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因爲“疫情”停擺的中國電影,終於迎來了首部重磅新片《八佰》。

關於這部電影的波折,相信也不用多介紹了。

不管如何,21號《八佰》上映。

這給沉寂已久的中國電影市場,激起了很大的漣漪。

關於這部電影的質量口碑,則是有褒有貶0。

原因是《八佰》之前因爲種種問題,引起了無數的爭議。

現在隨着電影的點映,可以說爭議更多了。

比如這一條。

電影很多方面並不符合真實歷史。

比如前面和日軍的戰鬥,歷史上根本沒有那麼慘烈,電影表現得異常悲壯。

於是乎,被有些人諷刺爲電影是“抗日神劇”?

那麼,《八佰》是不是抗日神劇呢?

《八佰》的敘事分裂

這部電影如果單純從敘事上來看。

它非常鮮明的分成了兩個部分,不管是角色敘事,結構敘事。

我個人不知道導演團隊如何思考,這部電影整個敘事內核,可以總結爲一個概念。

——大概是“英雄史觀”!

它貫穿整部電影的敘事內核,同時也把電影分成了前後兩個部分。

前半段是英雄,後半段是史觀!

前面非常經典的英雄敘事,表達了戰爭片裏“英雄如何誕生”;後面則是歷史敘事,導演想要表達的歷史反思。

也就是前半段相當主旋律,後半段有點“反戰”的味道。

《八佰》爲什麼讓人覺得有“抗日神劇”的感覺?

答案是前面樹立的“英雄”地位太高了,後半段反思歷史的力度不夠。

尤其是前面通過表現戰爭的慘烈,冠軍的悲壯,所樹立起來的一個個戰爭英雄,這完全違背歷史上這次戰役的真相。

注:這倒不是說“八佰壯士”不是英雄,而是英雄背後的歷史是“果黨”高層向列強演戲。

歷史上這次戰役是如何的?

日軍就進攻了一次,死了一個人傷了十幾個人。

四行倉庫守軍這邊損失也不大,戰鬥毫不激烈。

結果電影採用的表達方式,完全是按“飛將軍”筆記本和臺灣地區版電影《八佰壯士》的敘事。

日軍傷亡兩百人,毀了兩輛坦克等等。

這種“刻意拔高抗日戰爭”的主旋律表現,在我們這本來就有“神劇”的嫌疑。

更何況,歷史上這場戰役背後荒謬得多。

導演前面塑造了一大堆“英雄”,結果又往“反思歷史”上推。

最關鍵是結局的“大撤退”的處理,更是將情緒推到一種莫名其妙的程度。

《八佰》塑造的英雄們

這個主要在電影的前半段,以男主角歐豪飾演的湖北兵團端午爲主角。

你真的沒有看錯。

電影前半段的絕對男主角是歐豪。

歐豪等人是湖北兵團派來上海,參加戰爭的普通人。

他們對於戰爭沒有什麼經驗。

剛到上海就被日軍衝散,被謝晉元部隊當逃兵收容在四行倉庫。

接下來,主要敘事便圍繞着歐豪所展開。

從歐豪開始的貪生怕死,晚上通過水路企圖逃到租界。到最終不忍出聲提醒,第二次戰役結束重新參戰。

從歐豪被李晨等人的教導,到被迫參加第三次最慘烈的戰役。

再從歐豪引出同是逃兵的王千源、張譯和姜武。

還有四行倉庫的守軍李晨,魏晨等等士兵的羣像。

電影前半段不但用鏡頭刻畫四行倉庫這邊近十個普通人,同時兼顧了對岸租界不少普通人。

租界普通人的變化是從開始的事不關己,到因爲觀看“這場表演”被,內心開始有了抗爭的精神。

四行倉庫的普通人,則是戰爭片中的“英雄的誕生”。

尤其前半段男主角歐豪,身邊的張譯,王千源和姜武。

當然,李晨、魏晨等守軍也有重要的刻畫。

這種普通人的羣像塑造,在國產戰爭片中確實非常少見。

當唐藝昕飾演的童子軍楊慧敏渡河過來,電影這才進入了後半段,主角更換成謝晉元。

電影的後半段,則有三個最重要情節。

一是明知爲犧牲卻象徵意義的護旗,結果電影裏差不多犧牲了一排的人。

二是黃曉明飾演的特派員過來,告訴上封的命令讓他們放棄抵抗進入租界。

原因黃曉明也說得很清楚,這次戰鬥本來就是給列強的“一場表演”,“果黨”高層這麼做是爲了得到列強的支持。

謝晉元雖然非常氣憤,但形勢比人強只能同意。

最後自然就是撤退戲,李晨等人組成敢死隊爲撤退部隊打掩護。

注:剛剛成長爲英雄戲份的歐豪,在護旗的時候已經犧牲。

《八佰》與“抗日神劇”

這部電影爲何給人,或者說有“抗日神劇”的感覺?

這個要講到它前半段的敘事了,電影如果從前半段一直延伸下去。

它就是“英雄誕生”的那種主旋律戰爭片。

現在很多人說《八佰》是抗日神劇,主要原因是電影的戰鬥表現,完全不符合歷史上“四行倉庫保衛戰”的狀態。

因爲歷史上沒有那麼激烈,前面已經略略提過。

現在網絡上的科普也鋪天蓋地,這裏便不贅述了。

因爲這個有人將《八佰》罵成“抗日神劇”。

我個人覺得沒有必要,這電影問題雖多但不用戴“抗日神劇”的帽子。

1、什麼英雄崛起(主旋律)的戰爭片?

