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在《石灰吟》中曾经写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孟子也曾说:“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自古以来“气节”就是很多人毕生追求的东西,在它面前,生与死仿佛都不再那么重要,只求留得清白在人间。在清朝就有一位这样的臣子,他虽然一直以来在后世颇有争议,但其舍生取义的气节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位名臣就是清朝中后期的两广总督、封疆大吏叶名琛。他在鸦片战争中以“六不”闻名于世,即“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六大原则。

叶名琛在1807年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他的聪颖好学在当时闻名一方,26岁时就考取了进士,之后官运一路亨通。咸丰帝颇为信任他,以至于叶名琛能够在38岁时就坐上广东巡抚的位置,45岁又被提拔为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

叶名琛之所以能够如此快地升迁,和他对各地暴乱的平定有着很大的关系,可以说他是踩着鲜血而登上高位的。但时局混乱,叶名琛不可能永远安安稳稳地当他的总督,很快英国人的坚船利炮就扣响了广州城的大门。

虽说叶名琛有着平乱的经验,但当时英国人自然和暴乱者不可同日而语,在胶着了一段时间后,1857年10月,英军占领广州,叶名琛不愿弃城逃跑,最终被俘。

当时的清政府暗弱无能,在叶名琛被俘虏后,生怕英法联军以他为人质要挟清朝,故而迅速罢免了叶名琛的所有职务,将其视为了一枚弃子。不过叶名琛在被俘之后反而表现出了一种凛然无畏的气节,让英国人都为之敬佩。

据《香港纪事报》报道,叶名琛被俘虏到了停泊在香港的“无畏号”军舰上,他面容平静、在成为俘虏后依旧保持着镇定和风骨,有人上舰时向他脱帽致意,他也会同样欠身脱帽而还礼。在被俘虏的日子,叶名琛始终以苏武的事迹激励自己,写下了“向戌何必求免死,苏卿无恙劝加餐。任他日把丹青绘,恨态愁容下笔难”的诗句来表明心迹。

在军舰上生活了48天后,叶名琛被英国人送往了印度加尔各答,此后在印度生活了一年多。到了印度叶名琛就不再受到礼遇,印度的英国人逼迫他穿着朝服带着花翎,坐在玻璃房里供人参观,并在牌子上写着:清国公爵,被俘虏至此。

此等大辱,难以想象叶名琛是如何熬过来的。其实他之所以忍辱负重,就是为了等一个见到英国君主的契机,叶名琛说:“我之所以不死而来者,当时闻夷人欲送我到英国。闻其国王素称明理,意欲得见该国王,当面理论,既经和好,何以无端起衅?究竟孰是孰非?”

就这样一直到1859年,期间叶名琛一直关注着祖国的危亡,时刻打听中国此刻的情形。可是他也渐渐意识到,他此生回国、见英王皆希望渺茫,在这种情况之下,叶名琛毅然选择了绝食。之前叶名琛的食物都是从家乡带来的干粮,如今干粮也吃完了,叶名琛下定决心:“所带粮食既完,何颜食外国之物!”最终绝食而亡,时年52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