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关关雎鸠

近来,电视剧《以家人之名》引发网友热议,这部开局便拿下豆瓣8.6高分的家庭剧,大有媲美《请回答1988》之势,尽管从主角成年以后剧情略有狗血倾向,但演员演技的整体在线和细节之处的真实用心,着实为这部剧赢得了不错的关注和口碑。

有人不禁会问:寥寥几集凭什么能拿下8.6豆瓣高分?为什么网友会大呼“太好哭了”?

凌霄、贺子秋、李尖尖、齐明月,一个个孩子的成长故事,一个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我们从中看到了家长里短,看到了生活艰辛,看到了忧愁和愤怒,也看到了责任和救赎。

这让我们不禁感慨,一个人想要身心健康地顺利长大,实在是太难了。

01

孩子心中的世界 源自妈妈的脸

凌霄的人生由两部分构成,妹妹去世前和妹妹去世后。

妹妹的意外死亡,就像一把利刃,将他的人生劈成泾渭分明的两段。

一段阳光明媚,色彩斑斓;一段乌云满天,晦暗无光。

可以想象,因为二胎导致妈妈丢了工作爸爸立功被撤的妹妹,她的出生承载了全家人多少牺牲和期待,她的去世就必然带来家人多少的痛苦和阴霾。

但人死不能复生。

按理说,既然已经失去了一个孩子,理应对仅存的另一个孩子加倍珍惜呵护才是。

然而事实上,凌霄的妈妈陈婷却因为无法化解对“自己作为一个母亲的失职导致女儿意外死亡”的自责愧疚的情绪,便将自身的攻击性向外投射到家人身上。

于是,她只能用扔掉和妹妹有关的一切东西、指责是别人(凌霄和爸爸)害死妹妹、动辄疑神疑鬼发火吵闹这种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试图消解内心的冲突。

她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不断提醒凌霄:

“你为什么要给妹妹吃核桃?都是你害死了妹妹!”

试想,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眼睁睁看着妹妹在自己面前痛苦挣扎直至咽气,得是多么的恐惧、无助、自责,这噩梦般的感觉已经足够把弱小的他完全吞噬掉了。

此时如果有适当的心理疏导和来自家人的理解接纳,也许可以帮助他慢慢走出阴影,重建内心秩序。

就好比一个人掉进水里,如果旁边的人及时伸出援手拉他一把,他是可以上岸的。

然而,凌霄幼小的心灵非但没有感受到关爱,反而承受了更多不该这个年龄承受的——来自母亲的冷漠、指责、嫌弃甚至抛弃。

如果说妹妹的死只是让他掉进了水里,那么冰冷的妈妈仿佛拥有一双无形的大手,把他死死按向水底,掐灭了所有生的可能和希望。

当凌霄偷偷想妹妹、看妹妹照片被妈妈发现后,他第一反应不是抱住妈妈表达自己难过的情绪,竟然是吓得连眼神都不敢和妈妈对视,耷拉着眼皮怯怯地说:“妈妈,对不起。”

在他看来,自己想妹妹的行为和情绪都是不对的,因为这让妈妈生气和难过了。

当陈婷情绪崩溃,突然歇斯底里地撕碎妹妹的照片时,凌霄就像一头受惊的小鹿,惊恐万分,明明对妹妹的照片充满不舍和留恋,却因为恐惧和愧疚而不敢表达。

此时的妈妈就像一团爆裂的火焰,炙热猛烈而又冷酷无情。

面对这样的妈妈,孩子只能压抑自己的情绪,在内心筑起一道厚厚的防火墙,把这烈火隔绝在外。

同时被阻隔的,还有内心的感受和情绪的表达。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小孩,会面临一种情绪表达的失能状态,给人的感觉就会是内向、冷酷、拒人千里之外。

这不是他的错,因为从小在妈妈那里,他的情绪表达就是不被允许的。

他的内心永远生活在对妈妈的愧疚和不被妈妈接纳的情绪中,他的所有行为背后其实都深藏了一种渴望——渴望能重新得到妈妈的爱和原谅。

所以,当多年以后妈妈遭遇丈夫车祸去世自己瘫痪在床的生活重创后,凌霄不顾自己想去北大读书的理想,不顾父亲反对,不顾尖尖伤心,不顾和生活多年的“亲人”的养育情分,毅然决然地只身前往异国他乡照顾妈妈,上演了一出“割肉还母”的悲情戏码。

很多网友看到这里,都说凌霄的“人设”崩了,纷纷指责剧情狗血,编剧乱写,笔者倒是觉得,凌霄的行为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此时已经18岁的凌霄,尽管在两个爸爸外加弟妹的其乐融融氛围中长成一名英俊潇洒的学霸少年,但其实内心始终住着一个8岁的小男孩。

这个男孩露出小鹿般怯生生的神情,仰头看着女人那张愤怒的脸,轻轻扯了扯她的衣角,小心翼翼地问道:“妈妈,现在这样你能原谅我了吗?”