全世界這種戰爭片都這樣,它是在真實或半真實的歷史事件下,對其進行藝術化的全面升級,從而達到一種“正面宣傳”的效果。

不信?

哪怕國內網內號稱“最愛反戰”的歐美戰爭片,同樣拍大量這類電影。

近幾年如《黑鷹墜落》《狂怒》《血戰鋼鋸嶺》《美國狙擊手》《前哨》等。

東亞國家當中,韓國電影是其佼佼者。

原因二戰的韓國,在對抗日本侵略者上做得還遠遠不如中國。

他們用流行文化“安慰自己民族自尊心”上面,很多時候達到了一種意淫的程度(注,這比國內抗日神劇還嚴重)。

比如《暗殺》《軍艦島》《鳳梧洞戰鬥》。

這些電影莫不是將韓國曆史某些真實事件,各方面藝術升級的作品。

最終塑造了一種大韓民族歷史上的戰鬥英雄,再對觀衆進行觀點灌輸的表達方式。

全智賢的《暗殺》虛構的程度更多。

《鳳梧洞戰鬥》和《軍艦島》則是代表。

以《鳳梧洞戰鬥》爲例,這部電影放中國差不多就是“抗日神劇”了。

電影將歷史上這場戰鬥全面的誇大了,充分表現了“大韓民國人民”奮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非凡勇氣。

這本本來也可以,但電影則通過一個日本小孩說:我們日本人才是劣等民族——

這樣表達戰爭片的內涵,它能夠深刻到哪裏去呢?

但因爲韓國電影工業非常的成熟,其它方面做得是非常漂亮。

這些戰爭片的觀賞性都很不錯。

韓國戰爭片就是這樣。

二戰不斷痛擊日本侵略者,古代這樣不斷“反抗中國”,現代就這樣不斷嘲諷美國和中國人。

當然,因爲韓國電影敢拍的原因。

那些反映民族傷痛,半島兄弟痛苦的戰爭片也不少。

這當然不能一棍子打死了。

中國主旋律戰爭片

中國主旋律戰爭片,其實近年反倒不多。

反倒是現代戰爭片居多,而且成績都非常不錯。

比如《戰狼》系列、《湄公河行動》和《紅海行動》等。

這些電影也是非常典型的主旋律戰爭片,畢竟歷史上的真實事件裏,湄公河緝毒和撤僑沒有這麼驚心動魄。

它們就是在歷史的基礎上,全方位的藝術化了。

電影表達了我們的正面,積極而又亢奮的思想內核。

如果《八佰》這樣的藝術化升級是“神劇”。

那麼《戰狼》系列,《行動》系列也該是神劇了?

此時有網友可能要說,這些國產電影本來也就是“神劇”。

但是事實上,全世界各個國家戰爭片都是這麼拍的。

包括“全世界輸出戰爭,影視劇經常反戰”的歐美國家。

他們影視工業更加成熟,電影手法表達更加的高明。

前面也已經舉例了,《黑鷹墜落》《狂怒》《血戰鋼鋸嶺》《美國狙擊手》《前哨》等等。

當然,與韓國的戰爭片一樣。

這些國家因爲敢拍,其它類型的戰爭片也不少。

《八佰》前半段在戰鬥方面,已經是全方位的藝術化升級了。

雖然和歷史上“四行倉庫”完全不符合,但藝術化升級還是在合理範圍之內。

它既沒有中國常見的“抗日神劇”的各種雷人設定和場景,同時也沒有歐美“超級英雄”電影的奇幻處理。

所以,《八佰》並不是一部“抗日神劇”的電影。

尾聲

《八佰》這樣拍,雖然不是“抗日神劇”。

但因爲它後半段敘事的改變,最終導致了電影的爛尾。

因爲國內歷史上的原因,你把“八百壯士”塑造成爲英雄。

這個本身沒有問題,官方和輿論也都是認可的。但你必須得說明,這事後面是“果黨”高層貪污腐敗和指揮無能。

何況,這本來也是歷史事實啊!

一部電影總要有個表達的內容,你得用你的思想內核。撐起片中人物角色的行爲準則,故事劇情的合理性。

中國現代主旋律電影、官方,媒體和人民的內核都是三位一體的。

人民國外遇難,部隊深入敵後拯救行動,經過千辛萬苦成功解救人民。

它的背後是中國國力崛起,民族自信心的體現。

但歷史上“八百壯士”本就是果黨高層向表演的一場秀,目的是爭取得英美等列強的支持。

如果拍前面英雄的崛起,最後思想內核落腳到“果黨”上下一心。

這種完全的民國主旋律。

正所謂歷史都不敢這麼寫,這難道不荒唐嗎?

電影后半段也以黃曉明出場,表達了這個“正視歷史”的觀點。

但是並不是太過深入,尤其是在最後那場大撤退的結尾衝擊上。

導致整部電影前後敘事斷裂嚴重,有種無法形容的味道。

這裏便不展開了。

反正《八佰》確實不是“抗日神劇”。

這部電影的問題也非常的明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