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祜祿·和珅,是清朝近300年曆史,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貪官之一。和珅之所以敢如此肆無忌憚,最大的原因是乾隆皇帝的縱容和放任。因乾隆對其的寵信和重用,以致“和珅用事二十餘年,至嘉慶三年以前,未嘗一被彈劾。”

手中權力過大,又缺乏外部監督,和珅對送到手中的巨帑來者不拒。終乾隆一朝,和珅從未停下貪污的腳步,且胃口越來越大,據說有人曾向和珅送去十萬兩白銀,卻連門都沒有進去。清人筆記記載,和珅的家產“值八百兆兩有奇。……政府歲入七千萬,而和珅以二十年之宰相,其所蓄當一國二十年歲入之半額而強。”

後來乾隆駕崩,和珅失去了自己的唯一靠山,而繼位的嘉慶皇帝早就看和珅不順眼,馬上將其抄家下獄,最終判處死刑令其自盡。和珅被籍沒的家產全部充公,於是時人有“和珅跌倒,嘉慶喫飽”的說法。

也正因前面這句話流傳很廣,讓很多人走進了一個誤區,以爲嘉慶處死和珅,是因爲他貪污的緣故。

而實際上,雖然和珅貪污款項巨大,甚至到了令人觸目驚心的地步,但這並不是嘉慶誅殺和珅的主要理由。

清朝的官員工資不是很高,而京官又沒有油水可撈,一般都比較窮。所以,地方官員進京拜訪這些京官時,順便給點“孝敬”銀兩,其實是清政府默許的一個潛規則。

普通官員收受賄賂,一般都不會被追究,而和珅作爲相當於大清國的宰相,就算貪污嚴重,也只屬於經濟犯罪,頂多被革職流放,不至於被判死刑。

因此,嘉慶要殺和珅,不能只說是因爲和珅貪污。

那麼,嘉慶誅殺和珅的理由到底是什麼呢?

說來可笑,還是和珅自己聰明反被聰明誤,在嘉慶面前做的一個小動作,被抓住了把柄,成了導致自己身敗名裂最重要的一條罪名。

嘉慶四年(1799年)的正月初三,乾隆皇帝駕崩。當了多年兒皇帝的嘉慶親政第一件事,就是下諭旨公佈和珅的二十條罪狀。罪行由重到輕先後排列,其中第一條大罪,是這樣說的:

“朕於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冊封皇太子,尚未宣佈諭旨,而和珅於初二日在朕前遞如意,泄露機密,居然以擁戴爲功,其大罪一。”

乾隆當了六十年皇帝,生下來的兒子死的死,老的老,可以選擇的繼承人不多,嘉慶就是當時大家猜測比較有機會繼承皇位的皇子之一。

但根據清朝皇室家法的祕密建儲制度,只要皇帝一天不公佈皇太子人選,任何人不得妄加揣測。和珅因與乾隆親近,提前知道了乾隆對皇儲的安排,在人選公佈前就自作聰明,遞如意給嘉慶暗示,還以爲自己擁戴有功。沒想到嘉慶並不領情,反扣了和珅一頂干預立儲的帽子。

給和珅定了這麼一條大罪之後,要給他判死刑,就合情合理了。爲了加重和珅的罪行,防止有人爲他開脫辯白,嘉慶又繼續公佈了和珅的其餘十九條罪名,比如對乾隆皇帝不敬,擅權攬政,任人唯親,以及生活作風有問題等。

而和珅的貪污問題,嘉慶將其放在二十條罪名的末尾,這已經不是誅殺和珅的主要理由。

因爲和珅在朝廷的勢力盤根錯節,誅殺和珅,容易導致人人自危。爲了安撫人心,嘉慶另外頒佈了一條上諭:“凡爲和珅薦舉及奔走其門者,悉不深究,勉其悛改,鹹與自新。”另外還有人舉報和珅還有隱匿起來,沒有被查抄的財產,嘉慶也不再過問。這兩條措施,也進一步說明了,和珅雖然貪污問題嚴重,但這的確不是嘉慶殺他的主要罪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