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萬

摘要:抗戰中日軍在華北實行“公路爲鏈,碉堡爲鎖”的囚籠政策,遍佈華北大地的碉堡,俗稱炮樓,有大炮嗎?沒大炮爲什麼叫炮樓?

抗戰中日軍在華北實行“公路爲鏈,碉堡爲鎖”的囚籠政策,遍佈華北大地的碉堡,俗稱炮樓,有大炮嗎?沒大炮爲什麼叫炮樓?

人們通常說的炮樓應該叫碉樓。碉樓是用石頭砌成的建築物,是打仗時防禦用的。低矮的單層碉樓則叫碉堡。炮樓最早應該叫砲樓,過去冷兵器打仗的時候,防守一方據有高度優勢,往下扔石頭是非常有效的防禦。爲了打擊遠處的攻城部隊,以及爲攻城建造的攻城塔樓,在城牆上也會安放拋石機,拋出的石頭就是砲。

在城市防禦工程上,城牆的交匯處,城的四角都建有角樓,叫箭樓,在城門上也有箭樓。用於藏兵和存放武器。拋石機這種武器只能存放在箭樓裏。

對於小型的防禦建築,比如村寨、莊園,只有一道高牆,沒有跑馬道,防禦的時候站在院牆裏。只有在四個角建築較高的碉樓,作爲觀察點和防禦點。小樓裏放不下拋石機。只能扔石頭。火器的出現改變了作戰方式。

過去財主家的防禦火器主要是土槍土炮。土炮比較笨重,只能安置在碉樓上。放得越高,射的越遠。

樓從拋石頭的砲樓,變成射擊的炮樓。這是民間的通俗稱呼。過去給有錢人看家護院的私人武裝,俗稱叫炮隊。主要武器就是土槍土炮。碉樓叫炮樓更通俗一點。

防禦從拋石頭到火器射擊。從拋出的砲,到射擊用的炮。砲改叫炮彈。炮樓是一個俗稱,正式名稱叫碉樓。

炮樓通常有十幾米高,一般爲長方體或圓形結構,牆體爲水泥和磚砌牆,外牆粉刷着石灰,牆體有射擊孔

炮樓嚴格來說,其實不屬於軍事設施,這個觀點被很多人嘲笑,但是到今天我依舊堅持這一觀點:炮樓是日軍在佔領地區後方建立的治安警戒設施。它有軍事背景,但真的不能算軍事設施,實質就是在戰爭年代所謂“治安區”的大號崗亭。主要集中在華北地區,因“囚籠政策”最早就是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提出的。當時的華北,在中國戰場已經被日軍看作佔領區後方,駐守炮樓的日軍,都是一線、二線,甚至三線部隊裏淘汰下來,組成的後方治安旅團。

當時日本陸軍最精銳的部隊當屬駐守東北的關東軍,主要防備北邊的蘇聯,這個且不去說,在中國戰場,一線部隊是在正面戰場和國軍進行會戰的部隊,其中唯一的野戰部隊就是在正面戰場的第11軍。二線部隊是在一線部隊後面,一面幫一線部隊掩護後背,一面也準備替補和補充一線部隊的那些部隊,有時也會抽掉出來去掃蕩治安區內的地方部隊。大致上在《亮劍》裏李雲龍、楚雲飛他們對付的就是日軍的二線部隊。而三線部隊是部署在基本上不會出現中國正規軍部隊,但是游擊隊頻繁活動區域的部隊,主要是保護鐵路公路,以及作爲後方治安部隊的骨幹力量,如管理炮樓這些治安部隊的縣城憲兵隊機關。在南方跟國軍打仗的地方,甚至跟李雲龍、楚雲飛他們打仗的地方,都是看不見炮樓的,炮樓都修在更後方一點,只會出現游擊隊活動的地方,專門用來對付一下往往輕武器都湊不足的游擊隊。

炮樓也不是我們一般概念裏,就這樣孤零零一個炮樓,而是一個簡化版的堡壘要塞,在華北平原地區,基本版炮樓的建設,是抓中國勞工在一片空地周圍挖出又寬又深的環形壕溝,挖出的土堆在圍出來的那片空地上,再在這片堆高的空地上修一圈圍牆,圍牆圍起來一個院子,裏面有倉庫和基本生活設施,圍牆外修一座炮樓,一般這麼一個據點,會駐紮一個日軍分隊,也就是一個班,帶一個排的僞軍,在深壕圍起來的孤島上,炮樓和院落互爲犄角和依託,通過吊橋和外界交通。炮樓平時安排崗哨輪值,大部分人主要在院落中生活和訓練。炮樓多是三層,帶露天的四樓平臺,平臺也都有垛牆垛口,這種設計,原本就是準備利用這個平臺佈置九二步兵炮,或者小口徑迫擊炮,當然日軍最經典的擲彈筒也都可以利用這個平臺。

另外還有更加堅固一些,規模也更大一些的炮樓,面積是沒大出去多少,主要是駐紮的日本兵多,通常會駐守一箇中隊日軍,也就是一個連,因爲這種炮樓是整個系統的支撐點,必要時負責出兵支援那些受到攻擊的基礎版炮樓,而這種支撐點式的據點,是一定有炮的。

後來在實戰中,日軍發現對付游擊隊,炮樓的機槍火力就已經足夠了,所以這個資源匱乏的國家,把炮樓中絕大部分火炮和擲彈筒都調撥給前線一二線部隊使用去了。所以炮樓並不是沒炮,而是覺得沒必要佈置火炮。

