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嘉棲

編輯 / 白蘿蔔

“比如說某些電影現在可能還沒有接洽上,但是過了一兩天,通過報批之後,就會及時公佈,我們可以把這叫做「遲來的驚喜」。”

中國電影資料館的網紅「葛格」,同時也是此次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線下展映負責人沙丹說道。

如果要說年初突然爆發的「疫情後遺症」表象,那麼,從8月19日的首輪開票,到昨天中午的二輪開票,以及今天中午的三輪開票,就是一種佐證——這代表了在策展過程中面對不確定因素的應激反應和動態協調。

事實上,疫情對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影響在方方面面,從往年的四月開幕推遲到八月才啓動,從策展、邀片,到影片的展映形式以及各類線下活動,都在一定程度上做了調整和創新。

而今,北京國際電影節展映終於拉開序幕,電影院裏又亮起了那道屬於北影節的銀幕之光。

那麼,在這個不平凡的年份,已經走到第十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面對着大環境的改變以及自身發展的需要,在展映單元,會作何思考和轉變?在策展過程中,又會遇到哪些特殊的情況?對此,電影情報處採訪了此次負責展映事宜的中國電影資料館團隊成員,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電影節的幕後。

「小而美」的迅猛轉變

開票十分鐘,72%的場次售罄。

最快售罄影片的前三部分別是《掬水月在手》《默片解說員》《阿基拉》。

按照往年慣例,北影節在首輪開票之後,都會發布一則戰報。這大家的手速有多快,反正,情報君今年這兩輪搶票都是一無所獲,目測用時大概不到10秒。

話說回來,在這份看似“常規”的榜單中,其實已經透露出了這一屆北影節的與衆不同之處:位列榜首的是紀錄中國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先生的影片《掬水月在手》,開票五秒之內即售罄;前十榜單中還有一部值得說道的影片是《慕伶,一鳴,偉明》。

相對於《黑客帝國》系列、《天堂電影院》等經典熱門影片,這幾部影片屬於“小片”,此次能夠脫穎而出,和北影節展映在大方向上的改變有以及後期的宣傳節奏有很大關係。

從體量上來看,今年北影節展映片單最大的不同就是數量少了,總共100來部影片,用策展團隊的話來形容,那就是“小而美”,整體呈現出了一種輕巧和輕盈的氣質。也正因此,一些冷門佳作能夠得到更多人的關注——若放在往年三五百的片單中,它們很可能成爲遺珠之憾。

▲《掬水月在手》展映海報

體量變少,一方面源於時間緊迫,從7月28日官宣到開幕,滿打滿算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因而,效率成了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如沙丹所說,“需要考慮這些片方是不是能很快聯繫上,影片物料傳輸是不是會困難等實際問題。”另一方面,則是「穩字當頭」,需要保證在過程順利的前提下,再和片方努力地接洽某些電影。

可以說,在展映方面做出這樣的轉變,來自於疫情之後的現實考慮,也是北影節來到十年之際,基於自身發展所作出的思考和探索。

在另一位策展人姜依看來,“這是個特別好的機會去打破以前既定的模式,就是說我們是時候要做出改變了。且,作爲疫情後的電影節時代,或許可以做一個觀察,包括之後舉辦的其他電影節,是不是應該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特殊「鏡界」、電影萬歲、以及「女性」議題

在此之下,北影節的策展理念也做出了一定的調整。

比如,最能體現這一轉變的是今年全新策劃的叫做「鏡界」的主題單元,這是結合電影發展前沿和未來可能的變化路線所做的一個實驗性嘗試。入選這一單元的11部影片,都屬於很難用過去既有的方法去定義的電影。

▲《吉祥如意》展映海報

像此前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映反響熱烈的《吉祥如意》,就很難簡單用“紀錄片”去定義;長達八個小時的《工作與時日》,包含了大量的虛構和表演;全球首部互動電影《夜班》,讓每一個看電影的你都能成爲劇情走向的操控者……

在沙丹看來,這樣的主題策劃不僅僅能引導觀衆去探討,在2020年這個特殊的時間維度,電影究竟是什麼,電影將來會變成什麼樣;也代表了北影節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們期望發揮北影節的產業中心優勢,在推動電影產業的發展以及探索電影產業前沿這兩方面,做得更加突出一點。”

而負責具體策劃這一單元的姜依,更是心有慼慼,如其所說,“這11部影片,我們並不想給大家去做總結,而是想告訴大家,自由地去看吧,現在有這些關於電影的新動向和美學的選擇,它可能代表着一種我們現在還不知道的未來。我們會用一個完全開放的心態去包容,也呼籲觀衆用完全開放的角度去看這些影片。”

