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李紳的《憫農》,大家都很熟悉: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雖然大家在小學的時候,就能背下這首古詩,但也僅僅是背詩,如果沒有親身經歷過田間的勞作,就很難體會到農民的種種辛苦。

現在很多的年輕人,都不知道節約糧食,在學校、單位食堂,在飯店,在家裏,只要是不愛喫的,或者喫不了的,隨手就倒進垃圾桶,眼都不眨一下,這種情形已經司空見慣,見怪不怪了。

每次看到別人把剩飯丟到垃圾桶裏,就會很心痛,很惋惜。因爲末學就出身農村,雖然現在城市,但依然是農民的身份。小時候也經常跟着父母去種地,對鋤禾日當午的辛苦,是深有體會的。

可能有小朋友會問:“爲什麼鋤禾偏要在日當午,等涼快的時候,比如早上或者下午太陽落山的時候,再去鋤禾不行嗎?”

還真的不行。對於農村的朋友來說,這只是一個常識問題,但對於從小生活在城市裏的朋友來說,可能是真的不清楚。

首先說到底什麼是“鋤禾”?“禾”,一般就是指穀類莊稼的幼苗。但“鋤禾”的意思,並不是把莊稼幼苗鋤掉,而是把莊稼周圍的雜草鋤掉,因爲這些雜草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鋤禾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幫助幼苗鬆土、培土,好讓幼苗更好地成長,所以在我們老家,鋤禾也叫做“挖地”。

那爲什麼偏要在日當午的時候鋤禾呢?

第一個原因,因爲雜草的生命力非常地頑強。鋤草必須斬草除根,如果貼着地皮把它砍掉,它的根還在,很快就會長出來了。即使連根拔除了,只要遇到露水、溼土,它就會馬上覆活,也就是說,只要這些鋤下來的草挨着地皮,有點溼氣,就能復活,生命力就這麼頑強。

所以必須在太陽高照的時候,讓陽光把鋤下來的草曬死,這樣才能永絕後患,並且是越熱越好,越熱曬死的就越快。如果你等着一早一晚涼快的時候鋤禾,幹活雖然舒服一點,但等於做無用功,草鋤下來也沒有用,照樣復活。

第二個原因,早上涼快的時候去鋤禾,地裏的露水還很多,地面潮溼,一是不利於鋤草,另外鬆土效果也不好,還容易把褲子和鞋弄溼;那爲什麼不等下午涼快的時候去呢?因爲田地在曬了一上午後,土地都結成塊了,很硬,幹起活來就會很累。

基於這兩方面的原因,一般鋤禾都是上午到中午這個階段,在烈日的暴曬之下,即使不幹活,也會出汗,何況鋤禾還是賣力氣的活。所以農民在鋤禾的時候,經常是光着膀子,肩頭上搭着毛巾,幹一會兒就得擦擦身上的汗,因爲汗在不停地出,汗珠掉在地上,真的是一粒汗珠摔八瓣呀。

鋤禾,這還只是耕種莊稼的一個環節而已,要知道,農作物從一粒種子,變成我們餐桌的飯菜,要經歷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要付出很多的辛苦勞動,所以我們一定要養成節約糧食的習慣,不要糟蹋一粒糧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