲鋼結構建築施工領域頂級專家。

人們或許難以想象,這位被外界稱爲“中國摩天大樓第一人”的頂級專家,至今依然是中專學歷。而支撐他的是對技術的精益求精、不斷創新。38年來,陸建新堅守一線,主持完成的專利達400餘項,11項科技成果爲國際領先或先進。

在陸建新看來,一個施工項目,不單是靠工人雙手幹出來的,背後一定有技術的支撐。幹活不能只有蠻勁,更要憑巧勁。“別看我們建築行業是傻大笨粗的東西,其實也講究科技創新。”

大樓平地起,只有最小的測量偏差才能鑄就它的高度。1994年,陸建新作爲測量負責人蔘與建設新的中國第一高樓——深圳地王大廈。當時這個鋼結構高度的施工測量,國內還沒有經驗可借鑑。陸建新經過反覆鑽研,最終摸索出了一個方法,採用傳統的經緯儀觀測與激光投點量距兩種測量方法建立觀察複覈系統。通過這一新測量技術,將鋼柱總垂偏控制爲內傾25毫米,外傾17毫米,這個精度僅爲當時美國鋼結構AISC標準允許偏差的1/3。自此,凡是陸建新主持參與的項目,從頂端到底部的垂直度偏差都始終控制在20毫米左右,遠低於國家標準的50毫米。

還有一個夢想

深圳成爲他最愛的城市

還想再建千米高樓

2011年,由陸建新擔任項目經理的京基100馬上封頂。“我在樓上往東一望,東邊就是挨在眼前的地王大廈,再遠一點就是國貿。我在高處看,它這三個樓是三點一線的,就在一個直線方向。當時我也聽說,福田要建一個更高的樓,那天我在公司雜誌上登了一篇感想,叫《我與深圳地標有緣》,結尾是這麼說的:聽說在福田區又有一棟更高的樓了,我也想把它一起建成,然後我可以對後人說,深圳所有的地標建築我都幹過。這個心願也已經達成了。”說到這裏,陸建新開心地笑了起來。

38年來,陸建新參與了一幢幢大樓的拔地而起,也見證了深圳的發展,對這座因緣際會來到的城市,他漸漸有了歸屬感。深圳,成了他最愛的城市。

說到這些年深圳天際線的變化,他似乎想用盡一切美好的詞彙:“從原來簡單的橫平豎直、框架結構,到現在造型複雜、各有特點、色彩斑斕、顏色各不一樣、高高低低……這種造型錯落有致。站在大樓高處,往下一看,加上深圳的綠化環境很好,整個城市,就像一幅畫一樣,很美。”

如今跟隨公司轉型升級的步伐,陸建新也從摩天大樓轉場到了更廣泛的民生工程中,包括會展中心、裝配式住宅、立體停車庫、城市綠道等等。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陸建新還參與了深圳市三院應急院區項目的建設。“不是一個勁地比高度,以前我們講中國高度、中國速度講得比較多,現在更提倡高質量發展。”用他的話來說,這些民生工程更加貼近老百姓生活的需要。

但談話中不難發現,再造一幢超高層建築仍是陸建新的夢想。“我個人認爲,要代表國家經濟實力的象徵的話,我們不要遍地是高樓,能不能(再)建一棟啊?比如說我建一棟1000米高樓的話,是不是也代表我們中國的一個高度象徵,這是可以的。這是我的一個願望。”

“如果這棟高樓由我來建,當然我非常樂意。”說到這裏,笑容再一次在陸建新的臉上舒展開來。

追夢人說:

38年前到深圳最初印象是什麼?

“聽說深圳靠香港非常近,那肯定也是一個很發達的地方。出了車站一看,其實深圳廣場也不大。公共汽車有那麼幾輛,沒有什麼高樓。”1982年,18歲的我剛從南京建築工程學院工程測量專業中專畢業。之前在荊門市三三〇水泥廠工地工作,跟師傅來深圳支援。而第一次踏入國貿大廈的工地後,我震驚了:從沒見過這麼大的單體建築工地。

你曾經的心願是什麼?

2011年,我擔任項目經理的京基100馬上封頂。“我在樓上往東一望,東邊就是挨在眼前的地王大廈,再遠一點就是國貿。它這三個樓是三點一線的,就在一個直線方向。當時我也聽說,福田要建一個更高的樓,那天我在公司雜誌上登了一篇感想,叫《我與深圳地標有緣》,結尾是這麼說的:聽說在福田區又有一棟更高的樓了,我也想把它一起建成,然後我可以對後人說,深圳所有的地標建築我都幹過。這個心願也已經達成了。”

追夢故事:

鑽研摸索新方法

測量深圳地王大廈

偏差遠低於國家標準

1994年,陸建新作爲測量負責人蔘與建設新的中國第一高樓——深圳地王大廈。當時這個鋼結構高度的施工測量,國內還沒有經驗可借鑑。陸建新摸索出方法,採用傳統的經緯儀觀測與激光投點量距兩種測量方法建立觀察複覈系統。通過該技術,將鋼柱總垂偏控制爲內傾25毫米,外傾17毫米,精度僅爲當時美國鋼結構AISC標準允許偏差的1/3。自此,凡是他主持參與的項目,從頂端到底部的垂直度偏差都始終控制在20毫米左右,遠低於國家標準的50毫米。

統籌:南都記者 蔡宇晴

採寫:南都記者 賀如妍

攝影:南都記者 胡可

編輯:陳欣

來源:奧一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