由於,抗戰時期日軍在華北大量建造的炮樓,主要是爲了對付裝備簡陋的游擊隊。所以,一般不會配備長身管火炮,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大炮。一個炮樓一般配置三四十人,4挺機槍。日軍在武器配置上,也是針對游擊隊裝備貧弱的情況,採取的簡化配置,只有特殊情況纔會配備擲彈筒。

所以,實際上當時的炮樓有大有小,駐守的兵力也有多有少,有些有炮,有些沒有炮,不一而足。

全面抗戰爆發後,八路軍挺進華北敵後,建立了不少抗日根據地,牽制了日軍不少兵力。游擊隊雖然無法和日軍正面抗衡,不過可以通過破壞鐵路、公路和通訊線路等方式進行作戰。對日本來說,敵後抗日武裝的存在是一個很大的麻煩。不過因爲兵力有限,日軍只能在城鎮和重要的交通樞紐駐軍,其他地方根本無力派駐部隊。所以日軍針對敵後武裝一般武器較差,缺乏重武器的特點,在一些較大的村落、交通沿線和臨近根據地的地方修建了一系列炮樓。

這些炮樓大部分比較簡陋,規模也不大。炮樓裏只有十幾個鬼子加上幾十個僞軍。說白了,也就是欺負敵後武裝裝備差,短時間無法拿下炮樓。即便炮樓遭到進攻,也可以憑藉炮樓堅持一段時間,爲日軍調動部隊來援爭取到時間,其實也就是起一個警戒、牽制敵後武裝的作用。這種炮樓裏自然不可能有大炮,武器除了步槍、機槍外,最多就是擲彈筒。

但是在一些重要地區,像交通要道,或者是游擊隊活動比較頻繁的地區,那麼炮樓的規模就會比較大,那麼就會配有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九二步兵炮既可以直射也可以曲射,很適合這種炮樓。

像佳木斯的松花江鐵路橋頭的炮樓,這個炮樓不僅保護鐵路,還有控制佳木斯的功能,因此修建的非常堅固。炮樓以鋼筋混凝土澆注,高三層,還有兩層地下室,牆壁的厚度超過50釐米,內部使用面積超過300平方米,駐守上百日軍沒有問題,自然也配有火炮。在百團年大戰中,八路軍攻克的一些大型炮樓裏也曾經繳獲過大炮。所以炮樓是否配火炮,主要還是看炮樓的規模。

日軍之所以在抗戰期間熱衷於修碉堡和炮樓,其實是和法國人學的。日本崛起於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崛起後,在軍事上大力效仿西方。在海軍方面,日本效仿當時海軍最強的英國,在陸軍方面,日本則師從陸軍最強大的德國。日本的師團編制就源於德國,日本的主要制式裝備比如火炮也大多是仿製德國的山寨貨。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法國取代德國成爲世界第一陸軍強國。日本人向來崇拜強者,所以日本從一戰結束後陸軍就開始學法國。比如日本的看家本領拼刺刀就是向法國學的。不僅引進法國的武器和軍事技術,而且還學習了法國的軍事理論。實際上,法國的軍事理論是比較落後的,基本還停留在一戰時期,抱着陣地戰和塹壕戰的陳腐思維不放,馬奇諾防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作爲法國人的學生,日本自然也繼承了這一軍事思想,日軍在華北蓋炮樓修碉堡就是這一思想的集中體現。在法國的影響下,日本在中國大修碉堡和炮樓。不過雖然修碉堡和炮樓的戰術非常落後,但對於中國戰場而言卻非常有效。因爲中國軍隊嚴重缺乏攻堅武器,攻打日軍的碉堡和炮樓難度很大,拿下一個炮樓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尤其是對於堅持敵後抗戰的八路軍、新四軍來說。

日本人的炮樓,樓高牆厚,八路軍、新四軍的裝備實在太差,步槍打不透磚牆,普通部隊的火力支柱擲彈筒和機槍對它也毫無辦法。即便是八路主力團裝備的迫擊炮,對炮樓的威脅也很有限。

對付炮樓,最有效的武器還是平射炮和山炮,可是咱們幾乎沒有。大多數八路軍連迫擊炮都沒有,一個團有兩三挺重機槍就不錯了,但重機槍打不爛磚牆,就算有六七具擲彈筒,也轟不開炮樓圍牆。通常採取的辦法是組織特等射手和機槍封鎖炮樓射擊口,再派勇敢的士兵攜帶炸藥包進行爆破。還有用八仙桌蒙上溼被子,做成簡易的“土坦克”往上送炸藥包,毫無疑問,這樣進攻會犧牲很大。

有的地方用土炮打炮樓,但精度差威力小,也起不了多大作用。還有就是“土飛機”,也就是用土工作業挖掘坑道,一直挖到炮樓底下,裝上幾百斤炸藥,進行爆破。但這個方法耗時太久。

相比當時歐洲國家的碉堡,日本人建造的炮樓可謂非常簡陋。比如德國的碉堡建造得都很低矮,以減少被火炮擊中的概率,像日軍在華北造的炮樓足有三層樓那麼高,如果對手有火炮等重型武器,那就是最好的靶子。但當時八路軍游擊隊根本沒有重型武器,所以就是個用來欺負沒重武器對手的東西。

當時游擊隊裝備落後,缺少重武器,如果要攻打日軍的炮樓,打個四五天是正常的,爲了打下炮樓獲得裏邊的物資,或者掃清障礙,打通聯繫,往往要付出巨大的犧牲。

別說游擊隊,就是八路軍正規部隊,要打炮樓也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經過多次偵察和準備,不僅要調集優勢兵力和集中火力,往往還要加上內應等措施才能打得下來。抗日戰爭打炮樓,可不是像劇中那麼容易。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