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三(8月12日)是俄空軍節,俄國防部按慣例發佈了一段兵種“慶生”短片。短片結合了近段時間以來,俄空軍最炫的一些畫面,其中就包括了早前備受關注的蘇-57側彈艙發射畫面。

這個畫面終結了蘇-57是否有側彈艙的討論,由此可以看出F-22、殲-20以及蘇-57這三款重型五代機都有了自己的獨特側彈艙設計,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早前已做過介紹。今天,北國防務再來說說中美俄各自設計的特點。

△從影片畫面截圖可清楚看到蘇-57發射的是R-73或其改良型的格鬥空空導彈

總體而言,蘇-57雖然披露了發射畫面,但信息還是比較有限。這段蘇-57發射格鬥導彈的畫面是從戰機背面拍攝,但導彈卻是從翼根下方發射,也就是說,鏡頭與導彈間隔着一大片機翼,看不到裝載導彈的掛架,也看不到導彈離開掛架的瞬間。

這點相當不尋常,一般來說拍攝導彈發射的畫面是爲了武器測試的目的,藉由全程記錄導彈離架的過程,測試人員可以在事後回顧並分析導彈的飛行動態是否符合預期?有沒有異常甚至是危及飛機的軌跡差異?而影片用在宣傳用途則是順便。因此,一般看到的導彈發射鏡頭都是鏡頭與導彈同面,也就是從側方或下方完整的拍攝,很少有故意從反面拍攝的情形。

△2018年蘇-57在敘利亞發射巡航導彈的畫面,這鏡頭就是從正常地與導彈同側拍攝,可以看到導彈從機腹後方彈艙拋出的短暫過程

那蘇-57爲什麼要這樣拍呢?自然就是跟正常測試的目的相反,俄羅斯還不想讓大家看到格鬥導彈的發射過程。那麼,格鬥導彈的發射過程有什麼機密的呢?原因可能是格鬥導彈從彈艙發射的機制比較複雜。

其它的對空或對面導彈從彈艙發射的流程在基本上相同,就是彈艙打開→掛架把導彈彈出去→彈艙關上。但格鬥導彈的不同點在於,除了少數新型導彈具有發射後用數據鏈更新並鎖定目標的能力外,大部分導彈需要在發射前讓導引頭鎖定目標。因此,傳統戰機在發射格鬥導彈前就需要做預先啓動的動作,讓導引頭開始運作並鎖定目標後才能開火。

△殲-20的兩側彈艙具有特別的 “半外掛”模式,可讓格鬥導彈在發射前先伸出並尋找目標

然而,戰機爲了隱身需求把格鬥導彈關在彈艙後就麻煩了,導彈在啓動後就得先推出彈艙才能看到目標,但這也就製造出 “隱身空窗”。各國的隱身戰機對此就出現了不同的應對方式,以及不同的發射流程。

以F-35爲例,由於其設計以打擊任務爲主,加上成本導向,對這個考題就選擇了棄權,宣告需要掛格鬥導彈的時候就是不考慮隱身了,直接把導彈掛在外側的固定掛架上;而中國的殲-20則是別出心裁地設計了 “半外掛”式掛架,在發射前把掛架推出去,但艙蓋還能先蓋起來,則 “隱身空窗”就不會那麼大。

△F-22戰機發射格鬥導彈瞬間

而作爲“隱身戰機之王”的F-22,答題方式卻是簡單直接:彈艙打開→掛架推出去→發射導彈→收掛架→彈艙關上,只是多了個掛架推出,射導彈再收回的動作。

不過“魔鬼”就藏在細節裏,就目前公開的資料看來,F-22的格鬥導彈在彈艙打開後是不會在外面停留與鎖定,而是掛架一推出就發射的,這使格鬥導彈發射流程製造的 “隱身空窗”與其它對空/對面武器的發射流程沒有太大差異。能這樣做的原因一是藉由火控系統的整合,導彈發射前鎖定的時間極短,幾乎不需要等待;二是具有強力的液壓系統,彈艙與掛架能以極短時間完成 “開→推→收→關”的循環。

△外國網友xmszeon根據蘇-57外觀所推測的格鬥導彈發射機制

而蘇-57隱藏了格鬥導彈的發射過程,自然就是不想讓外界搞清楚它的流程與其它戰機有何不同了從翼根彈艙的縫隙判斷,其艙門應該是單片向內翻開的型式,而掛架應該需要推出才能發射。

但從發射短片中看不到艙門開關的時間點,也就無法計算出暴露的 “隱身空窗”有多大了。這使得蘇-57的真實作戰性能仍然隱藏在迷霧之中,叫外界難以看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