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歐洲有"當亞當耕地、夏娃織布的時候,誰是貴族?"整個社會從上到下,就連社會底層人士都對遙不可及的權勢中心有所渴望,因此這種在古今中外都是司空見慣的追求和野心,也就決定了王朝更迭的必然性。縱觀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更迭,"舊人哭新人笑"的基本步驟都是訴諸武力和陰謀,這種勝者王敗者寇的"規律"似乎也成爲歷代史書的濃墨重彩和後人的津津樂道。

而鑑於複雜多樣的繼承製度,歐洲的王朝更替要比古代中國複雜的多,除卻軍事對抗和政治陰謀,他們也願意通過直系血緣的聯姻、簽訂協約、聯合推舉等方式決定某一絕嗣王朝的繼位者。以帶領法國君主專制走向頂峯的波旁王朝爲例,開國君主亨利四世經歷各種考驗、醞釀多年才坐穩王位,他的上位史甚至比戲劇還要精彩。

一、進入王位繼承序列

亨利四世原名爲亨利·德·波旁,原本是一個毗鄰法國的納瓦爾王國的國王,因爲外公和母親與法國王室貴族的雙重姻親關係,小亨利算是當時在位的瓦盧瓦王朝的遠親,但正常來說,法國王位的繼承次序很難臨到他,畢竟當時的法國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育有四個兒子。但造化弄人,誰也沒想到法國這四個王儲接連去世。

凱瑟琳的長子繼位後稱弗朗索瓦二世,但一年過後便病逝。接下來的查理九世也年紀輕輕遺憾病逝,雖然次子在位時間有十三年,但由於繼位時年紀過小,亦沒有留下子嗣,因此王位傳給了三子——亨利三世,而此時凱瑟琳最小的兒子也因病去世,因此亨利三世是凱瑟琳最後的希望。由於自己丈夫亨利二世的早早過世,凱瑟琳開始在政治舞臺上大展手腳,一方面是繼位的兒子年紀過小,另一方面也是爲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總之凱瑟琳遲遲不願退至幕後。

在輔政查理九世時,法國陷入了宗教內亂,天主教與新教的衝突曠日持久,境內的大小領主都深陷其中。亨利的父親是法國王室親王安託萬·德·波旁公爵,因此青年時期的亨利也參與其中,並因爲追隨母親的新教信仰逐漸被追捧爲法國新教的首領。法國的新教又稱爲胡格諾教,因此這時期的宗教衝突在歷史上稱爲"胡格諾戰爭",隨着戰爭的不斷升級,法國的生產和生活遭到了極大破壞,雖然法國王室是堅定的天主教徒,但凱瑟琳意識到必須拉攏胡格諾,否則持續的宗教戰爭一定會動搖王位。因此她決定把自己的女兒瑪格麗特公主嫁給本文的主角——胡格諾派首領亨利,而這兩人的婚禮也就象徵着兩大教派的握手言和,故在婚禮前夕,大量胡格諾教徒趕到巴黎慶祝,然而凱瑟琳卻在和平喜慶的氣氛中喪心病狂地發動了"聖巴託洛繆之夜"的大屠殺,力圖將新教徒趕盡殺絕,宗教戰爭再起。

而此時的亨利不僅僅是新教徒的首領,也作爲"駙馬"向繼承次序邁前了一大步,但畢竟此時查理九世依然在位,查理九世還有兩個弟弟,因此亨利想要追逐王位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二、軍事上的勝利

隨着二子和四子的先後去世,亨利似乎等到了時機。此時的宗教戰爭也演變爲王位爭奪戰——"三亨利之戰",依次爲在位的法王亨利三世、吉斯家族的亨利和"駙馬"納瓦爾的亨利,這裏的吉斯家族是當時法國政壇的一大巨頭,相當於中國古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自然也對王位抱有野心。

同時,在弟弟死後,亨利三世有意將信仰新教的"駙馬"亨利,也就是自己的妹婿作爲王位繼承人,這使得衆多天主教徒人心惶惶,於是推舉吉斯公爵亨利爲保證自己的信仰而戰。於是三亨利之間開始了你死我活的競爭。

不久,已經看清吉斯家族野心的亨利三世找人暗殺了吉斯公爵亨利,但戰爭並沒有就此結束,吉斯家族又選出後繼者繼續與王室對抗,還沒等亨利三世剿滅叛徒,自己也被刺殺了。就這樣,"駙馬"亨利坐收漁翁之利,在亨利三世死後成爲合法繼承序列的第一人,王位似乎近在眼前。但天降大任於斯者,通往冠冕之路不可能一帆風順。

三、宗教上的妥協

理論上說,波旁王朝的建立始於亨利稱王的1589年,但實際上稱王后的亨利四世只被追隨的新教徒們所承認,甚至連首都巴黎都進不去。因爲當時被稱爲"天主教長女"的法國擁有大量的天主教徒,因此信仰新教的亨利很難服衆,民衆難以接受,貴族更是害怕新教統治者對自己既得利益的損害,甚至在巴黎重新推舉出另一個天主教的國王,"一山不容二虎",故衝突再起。

雖然武力平定直接乾脆,但耗時耗力耗財,多年的軍事競爭告訴亨利四世這條路太過漫長和艱難,時不時還有可能身先士卒、戰死疆場,於是亨利四世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爲巴黎做一場彌撒是值得的",他宣佈自己放棄新教信仰,改宗天主教,獲得了民衆的認可。而對於渾水摸魚的貴族,他用金錢收買。經過這一系列示好的舉動,亨利四世在1594年於一片歡呼聲中進入巴黎,以天主教徒的身份加冕,成爲真正意義上的法國國王,開始了波旁王朝的統治。此時的亨利剛滿四十歲,所以從青年亨利到中年亨利,他的上位史漫長、曲折但也充滿幸運。

入主巴黎後,亨利四世在1598年頒佈南特敕令,確立"教隨國定"的原則,承認信仰自由,實際上承認了胡格諾教存在的合法性,使得擴日持久的宗教戰爭終於落下帷幕。南特敕令更爲深遠的意義在於它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份帶有宗教寬容的敕令,打破了天主教一統天下的局面,適應了時代的需要。且不論它的實施效果如何,亨利四世對於宗教輔助政治的策略和眼光是獨到的,因此極具進步意義。

結語

提起法國,提起波旁王朝君主的歷史,"太陽王"路易十四深入人心,誠然,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在政治、軍事、文化等各方面領先全歐洲,甚至在戰爭中單挑多國也是常事,但這種強盛不是路易十四憑一己之力塑造而成的,必須要追溯到波旁王朝的開國君主亨利四世,他戲劇性的上位史塑造了他智慧、勇敢和變通的性格,不僅幫助他最終坐穩王位,更讓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勵精圖治,爲後來的路易十四時代和法國的強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資料:《法國史》

《全球通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