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份以來,鄱陽縣遭受超歷史洪澇災害。戰線長、受災面積大、受災人數多,面對救災防病的嚴峻形勢,鄱陽縣衛健系統聞“汛”而動,採取有效措施,奮鬥在醫療救治和衛生防疫工作第一線,做到救治在前,防疫在前,確保大災之後無大疫,無重大傳染病和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發生,確保了全縣災區羣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早謀劃早部署,61支醫療隊奔赴災區

災情發生後,該縣衛健委立即啓動《工作預案》,開展了醫療救治工作。做到了早謀劃、早部署、早準備,不打無準備之仗。成立了救災防病工作領導小組和救災防病應急隊,領導小組下設綜合協調、醫療救治、疾病控制、後勤保障、宣傳報道等5個組,統籌全縣衛健系統的救災防病工作,迅速組織力量對受災情況進行全面調查,積極組織衛健系統各單位開展衛生應急工作,按照縣防汛指揮部的統一部署、調度,做好了抗洪救災物資、藥品、器械等物資儲備及衛生防疫和衛生醫療救治準備工作。

鄱陽縣衛健委班子成員分別帶領8個工作組奔赴全縣各受災鄉鎮指導救災防病工作。全縣各級醫療衛生機構認真落實崗位職責,以“醫療場所設置到位、醫務人員配備到位、藥品器械配備到位、救護車輛保障到位、規章制度落實到位、信息登記執行到位”的“六到位”要求爲準則,先後成立61支醫療隊,全程跟蹤災情、傷情、病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情況,爲抗洪駐守官兵和集中安置點居民開展醫療救治併發放應急藥品,通過駐點、巡迴等方式爲災區羣衆及駐守的武警官兵提供免費醫療衛生服務,使傷病羣衆、官兵得到及時有效救治。爲安置點受災羣衆及抗洪救險的部隊官兵、幹部羣衆提供醫療保障服務。截至7月底,各級醫療隊服務部隊官兵、幹部、羣衆共6520人次。

加強疫情監測,築牢疾病防控安全線

按照“大災防大疫,災後無疫情”的工作目標,該縣加強了疫情預警監測、評估和研判,各醫療機構強化了腸道門診、發熱門診建設和疫情日報告零報告制度。

結合實際制定了《關於印發鄱陽縣抗洪救災衛生防疫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文件,指導和規範衛生防疫工作。該縣疾控中心專業人員成立了5個應急小組,出動300餘人次,深入各受災村及9個居民集中安置點,發放疾病預防宣傳資料、普及衛生防病知識、進行預防性消毒以及飲用水消毒,及時分析災後傳染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形勢;衛監部門對各安置點及受災鄉鎮食品和飲用水進行了監測,所有安置點的和災區自來水末梢水的餘氯監測都達標,縣衛監局共檢查醫療機構61家,生活飲用水廠62家,學校28所,賓館30家,安置點23次;縣血防站發放血防聯繫卡1300張,防蚴霜4700支。縣衛健委派出醫療應急隊61支,專業隊伍8支,醫護人員642人,安置點救治人數7221人次,消毒面積4640萬平方米,清運垃圾13.4萬噸,投放病媒防制藥物(母液)789公斤,發放宣傳材料15萬份。9個集中安置點,合計安置人數4490人,每個安置點均設置了診療室和發熱病人留觀室。確保了災區疫情平穩,羣衆沒有出現有病得不到醫治情況。

水退到哪裏,消殺就跟到哪裏

洪水逐漸退去,留下很多淤泥垃圾,含有大量的細菌、病毒、寄生蟲等致病性微生物,又值高溫季節,極易引起多種疾病的發生和流行,這些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同程度的危害。該縣採取分區劃片、定崗定員,培訓指導、落實責任的辦法,組織各鄉鎮政府、村委會幹部、衛生防疫人員進村入戶,重點圍繞環境衛生清理,房前屋後垃圾雜物和淤泥清運,清除污水坑塘,清掏水井,保護水源,對生活垃圾、腐爛植物和動物屍體進行無害化處理等,全面開展環境消殺工作,做到“水退到哪裏、環境衛生就清到哪裏,消殺和衛生監督工作就跟到哪裏,疾病監測就設在哪裏”。

7月17日,市疾控中心應急隊、縣疾控中心應急隊和縣愛衛辦消殺隊奔赴謝家灘鎮,對受淹主街鎮、農貿市場、商場、店鋪、敬老院等處開展全方位、點對點專業消殺,當日消殺面積達10萬平方米。

自鄱陽北部鄉鎮相繼退水後,該中心迅速開展對農貿市場、敬老院、學校、商場、受淹商業街的消殺工作,該中心工作人員還深入村民家中,現場“把脈問診”,詳細告知消殺藥物使用方法,指導村民做好室內外環境消毒工作,加強飲用水衛生和食品衛生工作,對受災家庭進行一對一健康宣教。

各醫療衛生機構及時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媒體,開展救災防疫知識宣傳,張貼和分發了《洪澇災害後衛生防病知識》宣傳畫1500份,宣傳單84590 份;縣衛健委成立了12支健康教育宣傳隊,在災區進村入戶,爲羣衆解答救災防疫衛生知識諮詢,提高羣衆的防範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出品:上饒晚報融媒體中心

記者:張明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