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

位于青海省东部,因地处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之南而得名,素有“海藏通衢”之称。

海南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东与海东市和黄南藏族自治州毗连,西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接壤,南与果洛藏族自治州为邻,北隔青海湖与海北藏族自治州相望。

这里有着高原人家别样风情,至今保留着不少古朴宁静的古村落古城。来看看你去过几处?1 贵德古城

在黄河岸边的贵德古城,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绕城而过的黄河清澈见底,碧波荡漾,犹如一条翡翠玉带缠绕在山川古城间,也因此有了“天下黄河贵德清”的说法。

贵德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至今有600多年历史。是明王朝在黄河上游的军事重镇,属于青海地区河湟“三卫城”之一。历史上,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在贵德交错延伸,使得这里成为连通东南西北的大道通衢。

古城曾于万历十八年增修,至今城墙基本保存完好。贵德古城呈正方形,南北二城门外皆有瓮城。南瓮城门东向,北瓮城门西向,均为明后期筑成。南瓮城内有坐南向北的关帝庙,雕梁画栋,檐下用木栅栏护围。南门顶建有城楼,在清同治六年变乱中被焚,后修复,上下两层。

城墙内的明清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又经清朝道光、光绪年间扩建重修,形成今日之规模,占地面积约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60平方米。2 伏俟古城

伏俟古城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乡铁卡加村西南,俗名铁卡加古城。是古代连接东西交通的重镇,最有名的古城遗址之一。“伏俟”为鲜卑语,汉意“王者之城”。1986被青海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伏俟古城的拥有者就是历史上的吐谷浑。吐谷(yù)浑(公元313年—公元663年),也叫作吐浑,慕容氏,西北游牧民族慕容吐谷浑所建国名。古城建于1400年前,周围是一片地域开阔、水草丰美的大草原。古城分内外两城,这种城内有城,城外有郭以及中轴线为基础的建筑布局,反映了汉式城郭制度的基本特点,颇具民族风格,体现了吐谷浑文化的多元性。

伏俟城至今仍然保存得相当完整。古城分内外两城,内城东西200米、南北200米,城墙保存完好,高12米、基宽17米,只开东门,门宽10米,门外有一折角遮墙,遮墙若以瓮城看待,瓮城门应向南开,但无瓮城城门痕迹。城内自城门向西有一条中轴大道,大道两旁各有长50米、宽30米三个相连的房屋基址遗迹。最西端有一东西70米、南北68米的小方院,小院东、南、北三面墙已坍塌略高于地平面。西墙则与西城墙重合为一。在小院与南部房屋基址之间有一直径约15米、高9米的夯土台,土台上遗留有建筑痕迹。城内地面散布有少量的瓦片的陶片。外城,南北长1400米,东西残长700米,系用砾砂泥土堆积而成,现已塌陷,只略高于地平面,若不仔细观察,不易看出。北面已被水冲毁,只存留有东、南、西三面。外城中部稍偏东又筑一条墙,将外城分隔成东西两部,西部较东部大近一倍,古城居西部中心。东部似为后来加筑的。3 峡口古城

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曲沟乡,东距龙羊峡西口约1公里。古城坐落在一座小山上,依地势修建,夯土筑,夯层厚10-12厘米,北面开一门。1979年,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配合龙羊峡水电工程建设,对该城进行了小面积发掘,发现有房屋基址,出土有铜镞、铁镞、铁甲片及隋代五铁铜钱、泥质灰陶瓮、罐残片等遗物。据《通典》及《元和郡县志》,疑其可能为吐蕃的洪济城。现已被水库所淹没。4 察汗故城

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乡黄科一社村东北,俗名白城子。古城夯土筑,南北长410米、东西宽300米,东西各开一门。西门前有一宽3米、高6米的遮墙,城内残留有用石板垒砌的房基。房基分别在东西大道两侧。城内散布大量的砖、瓦等建筑构件。据《西宁府续志》载,清道光三年(1823年)建,设兵驻守,咸丰元年废。此城既是设兵驻守之地,也是清时祭海的场所,海神庙即在其西北。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