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遺址是位於中國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蘇坡鄉金沙村一處青銅器時代遺址,位於摸底河沿岸,是繼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之後,中國近20年來最重大的考古發現。

它是中國21世紀初第一個重要的考古發現,其遺址面積超過5平方公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距離三星堆遺址50公里,該文化所處年代約在前1250至前650,在前1000年時較爲繁榮。

金沙遺址距離有2310年曆史的成都老城只有5公里,這裏已出土的文物比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文物種類更豐富、做工更精細。但與三星堆遺址一樣,金沙遺址也在中國的歷史文獻中沒有任何記載。金沙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的文物有相似性,但是沒有城牆,約等於三星堆文化的最後一期,代表了古蜀的一次政治中心轉移。

古蜀自始神奇多,三星金沙與諸葛;

蒼天一偶多玉女,歲月無情嘆蹉跎。

在2001年2月開挖蜀風花園大街工地時首先發現的,遺址所清理出的珍貴文物多達千餘件,包括:金器30餘件、玉器和銅器各400餘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餘件,出土象牙總重量近一噸,此外還有大量的陶器出土。從文物時代看,絕大部分約爲商代(約公元前18世紀後期—公元前12世紀末期)晚期和西周(約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早期,少部分爲春秋時期(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而且,隨着發掘的進展,不排除還有重大發現的可能。

大量的象牙

正是因爲金沙時期的古蜀人在今天我們發掘的祭祀區進行了長達幾百年祭祀活動,古蜀先民們把大量珍貴的金器、玉器、象牙等作爲祭品虔誠地奉獻給祖先和神靈,才使得我們在3000多年後有這些收穫。

石磬

玉劍

出土的玉器種類繁多,且十分精美,其中最大的一件是高約22釐米的十節玉琮,顏色爲翡翠綠,雕工極其精細,表面有細若髮絲的微刻花紋和一人形圖案,堪稱國寶,其造型風格與良渚文化的完全一致,經專家鑑定,其歷史比金沙遺址的歷史還要長1000餘年。

三星堆遺址的發現有力地證明了三四千年前古蜀國的存在和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金沙遺址雖然出土了數千件珍貴金器、玉器、青銅器、象牙器等,但也留下了許多謎團。爲什麼這種文明會突然神祕消失?金沙遺址與三星堆遺址有什麼關係?金沙出土的玉器爲什麼和良渚文化驚人地相似?爲什麼有如此精湛手藝的古人卻沒有留下任何文字?

此件玉琮重達3981克,系由一塊質地細密的上佳整玉琢磨完成,器表色彩繽紛,氣勢不凡。其形制與以往所出的商周時期的玉琮不同,它保留了較多良渚文化晚期玉琮體形高大,分節分槽的風格,製作上又帶有明顯的商式玉琮簡樸平實的作風。此件無論從體形大小還是製作的精細程度上看,都是目前所見商周玉琮的精品,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是四川盆地青銅文化中自有玉琮的代表和典範。

金沙遺址的性質,目前推測有可能屬於祭祀遺蹟,但由於出土了大量玉、石器半成品和原料,不排除存在作坊遺蹟的可能,遺址出土的玉戈、玉瑗表明,金沙文化與黃河流域文化和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有聯繫。整個挖掘過程會持續幾十年,望能夠找到撩開多年前這一輝煌文明神祕面紗的線索。

玉圭是上古時期重要的禮器之一,它既是天地神靈、四方八面的代表,又是一種信物,是身份等級的象徵。《周禮》中曾規定不同等級人物在不同的場合,按用途的不同,使用不同質地和不同尺寸的圭,朝覲時持於手中,作爲他們身份地位的象徵。不同尺寸的圭名稱也不同,有鎮圭、桓圭、信圭、躬圭等,表明了從上到下的不同等級,是被天子賦予不同權力的依據。

玉圭來源於新石器時代的生產工具石鏟和石斧,真正標準的尖首形圭始見於商代。商代的玉圭有兩種形式,一種平首,圭身常飾雙鉤弦紋;另一種尖首平端。周代的玉圭,以尖首長條形爲主,圭身素面。戰國的圭數量較多,但其中已有不少石製品。漢代時玉圭已從社會日常生活中消失,只有王公貴族爲了顯示其地位,雕造了少量的玉圭。

