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视频文字稿】

记得在上初中学唐玄宗这段历史时,老师会体提醒我们要将其一生一分为二,前半生可以看作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后半生因为宠幸杨贵妃,所以昏庸了些,但总体评价还是很不错的,当时我也和同学们一样,觉得说的蛮有道理的,但心底总有一些觉得不对的地方.

后来我才发现,历史上能受到这份“优待”的仅有唐玄宗一位。

历史为何优待唐玄宗?

中国自古便有盖棺定论的说法,也就是说 你干的再好,如果结尾工作没做好,可能前半生的工作都白做了,但类似唐玄宗这种一分为二的方法,完全是在评价体系中耍流氓,因为如果这样评价的话,他们历史上似乎就没有昏君了。

远的不说,我们就说近的,隋朝末年的隋炀帝在历史上的评价是著名的昏君,甚至是暴君,但如果我们按照类似唐玄宗那样一分为二的评价方法,那么隋炀帝的历史评价应该高于唐玄宗才对,毕竟他修建大运河,完善科举制度,都是功在千秋的伟业。

而至于唐玄宗,似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他的长项是搞政变,跟老李家人自己过不去,第一次正面搞掉了自己的祖母(武则天),第2次政变搞掉他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然后并坐上了皇位。

所以说历史评价体系对唐玄宗如此优待,肯定是有原因的,甚至背后有一股势力在不断助推这种论调,那么他们究竟有什么目的,又是怎样一股势力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我们知道,外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股政治势力,并在历史进程中做出过突出贡献,比如我们熟悉的卫青霍去病等人。在汉唐时期,外戚、宦官和文官,是共同瓜分权力蛋糕的三股势力,他们互相制衡,围绕在皇权之下,此消彼长。

但我们会惊奇的发现,隋唐以后,外戚作为一股政治势力,几乎就退出了历史舞台。甚至皇帝选妃子,只能从民间去选,皇后的哥哥弟弟们也只能封一些虚职。此后权力斗争便只要在宦官与文官之间,如明朝之间,东林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便是两股势力博弈的巅峰。

外企之所以退出了历史舞台,和唐玄宗有关

因为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果在评价唐玄宗时,按照惯常的评价方式,那么毫无疑问,唐玄宗就是个昏君,正是他执政时期,唐朝从兴盛走向了衰败,并在安史之乱中差点亡了国。

但如果将唐玄宗的一生一分为二,进行评价,便会得出正是以杨国忠为首的外戚霍乱朝纲,才导致唐王朝走向衰败的结论。

但事实上,一个王朝衰败绝对不是一个外戚能搞定的,虽然杨国忠也做了一些天怒人怨的事情,但本质上他还是在为天子打工。而且除了皇帝,那些已经尾大不掉的文官们,就一点错误都没犯吗?

要知道在民间的土地兼并中,那些文官老爷们可是赚得盆满钵满,回过头来将亡国的责任一股脑的推给外戚,真的是有些无赖呢。

但谁让执笔史书的人是文官,为了自身集团的政治目的,便罔顾历史的客观事实,一味的将脏水泼到了外戚头上。

而同样的手法,其实也用在了对付宦官的身上

崇祯末年,东林党与宦官两股政治势力可以说是半斤八两,二者都很贪,只不过贪的方式不同,宦官因为没有根基,且生活在宫里,所以看起来就很明显。而那些文人老爷们就很低调的,虽然在经常过的朴素的日子,在老家可是买足了的良田美宅,养着众多娇妻美妾。

而相对于文官宦官,还更加忠心一些,因为如果改朝换代,文官可以换身衣服,继续坐庄,宦官可就要换一茬了,这就是为何在平定叛乱和对抗满清方面,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可谓是不竭余力,甚至用自己搜刮上来的民脂民膏去填军费无底洞。

而文官老爷们,往往就犹犹豫豫,因为在他们看来,与其抛家舍业的共赴国难,倒不如做墙头草,投降另一股新兴政权,进而保住自己的良田美妾。

从推翻外戚,到打倒宦官,文官体系最终成了大赢家,并笑到了最后,却苦了这个国家,而唐玄宗作为一个幸运的皇帝,也从一位昏君,摇身一变成了有些贤明的君主,不得不让人感慨造化弄人,运气或许也是实力的一部分,本期的内容就到这里,船夫和你下期见。

2020.08.1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