▲《夜班》海報

在她看來,電影節的展映應該跟觀衆一起去成長,「敞開心胸去看待新的東西,嘗試新的東西。」

此外,今年還特別設計了一個單元叫做「電影萬歲」,如《天堂電影院》等影史經典之作都包含在內。

這一單元的形成則和今年疫情爆發之後對電影行業的影響有直接關係。邀片團隊負責人李爍坦言,疫情發生之後,大家跟電影院隔絕的時間越來越長,她們覺得應該去選擇和策劃這樣一個主題,去喚起大家對電影院的那種熱情和那種懷念的感覺。

尤其是在北京國際電影節十週年之際,在大家和電影院久別重逢之後,「電影萬歲」可謂恰逢其時。

▲《天堂電影院》海報

當然,有一些理念是一以貫之的,比如從電影議題的角度來設計一個主題單元,也就是所謂的“議題化設計”思路。今年的「女性之聲」單元,就是一個典型代表。如沙丹所言,“近兩年世界範圍內女性運動的發展,以及在電影世界中,女性導演佔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使得女性的聲音越來越被需要。”

也正因此,包括《掬水月在手》《花這樣紅》《熱帶雨》等9部影片組成的「女性之聲」單元應運而生,這類議題顯然和當下的時代有一定的關聯性。

此外,則是從電影美學的角度來設計。今年,恰逢兩位世界電影大師費里尼和侯麥誕辰100週年,因而,策劃如「費里尼」、「侯麥」大師作品回顧展是情理之中,也是衆多影迷們的訴求。不過,如前所述,基於體量等各方面考慮,「費里尼」並沒有出現在片單之中,最終成形的「侯麥之約」則包含了六部作品。

▲《綠光》海報

在策劃這一單元時,沙丹坦言,“這些電影有特殊的美學價值,但我們在設計的時候,也會注重和當下的勾連性,不光是要讓大家看到侯麥這樣偉大的電影人,也想讓大家看到很多侯麥電影的輻射。”

可以說,站在策展人的角度,他們的工作不只是幫助影迷們在大銀幕上圓夢,更重要的是希望通過一些方法,能讓大家更好地去了解電影大師們對於今天的影響。

後疫情時代的漫長邀片

當然,最終能夠真正讓這些策展理念落地,用一部部影片撐起每一個主題單元,背後是邀片團隊們的不懈努力。或許,對於影迷們而言,沒能看到某些影片是遺憾,但對於工作人員來說,每一個主題單元所包含的每一部影片,都是極其重要的,但並非絕對的不可替代,在遇到棘手情況時,也會找相似類型的影片來填補。

事實上,遇到突發情況,是邀片過程中最常見不過的問題。但是,抵不過年初災難性的疫情,還是給了所有人一個下馬威。

其實,按照以往的工作節奏,由李爍負責的邀片團隊,從去年的11月就正式進入密集的邀片工作,但因爲和國外有時差,且他們又有聖誕檔到春節檔之間的休息時期,難免效率會有點低。原本在春節過後,應該是一個集中邀片的工作階段,但恰恰在那個時候疫情爆發,於是乎,找不到人,物料沒辦法及時到位的情況時有發生。

▲《現代啓示錄》海報

李爍坦言,在國內電影院開門之前,他們都是在一種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工作,“我們的整個規劃、整個規模乃至舉辦的時間都是處於動態調整之中,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沒有一天是停止聯繫的,反而特別珍惜每一天能跟片方聯繫的時間。”

同樣也參與外片邀片工作的姜依,還提到了另外一點,即那些影片在宣傳和參與電影節的時候,會有一個他們自己的步調和工作計劃,但因爲全球的電影行業都停止了,所以很難再去做出一個明確的規劃,跟北影節進行配合。

也就是說,對於影片的未來,大家都是未知,“所以,我們雖然跟很多片方仍然保持着聯繫,但是大家都在互相觀望的狀態。”

所幸,國內的疫情在短時期內得到了有效控制,這讓北影節後續的邀片工作佔據了更加主動的地位。如李爍所言,“以前有些片方可能會稍微端着點,尤其是手裏有比較好的作品的話,可能不會那麼主動跟你接洽。”

但如今,國內疫情恢復得較好,他們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己的工作方式,“比如發現哪裏的電影市場恢復得比較好,就不妨先去接洽一下。”

▲《黑客帝國》海報

而在整個邀片過程中,不乏一些相對難啃的片子。比如,《天堂電影院》。李爍直言,原本《天堂電影院》並不是非放不可的影片,因爲它不是最新修復的影片。但在疫情影響的特殊年份,它無疑承載了更多的意義。

