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在《石灰吟》中曾經寫道:“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孟子也曾說:“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自古以來“氣節”就是很多人畢生追求的東西,在它面前,生與死彷彿都不再那麼重要,只求留得清白在人間。在清朝就有一位這樣的臣子,他雖然一直以來在後世頗有爭議,但其捨生取義的氣節卻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位名臣就是清朝中後期的兩廣總督、封疆大吏葉名琛。他在鴉片戰爭中以“六不”聞名於世,即“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六大原則。

葉名琛在1807年生於一個書香門第,他的聰穎好學在當時聞名一方,26歲時就考取了進士,之後官運一路亨通。咸豐帝頗爲信任他,以至於葉名琛能夠在38歲時就坐上廣東巡撫的位置,45歲又被提拔爲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

葉名琛之所以能夠如此快地升遷,和他對各地暴亂的平定有着很大的關係,可以說他是踩着鮮血而登上高位的。但時局混亂,葉名琛不可能永遠安安穩穩地當他的總督,很快英國人的堅船利炮就扣響了廣州城的大門。

雖說葉名琛有着平亂的經驗,但當時英國人自然和暴亂者不可同日而語,在膠着了一段時間後,1857年10月,英軍佔領廣州,葉名琛不願棄城逃跑,最終被俘。

當時的清政府闇弱無能,在葉名琛被俘虜後,生怕英法聯軍以他爲人質要挾清朝,故而迅速罷免了葉名琛的所有職務,將其視爲了一枚棄子。不過葉名琛在被俘之後反而表現出了一種凜然無畏的氣節,讓英國人都爲之敬佩。

據《香港紀事報》報道,葉名琛被俘虜到了停泊在香港的“無畏號”軍艦上,他面容平靜、在成爲俘虜後依舊保持着鎮定和風骨,有人上艦時向他脫帽致意,他也會同樣欠身脫帽而還禮。在被俘虜的日子,葉名琛始終以蘇武的事蹟激勵自己,寫下了“向戌何必求免死,蘇卿無恙勸加餐。任他日把丹青繪,恨態愁容下筆難”的詩句來表明心跡。

在軍艦上生活了48天后,葉名琛被英國人送往了印度加爾各答,此後在印度生活了一年多。到了印度葉名琛就不再受到禮遇,印度的英國人逼迫他穿着朝服帶着花翎,坐在玻璃房裏供人蔘觀,並在牌子上寫着:清國公爵,被俘虜至此。

此等大辱,難以想象葉名琛是如何熬過來的。其實他之所以忍辱負重,就是爲了等一個見到英國君主的契機,葉名琛說:“我之所以不死而來者,當時聞夷人慾送我到英國。聞其國王素稱明理,意欲得見該國王,當面理論,既經和好,何以無端起釁?究竟孰是孰非?”

就這樣一直到1859年,期間葉名琛一直關注着祖國的危亡,時刻打聽中國此刻的情形。可是他也漸漸意識到,他此生回國、見英王皆希望渺茫,在這種情況之下,葉名琛毅然選擇了絕食。之前葉名琛的食物都是從家鄉帶來的乾糧,如今乾糧也喫完了,葉名琛下定決心:“所帶糧食既完,何顏食外國之物!”最終絕食而亡,時年52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