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那些年》悦悦

物流,顾名思义就是“货物的流通”,讲究快捷、安全、省钱。现如今,发达的物流业在当代人的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虽然“物流”是个相对新的概念,但其实在我国的古代,早已有了“物流”这种形式,比如漕运。

漕运自古就有,明朝时越发兴盛。讲到这儿,就不得不提及一个人——陈瑄。他是明代的第一任漕运总兵官,在任三十年,管理着明王朝疆域内的物资大流动。从今天的视角看,他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物流达人。

武将陈瑄的“转行”

在古代,漕运是一种由官方主导的运输形式,即利用水路(河道、海道等)将粮食和物资运输到京城或其他地方。可以说,漕运关系着国计民生,是中央王朝的生命线。

明初定都在南京,朝廷的主粮仓就是附近的江淮地区。因为距离近、水路交通发达,粮食的运输非常便利。

到了永乐年间,尤其在明成祖下令迁都北京后,朝廷对漕运的依赖大大增加。一方面是因为新都和产粮区的距离变远;另一方面是因为朝廷对南方物资的需求变大:既要解决北京城上自皇帝下至百姓的吃饭问题、又要保障从朝廷大臣到戍边将士的俸禄问题。因此,朝廷对漕运的要求自然水涨船高。

这一时期,把物资从南方漕运到北方,走海道风险大,而且沿途常有倭寇侵扰;走河道,因为很多河道年久失修,存在淤积、不通等问题,且常有事故发生。无论是哪种方式,运输安全都难以保障、更不用说高效了。

漕运兹事体大。明成祖时,专门设立了“漕运总兵官”一职,负责管理天下漕运,首任官员就是武将陈瑄。

陈瑄年轻时武艺高强,以善射雁见称。他曾追随大将军蓝玉四处征战,在明初的战场上表现甚佳,因此得到了迅速提拔。

靖难之役时,燕王朱棣的部队逼近长江。此时,对岸就是奉建文帝之命防守长江的陈瑄。在两军对峙的关键时刻,陈瑄突然率兵反戈,“具舟以降”,归附朱棣。陈瑄的倒戈使得朱棣的部队顺利渡过长江,迅速攻占南京。

朱棣登基后,陈瑄因功受到封赏和重用,从永乐元年(1403)起担任漕运总兵官。

自此,陈瑄完成了从武将到物流业的“转行”。

基建达人:整治航道

航道畅通,是保障漕运的先决条件。

当时,无论海运还是河运,航道的状况都不容乐观。陈瑄上任后,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组织人力进行基础建设。

前期治理海道时,沿海的地方往往会因为海水上涨,造成海堤毁坏。陈瑄便组织人手修建了大量捍海堤;近海航行,若没有参照很容易迷路。针对这种情况,陈瑄组织人力修造“灯塔”,昼则举烟,夜则点火,用以导航。比如,他曾在嘉定的滨海地区建起一座土山,“周长百丈,高三十余丈,在上面建堠望楼”。

其实比起海运,内陆运输更为安全、快捷。而且沟通南北的航道是现成的,那就是京杭大运河。但是因为年久失修,运河的许多航段已经久不通畅。陈瑄便因地制宜进行了河道的疏浚。

比如,位于运河关键位置的会通河。因为泥沙淤积,早已废置不用。永乐九年(1411),陈瑄奉命治理会通河,用时四年使其重新疏通。经过治理后,会通河“从徐州至临清几九百里,过浅船约万艘,载约四百石,粮约四百万石,若涉虚然。”,其开通也宣告了南北海运的终结。

还有,位于运河中段的淮安航段。粮食被河运到此地,还需要转一次陆运才能到达下一段航道。这一周转,费时费力又费钱财。永乐十三年(1415),在当地一位熟悉地形的老人的指导下,陈瑄组织民工开凿了一条二十里长的清江浦,彻底改变了水陆转运的困境。

此外,为了保证漕运安全,还需要大规模修筑堤坝。比如在淮南地区,运河的堤岸在之前的战火中遭到破坏,导致运河与湖泊连成一片。船在其中航行,风险很大。陈瑄组织人力在多个河段修筑长堤,将堤顶作为纤道,以方便行船;还会沿河堤凿井种树,以方便行人。