如前所述,作爲「電影萬歲」這個主題單元的核心影片,它不僅是影迷們特別期待的經典;從內容上來看,也特別能喚起觀衆跟線下電影院的感情;除此之外,偉大的電影配樂家莫里康內的去世,也讓這部影片更具紀念意義。

不過,這部影片的版權方和物權方並不在同一家公司手中。因而,要想讓《天堂電影院》順利來到北影節,他們既要拿到意大利公司的版權授權,還得拿到意大利博洛尼亞修復中心的修復版DCP素材。

▲《天堂電影院》劇照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疫情影響,以往傳送物料的國際速運不太可行,他們最後採取的是用網絡技術傳輸DCP的方式。這對於電影節傳輸物料方面,也是一種方式的轉變。總而言之,從確定邀約《天堂電影院》、確定場次、到版權方、物權方的溝通,再到完全確認,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相對而言,國內影片的邀片工作,除非一些特別的原因,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順利的。不過,由於涉及到上映檔期的考慮,大多數片方在選擇電影節的時候,是極其謹慎的。沙丹透露,他此前有邀請《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參與,但由於影片還沒有確定發行的相關事宜,一來二去,就被耽誤了。

總的來說,在邀片環節,工作人員們是使出了全身解數,力保能讓優質的影片順順利利來到北影節。

排片的考量和展映形式的創新

就在此次北影節首輪開票的前一天,沙丹在微博上發佈了一張影迷觀影地圖,標註了此次參與線下展映的18個電影院,對於影迷來說是一個不錯的觀影指南。

相比往年,由於片單數量的減少,今年的影院數量也有細微的調整。不過,鑑於北京城區面積較大,影迷們還是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來回奔波,如沙丹所言,“沒有電影宮,是北影節最大的短板之一。”

因而,在選擇影院的時候,沙丹和另外兩位一起負責排片的同事,儘量以組團的形式來規劃,把電影放映集中在四五個區域,且,每個區域中至少安排1到2家影院,能夠全天候排片。

▲影迷觀影地圖

另一方面,則是根據影院的氣質,來選擇放映不同的影片。比如百老匯電影中心、中間影院、電影資料館等大多是放一些偏藝術類的影片,像英皇電影城、萬達CBD這樣的電影院,則以商業片爲主,力求做到商業性、娛樂性和前沿性、藝術性相融合。

同時,鑑於防疫要求,他們在場次安排上也做了一定的改變。比如,在每場之間安排了一個小時以上的換場時間;爲了讓影迷們不那麼熬夜,晚上9點15分及之後的場次安排有所減少,基於此,最終大概排了300多場。和往年一樣,沙丹和兩位排片工作人員依然是用手動輸入表格的方式,在兩三天之內完成了主體的排片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線下展映環節,除了電影院觀影之外,還新增了露天展映的形式。事實上,在此前一段電影院無法開門的時間內,“露天放映”這種古老的放映形式就開始悄然流行了。

▲南鑼書店,露天展映場地之一

因此,策展人員們也一直在考慮着這種可能性,在北京的各個商圈和產業園或者是公共開放的區域,去尋找能夠符合放映條件的地方進行露天放映。在他們看來,“露天展映”既能滿足大銀幕集體觀影的狀態,而且還能讓一些年輕觀衆回到一個復古的觀影氛圍當中去。

而在影片的選擇上,他們也儘量挑選一些輕鬆的喜劇片,比如《洗澡》《瘋狂的賽車》等經典銀幕之作;還有一類則是像《水的重量》、《憤怒的自行車》這種運動題材的影片。

除此之外,今年還增設了線上展映和電視展映單元,觀衆們從今天開始,就可以在視頻平臺愛奇藝,北京衛視、北京青年、北京影視三個電視頻道,以及歌華有線上進行點播,在“雲端”看電影。

如沙丹所說,“通過雲的概念,能夠普惠北京市以外的公衆,讓電影走出北京,讓全國的觀衆參與到電影節當中,給大家以更多的信心。”

▲《水的重量》海報

回顧從官宣到現在,不到一個月的衝刺時間,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展映”以全新的輕盈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展現了其在疫情之後勇於轉變的勇氣。

走到第十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纔剛剛開始,但對於幕後的展映策展團隊來說,工作並沒有結束。稍加休整之後,大概從10月開始,他們就要馬不停蹄地將明年的展映工作提上日程,當然,今年的特殊經驗,必然會給予明年更好的滋養。

至於當下,那就好好享受屬於電影的美好時光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