02

被亲人遗弃 一生逃不出的梦魇

贺子秋被网友戏称为“全剧最惨”,不是没有道理的。

凌霄和李尖尖尽管童年遭遇亲人去世的变故,但起码还有亲生父亲在身边,而贺子秋则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无依无靠”。

子秋还没出生,父母就已经离异,从未见过爸爸的面,甚至连爸爸的名字都不知道,是妈妈一个人带着他长到七岁。

由于妈妈贺梅是个文艺青年,性格中本就自带三分自我和三分冷清,再加上工作繁忙,不善家务,对孩子的情感交流和生活照顾上的疏忽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贺子秋很早就从和母亲的相处中学会了察言观色和乖巧懂事。

因为父亲角色的缺位而过于老实,“从没和小朋友打过架”,被不讲理的李尖尖用水枪呲一脸之后的反应是一声不吭。

对于从小单亲的贺子秋来说,“爸爸”是一个神秘而又陌生的字眼。

以至于初到李海潮家,面对这个打心眼里喜欢小孩子的男人,子秋怔怔地盯了他许久,用仿佛试探的语调,又仿佛用尽全身力气,从嘴里蹦出一声接一声“爸”。

打了“李爸”一个措手不及,又喜笑颜开。

那一刻,贺子秋一定幻想着从此可以过上“父母双全”的幸福生活。

没想到,上帝刚给他打开一扇窗,马上就把门关了起来。

出于某种原因,妈妈说要去深圳找工作,把他送到外婆家就走了,从此便在他的世界里彻底消失。

偏偏农村的外婆条件有限,又对这个管生不管养的女儿心存怨怼。

于是年幼的子秋每天拼命干活讨好外婆,背着大到能把他装进去的箩筐打猪草。

妈妈已经不要他了,假如外婆再不要他,他还能去哪里呢?

忘不了那个午后,李海潮“爸爸”怜惜地摸着他的脸蛋,如天神下凡般拯救了他。

被李海潮接回家以后,贺子秋变得更加“乖巧懂事”了。

在李尖尖面前扮演被欺负的角色,半夜在卫生间帮全家人洗脏衣服,放学就到“爸爸”的面馆帮厨。

没有妈妈,没有姥姥,总算有人对自己好,这样的生活来之不易,定当珍惜。

可是总有人或善意或无意地提醒着他:这不是你真的家,这不是你的亲爸。

二姨的本心是善良的,但说出的话却熄灭了子秋眸子中原本灵动的光芒。

邻居婆婆对自己说的玩笑话不以为然,但这话却像一根带刺的大棒,足以将小子秋一棍子打回被亲人抛弃的黑暗深渊。

真的不知道“爸爸”李海潮一路走来,花了多少心血,用了多大的力气拼命爱这个儿子,才能把贺子秋养成一个敢爱敢恨活泼开朗的阳光少年。

尽管如此,子秋还是会在长夜无眠时深情地端详着妈妈的笑颜,会在路上看到一个酷似妈妈的背影就发疯般追上去。

不得已认回亲生父亲即将出国留学,他最害怕的是李海潮会生气。

因为这意味着被李海潮“爸爸”遗弃的可能。

当李爸用宽广的胸怀和大爱承载住了他的担忧,他紧绷的情绪才终于得以释放,童年的伤痛得到疗愈,那场戏据说看哭了很多网友。

时隔多年他学成回国,和李尖尖的兄妹感情略显疏离,也在情理之中。

面对曾经亲人的疏远,他没有从根本上找原因,却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行为模式——做饭做甜点,一味地用讨好妹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接连几次遭遇碰壁后,他终于地吼出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你可以生气,你甚至可以不理我,但是你别不要我啊!”

童年被遗弃,成了他一生逃不出的梦魇。

害怕被遗弃,则成了他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力和逻辑支撑。

(未完待续)

顺利长大到底有多不容易?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下期文章我们继续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