目前金沙遺址中已出土了兩件此類形制的器物,僅刻槽形態不同,均爲國內首次發現。經測試這一器物每一刻槽的寬度和形態正好與一件玉劍的寬度與形態相吻合,初步推測可能是在器外封上皮囊一類的物質,作爲劍鞘使用。玉質劍鞘應是高等貴族身份的象徵,也是特殊祭祀儀式上的特殊禮器。

陽刻昆蟲類動物紋玉片

牙璧是古代玉璧的一種特殊形式,其外緣一般都有三節或四節的牙狀突起,或附有多少不等的齒狀裝飾。清代吳大澂在《古玉圖考》中曾誤將這種器物與《尚書•舜典》中記載的“璇璣玉衡,以齊七政”相聯繫,認爲是渾天儀一類的天文儀器構件,將它稱爲“璇璣”,現在這種說法已基本不用。

在金沙遺址發現之前,牙璧這種器物從未在四川地區出現過。從以往的考古資料看,它的主要分佈地域是在華北地區,兼及遼東和陝北一帶。金沙遺址出土的有領玉牙璧,其形制明顯區別於以往各地所出,像這種形制的有領玉牙璧還是首次發現,這不僅填補了四川地區過去不出牙璧的空白,而且還反映出了中原文化與古蜀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影響。

金沙遺址出土的玉有領璧形器在玉材上充分體現了金沙玉器的鮮明特色:玉器內部的結構較爲疏鬆,多孔隙,極易風化,材料內部多爲白色、灰色、淺黃褐等基本無色系列,但是器物的表面則大多呈現出紅、紫、褐、黑等豐富而又繽紛的色澤。這種現象主要是由於受到外來金屬離子及有機物的吸附影響而產生,因此在玉器表面纔會形成這種交替變化、韻味十足、極其動人的天然圖案。

玉有領璧形器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在河南就已出現,後來在殷墟、江西新幹大洋洲、湖南衡陽市杏花村的商墓及三星堆器物坑中都有發現。此類器在廣漢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都有出土,多製作精美,可能是商周時蜀地較爲流行的一種玉器種類。

玉海貝形佩飾

肩扛象牙紋玉璋 長18.3釐米、寬6.1釐米、厚1.1釐米。灰白玉質,器表粘附大量黑色物質,並已沁入器內。器呈平行四邊形,兩端斜直。器身兩面分別刻有兩組圖案,每組圖案由一向右側跪坐的人像、兩道折曲紋、三道直線紋組成。折曲紋分佈於直線紋上下。人像高冠高鼻,方耳方頤,橢圓形眼,身著長袍,雙膝着地,左手持握,肩上扛有一物,此物前尖後寬,呈柱狀形,極似一根完整的象牙。

金沙遺址現已出土這類人像12件,形制基本相同,人像髮式怪異,雙手均反縛於身後,其身份、性質較爲特殊。這類形象在三星堆遺址、成都方池街遺址都曾有過發現。金沙石跪坐人像均出土於該遺址的祭祀區內,有的與石蛇擺放在一起,有的置於玉璋之上,有的跪於石虎之前,有的旁邊還伴存着石璧、銅器、陶器等,這一切跡象說明它們是應是祭祀活動時的特殊用品。

從2001年金沙遺址被發現至今,金沙遺址已經發掘出各類珍貴文物數千件,其中最具典型意義和代表性的是“四鳥繞日金飾”,即“太陽神鳥”。這件圓環形金箔外徑12.5釐米,內徑5.29釐米,厚度僅0.02釐米,重量有20克。它的外廓呈圓形,圖案分內外兩層,內層爲12條弧形齒狀芒飾,外層由4只首尾相接的飛鳥構成。“太陽神鳥”金飾圖案已經被國家文物局用作“中國文化遺產標誌”,並被“神舟六號”載入太空。

金面具

大金面具

(文章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