在整治航道的过程中,陈瑄领导了多个大大小小的治理工程:修筑长堤、开凿河渠、设置闸门、建造大批浅船……每次动工,动辄就要征发数万甚至几十万士卒,为此付出的人力物力不可计数。

在陈瑄这个“基建狂人”的大力治理下,航道畅通这个目标基本达成,河道的运力大大增加,国家用度也得以富足。

仓储达人:建立中转站

运力提升,自然会对存储和中转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陈瑄的规划下,一大批粮仓和中转站应运而生。

永乐初年,粮食经海运到达北京等城市之前,都要先到临海的天津,然后再转运至其他城市。因为海船运量大,河船运量小,转运时会有一部分粮食来不及运走,就积压在了中转地,需要就地存储。永乐六年(1408),在陈瑄的建议下,朝廷在天津修建了大型仓廪,可储粮百万石。自此天津不仅承担了水运中转的功能,还成为京城的一处粮仓。不久之后,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朝廷派万人到天津戍守。就这样,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天津依附着漕运发展了起来。

淮安,是大运河的中枢,被誉为“古今之扼塞”。永乐十三年(1415),陈瑄受命驻守淮安,漕运总兵府也设在此处。他在此地建立起规模宏大的常盈仓,据说可储粮150余万石;而且仓库的规格很高,“皆坚基广厚,倍于常制”。同时发展起来的还有造船业。陈瑄在本地设立造船厂,据说一年可造船数百艘。同样依托着漕运,淮安日渐繁盛起来。

此外,陈瑄在沿运河转运的一些枢纽上都设置了仓库,比如徐州、临清、通州等,为漕运提供了便利和保障。

管理达人:运法的完善

漕运是一个多方协作的工作:有人管建设、有人管运输、有人管存储……参与其中的有职业的运军、也有“兼职”的民夫,而且人数众多,光是陈瑄手下的运军就有10多万人。

怎样下好这盘棋,在管理好基础设施的同时也管理好队伍,对于陈瑄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首先,他建立起了一支分工具体、职责明确的专业队伍。其中有专门掌管闸门开闭的“闸夫”,在坝上拉船的“坝夫”,还有专门引导船只避开浅滩的“浅夫”……

漕河夫役,在闸者,曰闸夫,以掌启闭;溜夫,以挽船上下。在坝者,曰坝夫,以车挽船过坝。在浅铺者,曰浅夫,以巡视堤岸、树木,招呼运船,使不胶于滩沙;或遇修堤浚河,聚而役之,又禁捕盗贼。泉夫,以浚泉。湖夫,以守湖。塘夫,以守塘。又有捞沙夫,调用无定。挑港夫,征用有时。若计工重大,则发附近军民助役,事毕释之。定夫役,通州至仪真瓜洲,凡四万七千四百人。

——《漕河图志》

其次,改革运法。之前施行的运法对民户和运军来说都够不友好:民户因为要参与运粮,常常因为负担过大耽误农业生产;运军劳动强度很大,但是收入微薄。陈瑄在向仁宗和宣宗的上书中都曾明确指出这一困境,并且积极推动了运法的改革。

运法修改后,民户和运军的负担都大大减轻。比如,在江南,民户将漕粮运到指定的粮仓后,可以选择不再运粮北上,而是交由运军押运,民户根据规定付给运军相应的酬劳(耗米)即可。

漕运这条经济命脉,陈瑄一管就是三十年。

期间,无论是修建基础工程,还是管理漕运团队,面对各种挑战,陈瑄用勤勉、智慧排除万难,换来了物流的正常运转。史料赞其“身理漕河三十年,举无遗策”。

陈瑄最后身死任上,很多人说这也算是死得其所。受到恩泽的百姓为表感激,纷纷为他立祠纪念。时至今日,他主持修建的一些水利工程还在发挥作用。这也不时地提醒着后人,在五百多年前,大运河上船来船往的繁忙景象背后,有一位精心筹谋、鞠躬尽瘁的物流达人陈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