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像

科舉制度在我國存在的時間長達一千三百餘年,它的開創者是隋文帝楊堅。既然楊堅能夠開創科舉,說明他是一個極其重視教育的發展的皇帝,然而在晚年時期,隋文帝竟下令廢除全國各地的學校,僅留下一所國子監,這又是爲何?隋文帝爲何要開創科舉

要探尋隋文帝楊堅開創科舉的原因,得先了解他的人生經歷。

隋文帝

楊堅出身豪族,其父楊忠官至北周柱國,被周文帝宇文泰封爲隨國公。而楊堅日後承襲隨國公,這也是隋朝國號的由來。生在這樣家庭的楊堅,自幼和各個官二代一起成長,深知朝堂中的許多不爲人知的黑暗地帶,如買賣官職、行使賄賂等。

待到楊堅長大成人時,北周朝廷裏已經是烏煙瘴氣,到處瀰漫着靡靡之音,充斥着一副腐敗的氣息。楊堅深知,造成這些結果的原因是官員不作爲,造成朝政腐敗。儘管這些大臣出身名門,但是沒有經過苦難的磨練,一直都是生活在大富大貴中,絲毫沒有堅韌不拔的品格。

科舉制學子考場

所以,他立志要用自己的力量來解決這種情況,打破血緣世襲和世家大族壟斷朝政的局面。而在他登基稱帝建立隋朝後,便廢除了以往的九品中正制,建立了依靠學識選拔人才的科舉制。

之所以廢除九品中正制,是因爲在長期的發展中,它的弊端被最大化地體現出來在隋朝之前,選拔官員實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它的弊端主要有三點,第一是世家大族通過該制度逐漸控制了朝廷官吏的任免,致使當時爲官者"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門閥制度的產生造就了當時官場的混亂局面。

九品中正制度

其次是全國人才被集中到中央,導致地方行政效率降低,思想文化也漸趨落後,逐漸在各個方面均處於落後的局面。第三是在人才的任免上,全部依據中正(官職名)的評語,也就是官員的升遷罷免權都在中正手中,致使衆人競相追中正的職位,而無暇顧及其他職位。

楊堅在建立隋朝後,深感九品中正制給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所以他取其精華,融合漢代察舉制和九品中正的優勢,進而開創了科舉制,並在全國範圍內開始推行。

博物館科舉制人文歷史科舉制度給隋朝帶來了什麼

在推行科舉制後,以往朝廷被世家子弟把控的局面有了一定程度的緩解。歷史上首位科舉狀元孫伏迦便在科舉中脫穎而出,成爲朝中僅有的幾個非世家子弟官員之一。但此時的朝堂,畢竟是經過各大世家數百年的經營,其勢力早早已盤根錯雜,根深蒂固。科舉制度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內就完全解決這種局面,但好在是往好的方向發展。

首位狀元孫伏迦

另外,在科舉制度的鼓舞下,越來越多的寒門士族學子開始發憤圖強,立志要通過科舉來擺脫卑微的身份。一時間,全國上下,一股好學之風在社會上掀起了熱浪。

但此時的科舉制畢竟還處於起步階段,各個方面還不完善,比如在對考試的監管以及試卷的評閱上,存在着諸多漏洞,讓一些人有機可乘,通過非法手段來獲得功名。

科舉制示意圖

可以說,隋朝初年不完善的科舉制是有名無實,是隋文帝急於求成的產物,沒有經過嚴格的把控和衡量,這也成爲日後隋文帝廢除學校的誘因之一。隋文帝爲什麼廢除學校

據《隋書·高祖紀下》記載,在公元601年,隋文帝下令取締全國範圍內的學校,僅僅保留國子監一所,並且還將學生規模限制在72人,這一舉動頓時令天下譁然,紛紛猜測隋文帝的意圖。

