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

“雲想衣裳花想容”,美——總是古往今來的人們恆久不變的追求。

顧愷之《女史箴圖》中,就描繪了一位嬌柔少婦對鏡梳妝的場景。她的面前是一面圓形的銅鏡,銅鏡的邊上,還散落着形色不一的盒子,裏面裝滿了女子梳妝時所用的器具。

東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絹本設色 24.8×348.2釐米

“化妝修顏”是古代女性的必修課之一,那時候的plmm也像今天的我們一樣,出門必須先化一個美美的妝。

古代女子們的生活,或許沒有宮殿與帷幄,卻少不了一方裝納胭脂粉黛的“妝奩”,在花樹香徑的閣樓中,她們“晨起對鏡奩,曉妝點絳脣”,迎接新的一天。

什麼是妝奩?

《說文解字》中記載:“奩,鏡匣也”“閨房脂澤之器”。簡單來說,妝奩就是化妝盒,是一種可以將鏡子、胭脂、梳子以及各類首飾盡數收納的盛物匣。

李清照曾在詩中將妝奩稱爲“寶奩”,可見對其重視程度。那麼,如此一款讓女子們愛不釋手的匣子究竟藏着什麼呢?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祕吧~

透視唐代妝奩內部收納空間,簡直是強迫症的福利啊!

“妝奩”內的錦繡天地

妝粉

用途:妝前打底

俗話說“一白遮百醜”,古時女子也和現代人一樣,在化妝之前必須先塗抹一層厚厚的粉底修飾面容。

最早的妝粉應由米粉所制,雖然它是一種純天然的材料,但它的缺點在於:附着力弱;不夠鬆散;需要時常補妝。(想象一下,妃子們早上化完妝,還沒等到接見皇上,臉上的粉就紛紛開裂了......)

周昉《內人雙陸圖》絹本設色 30.7×64.4cm

秦漢時期,隨着煉丹術的成熟,鉛粉誕生了。人們發現,這種粉質不僅比米粉更加持久,還特別美白。白到什麼程度呢,看一下日本藝伎的臉你就明白了。

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寫道 :“夫鉛華所以飾容,而盼倩生於淑姿。”這裏的“鉛華” 即指鉛粉。可見,當時人們對於鉛粉的依賴以及迷戀。

古代妝粉通常被盛放在漆粉盒中,化妝時,用絲綿製作的粉撲沾染妝粉,並塗抹於臉上相應部位。不用時,它們被閒置在妝奩之內,等待主人的“臨幸”。

對比古代的粉盒

今天的粉餅簡直就是翻版嘛!

眉黛

用途:飾眉

正所謂“眉清目秀”,古代人愛折騰眉毛是真的。《詩經》中也有關於眉的描寫 :“螓首蛾眉,巧笑俏兮,美目盼兮。” 想要化好妝,首先要會畫眉,自然就少不了畫眉神器——黛。

“黛”是一種礦石,也稱作“青石”“石黛”,因其質地浮膩,可施於眉,故又有“畫眉石”的雅號。

在廣西貴縣羅泊灣出土漢代梳篦盒中,曾出土一塊已粉化的黑色石黛,不知它曾爲多少紅粉佳人粉飾過眉間的嫵媚。

《弈棋仕女圖》(局部)絹本設色 62.3×54.2cm

有了眉粉,還需要眉筆。古時的眉筆用細砂岩石磨製成,或用木頭製成圓柱狀,內嵌鐵芯,再在表面塗上一層漆。

畫眉前,先用鑷子修飾眉形,然後將黛放在石硯上磨碾成爲粉末,調和以水,再用眉筆蘸取塗抹於眉上。

古人愛眉 溢於言表

卓文君的“遠山黛”流行了千年

“張敞畫眉”也成了佳話

唐朝就有諸多眉形

如果穿越回去

你會pick哪款眉形呢?

胭脂

用途:面部、脣部修飾

唐 佚名《仕女圖》

古代的“化妝品”,我們最耳熟能詳的恐怕胭脂莫屬了,但是胭脂具體是什麼呢?

簡單來說,胭脂就是面脂和口脂的統稱。面脂可以理解爲我們現在說的腮紅,口脂則對應口紅。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雙層九子漆奩中,就曾發現殘留的胭脂粉末。

據古籍記載,古代的胭脂由一種叫做紅藍花的植物製成。在花開之時,摘取整朵如豆般大小的花朵,放入石鉢中研磨出紅色花汁提取,再配合以繁瑣的工藝,製成膏體,放入胭脂盒內存放。

這腮紅塗得總有一種

“深怕別人不知道我化了妝”的感覺

粉面櫻桃小嘴,還少不了口脂的點綴。

口脂的原料——硃砂是一種紅色的礦物質,研磨成細膩的粉料後混入動物脂膏,具有粘性,易上色,更有blingbling的效果。(emmm...此處可以想象爲在嘴脣上塗了一層豬油膏~)

最早的口脂呈“糊狀”,唐代以後,慢慢被製作成固體的膏狀,放在特製的盒、管內,接近今日的口紅。

古代的口紅色號絲毫不輸當下的Dior、YSL

光《妝臺記》中就記載了十七種:

石榴嬌、小紅春、嫩吳香、半邊嬌、

萬金紅、聖檀心、露珠兒、猩猩暈、

小朱龍、格雙唐、眉花奴等

花鈿

用途:面部裝飾

如今的很多網紅妝,都會在臉頰或者眉眼處貼一些亮片,起到整個妝面“點睛之筆”的效果。在古代,這種往臉上貼東西的做法,有個專業名稱,即“貼花鈿”。

花鈿是一種用於額前或鬢角的面部裝飾,由金箔片、珍珠、魚骨等材料製成。貼於面頰的花鈿,也稱面靨或笑靨。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納唐墓出土絹畫(局部)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木蘭辭》中寫道,木蘭在沙場九死一生,歸家後,竟對着梳妝鏡默默地貼起了“花黃”,此處的“花黃”,便是花鈿的一種。

征戰沙場的巾幗英雄尚且對花鈿情有獨鍾,何況是一般愛美的女子呢?在花鈿流行的鼎盛時期,女子臉們的臉上幾乎貼滿了“奇珍異寶”:金箔、珍珠、銀片、翠羽、貝殼,甚至魚鱗。

姐姐們是

真往臉上貼“金”

粘貼花鈿的介質多采用呵膠。粘貼時,只需對其呵氣,並蘸上一點唾沫,便能將花鈿粘貼到臉上。卸妝時,再用熱水一敷,又可輕鬆卸下。(這一來一往將口水往臉上抹的畫面...太美)

不管是花鈿,還是呵膠,都被一併收納在妝奩中,直到妝畢時,它們才”粉墨登場“。

化妝品還不夠

梳妝用具也要一應俱全

銅鏡

用途:照容

銅鏡是妝奩的最基本配置,因此妝奩也時常被稱作爲“鏡奩”。

最早的戰國時期的妝奩多爲單層,所有的物品都放置在一起。漢代出土了雙層妝奩,功能有了更合理的分區,上層空間一般置放銅鏡,下層則存放其他的梳妝用品。

彩繪雲氣紋漆雙層圓奩蓋 西漢 湖南馬王堆一號墓出土

到了宋代,雙層奩已演變爲了三層、四層乃至五層妝奩,並且還出現了一種帶有抽屜的妝奩,它是由鏡箱發展而來,上方套有淺盤和鏡架,專爲置放銅鏡而設計。

清代,妝奩的製作技藝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以前單獨分離的銅鏡被鑲嵌在妝奩內的鏡臺所取代。只需輕輕一啓,便是一面鋥亮的鏡子。

清代 黑漆描金嵌染牙妝奩

浮雕繁縟的銅鏡,曾經映着那個時代女子們的花容月貌。梳罷了妝,她們還要對着鏡子斟酌一番。或是對自己的美貌揚揚自信,或是這自戀中,還帶着一份對如花年華的眷戀。

梳篦

用途:梳理頭髮

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古人們對於頭髮的打理是很重視的。尤其是女子的頭髮,如何將一頭茂密的長髮有致地梳起是一門技術活。

由此,一種倒騰頭髮的工具——梳篦應運而生。“梳篦”,分“梳”和“篦”,齒稀的稱梳,齒密的稱篦,前者用來梳理頭髮,後者則用來淸除發垢。

古代木梳

梳篦不僅能用,還能戴。自魏晉婦女們就流行將其插戴於髮髻之上,至唐更盛。唐代詩人元稹曾形容當時的女性:“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這滿頭都是梳子的形象,真有點難以想象。

從唐代的傳世畫作中,我們看見女子們的梳篦,有的插在髮髻前,有的插在髮髻後,有的在中間,有的則在兩側,沒有固定的位置,完全是憑心而定。

《唐人宮樂圖》局部

除了作爲一種頭飾,梳篦還有着特殊的寓意,古時頭髮被稱爲“青絲”,諧音“情思”,終日與發爲伴的梳篦,也就成爲了男女之間的定情信物。

女子們每天從妝奩中取出精緻的小梳,擺弄頭髮時,不知在思念遠方哪位心上人?

笄簪

用途:固發、裝飾

比起用梳篦點綴頭髮,其實我們在影視作品或者是流傳下來的圖像資料中,更常見到的頭飾是笄簪。

“笄”,是古代用於固發的一種裝飾,常置於髮鬢處固定挽起的髮絲。最初的笄呈圓錐或者長扁條狀,並沒有過於繁複的紋飾。

古時女子插笄,不僅是一種日常,還是一種重要的儀式。《禮記·內則》中記載:“女子十有五而笄”,也就是說,女子滿十五歲時,必須要舉行“笄禮”——由一個婦人給及齡女子梳一個髮髻,插上一支笄,禮後再取下。

“簪”,由笄發展而來,秦漢以後纔有此稱。除了安發固冠,簪還可作髮飾,形式更加多樣,制工也五花八門。

明 金銀琉璃琺琅器 掐絲鑲玉嵌寶金簪

唐代出現了玻璃簪、琉璃簪,宋代的簪子則以金銀珠翠爲主並刻有花、鳥、蝴蝶等各式靈奇的圖案;元明清發展了鑲嵌工藝,簪子上也被鑲嵌上琳琅滿目的珠寶。

妝奩中纖長玲瓏的鬢簪,綰青絲作雲髻,不僅僅書寫着一個女子的成長,也爲她們嬌俏美麗的容顏,更添一份莊重雅緻。

戰國 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圓奩

湖北荊門包山二號楚墓出土

輕啓妝奩,猶如翻開一段塵封的歲月,灑落的小物件,是那些美好的生命曾經鮮活地生活在這世間的印證。

時光飛逝,妝奩前梳妝的佳人已消逝不見,只留下一方方鎏金四溢的妝奩,穿越了歷史的幽香。恍然間,彷彿又看到銅鏡前浮現那些快意明媚的容顏。

那時,她們還年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