古時科舉的閱卷現場

在世人的認知裏,隋文帝之所以會廢除學校,是因爲面對數百年來傳統的選拔制度,讓他感到力不從心,認爲科舉制不足以打破九品中正制度給社會帶來的制約,走出新的道路。

但很多人忽視的一點是,此時的科舉制度,考察的都是儒家學派裏的思想文化,而隋朝時期的儒家思想在大體上都偏於狹隘,在品行上偏於鄙俗,這些在達官貴人的眼中是被看不起的。而且,在隋朝之前的幾百年內,社會各界上至統治階級下至平民百姓均不重視儒家學術的發展和研究,而科舉制卻考察的是儒家思想文化,這就造成了許多青年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巨大的困難,進而逐漸失去了興趣。

科舉放榜

此外,晚年的隋文帝開始崇尚佛教也是促使他廢除學校的原因之一。還有一些顯而易見的原因,如這時的科舉制並沒有對社會起到多麼大的實質性作用,因爲推行科舉制發揮重大作用意味着中央集權的加強,進而削弱名門望族的勢力和對朝堂的把控,但是在科舉創立之初遠遠沒有起到這種作用,因爲此時的科舉制度並不完善,或者說,它沒有達到隋文帝理想中的效果。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即使寒門子弟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科舉制中脫穎而出,也並不意味着就可以從此飛黃騰達,徹底擺脫以往的身份和家世。

光緒三十年的科舉皇榜

因爲,那些重要的職位已經被那些門閥牢牢的把控在手中,留給科舉中走出來的人才的官位,都是一些小官小吏,多數都在七品以下,很難翻出什麼浪花,這也是在實行科舉之初,這些門閥世家沒有提出反對的根本原因,因爲在他們看來,朝堂依然被自己牢牢地把握在手中。

曾經有現代學者對隋朝和唐朝初期的科舉制進行了研究統計,發現了一個現象,即在通過科舉獲得功名的人中,出身於平民的人數佔比還達不到三成,這意味着,仍然有着多達七成的人是屬於門閥世家的高幹子弟,士族子弟想通過科舉來上升的空間仍然相當有限。

科舉進士浮雕

至於其中的緣由,一是因爲在科舉初期,錄取的人數實在太少了。如進士每年僅僅錄取不到百人,而參加的人數則有數十萬人,且往往包含了許多世家子弟,這導致了平民百姓想要通過考試的難度是極其巨大的,因爲這些門閥子弟擁有着數倍好於平民的教育、生活條件。

第二就是由於制度的不完善,在初期,科舉作弊的現象層出不窮,比如隋朝時期著名的"二劉"之一的劉炫,就是通過作弊進而從科舉考試中走出的。關於這其中的原因,因爲當時是沒有糊名制度的,即閱卷人是可以看見試卷是誰作答的,在這樣的情形下,士門子弟,交相酬酢,而寒門俊造,則十棄六七。

古時最高學府太學

綜合了以上這些原因,再回頭來看此時的科舉,可以說已經淪爲了門閥世家用來抵制寒門士族人才的手段,即使你再出色,也會大概率在閱卷時被刷下,除非你的才學能夠引起皇帝的重視。因此我們站在這個角度來看,也就不難理解爲何隋文帝要廢除學校了。隋煬帝復開學校,改進制度

學校的廢除,更使得許多寒門士族子弟喪失了步入仕途的機會,待隋煬帝登基時,朝堂上又恢復了往日的景象。在這烏煙瘴氣中,隋煬帝楊廣決定恢復辦學,並改進了學校制度。

如他吸收如吸取了五經課試法的經驗,開創了考覈淘汰制。即每兩年對弟子進行考覈篩選,不及格則罷免;其後每隔二年以十一經考覈,通二經者補文學掌故;對每試不及格者可隨下一級再試,相當於今天的留級制度,這種辦法極大的提高了人才的質量。

太學前身國子監

又如吸取了南朝宋辦學的經驗,在京城開設四館,讓各領域的資深人士各自收徒授藝。如何承天的史學館、謝元的文學館等。其次,大力支持私學的發展。隋煬帝復開學校,對於私人所設"書館"更是大力支持,私人學堂在隋煬帝時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

在經過歷朝歷代的完善後,科舉制度已經成爲了古代選拔官員的不二途徑,雖然它仍有許多弊端,如思想的侷限性、考試範圍狹隘等,但在封建王朝皇權至上的環境下,已經是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制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