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四皓”,指的是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四人,他们皆是秦朝名士,学富五车,德行高尚,为时人所称。

“商山四皓”的事迹散见于《史记》、《汉书》、《高士传》等典籍中。他们自身较高的素、不与暴秦合作的气节、传奇色彩的经历,都给后世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曹植写过一首《商山四皓赞》来赞扬四位老人:“嗟尔四皓,避秦 隐形。刘项之争,养志弗营。不应朝聘,保节全贞。 应命太子,汉嗣以宁”,这也证明西汉之后,“商山四皓”就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与传诵。

商山四皓

一、四皓为什么隐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死于东巡途中,赵高等人矫诏赐死公子扶苏,扶秦二世登基称帝。秦二世登基后,建阿房宫,用严刑峻法对待人民,赋敛无度,奸伪并起,天下英雄纷纷举起造反的旗帜。四皓认为秦朝大厦将倾,不忍目睹苍生之祸,遂归隐于秦岭商洛山中,以待天 下之定 。他们在商洛山采灵芝、松子为食,常吟唱紫芝歌曰: “莫莫高山,深谷逶迤。烨烨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安归? 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世人都被四人高洁的品行感动,称他们为“天下名士”。

商山四皓隐居时条件非常艰苦,他们住岩穴,食野菜,但四人用不忘心忧天下。他们隐居的很大一个原因是不忍看到秦末文化的浩劫。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 者弃市”。除了法家、医药、卜筮和农林书籍外,其他各家的书籍一律被焚烧。

秦朝建立以后,秦始皇继以严厉的军事手段镇压和打击原六国地区的反抗者,设置郡县全面替代战国时期的分封制,车同轨。书同文,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秦朝法令繁苛,暴政如虎,焚书坑儒,滥使淫刑。很多儒生不愿为秦效力,纷纷逃离咸阳,四皓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离开咸阳,去商山隐居的。

二、四皓为什么拒绝刘邦邀请

秦朝时,商山四皓的归隐是迫于现实的无奈,并非内心真正追求田园生活。所以四皓隐居有一个目的,就是“以待天下之定也”。如果河清海晏,四皓并不是没有再出山的可能。然而汉朝建立后,四皓却拒绝了刘邦的征聘,“征之不至,乃深自匿终南山。”这是为什么呢?《史记》上说:“四人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也就是说,第一个原因是四皓此时年事已高,二是他们都不太喜欢刘邦的为人,但这只是四人隐匿不出的借口而已。

刘帮征召四皓时,他们确实年事已高,刘邦向来也有些粗鲁,但这些并非四皓拒绝出山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刘邦只是不待见腐儒,对老人还是比较尊敬的。如果他们坚决不出山,何以吕后去请他们辅佐太子时,他们就愿意出山了呢?这是因为吕后接受了张良的计策,主动诚恳地邀请他们,“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符合商山四皓高士的身份,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罢了。所以四皓才会接受吕后的邀请。 而刘邦只是发出一道征召令,并没有摸清四皓的心理,所以才会遭到拒绝。

吕后请四皓,目的是为了太子刘盈的地位。刘盈向来仁弱,刘邦并不喜欢这个儿子,“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吕后便要张良想办法,张良便推荐了商山四皓。四皓到长安后,正好遇到九江王英布造反,刘邦打算派太子刘盈领兵平叛。四皓认为,“太子将兵,有功则位不益太子;无功还,则从此受祸矣。今戚夫人日夜待御,赵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明乎其代太子位必矣”。他们建议太子不要领兵在外,刘邦虽然应允,但对太子更加讨厌了。在这种情况下,四皓只好亲自出面,力挺太子。

刘邦

当刘邦在朝宴上见到太子刘盈身后的四个老头时,大惊说道:“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 从吾儿游乎?”四皓回答:“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刘邦见大势已去,只好对戚夫人说:“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

三、四皓为什么要出山

嫡长子继承制是我国古代一项非常重要的宗法制度,这个制度确立了王位继承的原则,避免了许多法律、政治问题,对于厘清封建国家的权力分配等一系列涉及儒家伦理纲常的问题,都有重要的原则性意义。所以,太子的废立关乎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以及宗社的延祚。

刘邦想废太子刘盈另立赵王如意,只不过出于个人之喜好。这样做必然会导致政局的变动甚至混乱,由此带来的危局是难以预料的。在废立太子这种根本问题上,四皓这才“不忍宗社大计摇于衽席之私情,偕入汉庭,一言悟主,国本以定”。

汉朝建立后,面临的局势还是比较严峻的。在功臣问题、诸侯王问题、社会流民问题、恢复生产秩序问题和建立新制度问题上,都面临考验。在这些问题中,太子的废立是最根本也最敏感的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四皓置个人名利于不顾,挺身而出,这是一种“至公于万民”的博大胸怀。

四、四皓在太子之争中的作用

四皓的出山,使刘邦打消了改立赵王如意的念头。四皓之所以出山辅佐太子,是因为对太子性格、为人的认可。而赵王如意和刘邦很相像,如果他继承大统,与四皓所希望看到的君王形象并不一致。

“立嫡不立庶”是封建社会立储的惯例,有利于社稷的安稳。因为废长立幼造成的政局动荡的教训很多,西周末年的褒姒之乱、晋国的骊姬之乱、秦二世谋害扶苏导致秦朝的亡国,都是前车之鉴。刘邦改立太子的打算,赞同的大臣很少,周昌甚至公开说:“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汉朝初年,社会刚经历秦末大乱,百废待兴,人心未稳,保持社稷的稳定无疑是汉朝统治者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如果因太子问题引起纷争,后果不堪设想。在太子一事上,四皓确实起到了“安刘” 的作用同,所以后世称赞他们:“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五、四皓隐居的意义

四皓的隐居——复出——再隐,代表的是儒士抗争的精神。 四皓在直面刘邦时,能说出“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 ,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这样的话,当面指出他们的隐居是因为刘邦的轻侮,他们的复出是太子“恭敬爱士”,体现了儒家的大无畏精神。

四皓是大儒而非腐儒,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是。他们知识渊博又能融会贯通,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智慧。四皓预见到废立太子必定引起混乱,不惧危险、不怕误解,正气凛然,显示了儒者的担当,他们是我国儒道融合的先行者。 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向世人证明了儒家的处世哲学。

孔子说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四皓正是这样的人。他们在秦末暴政时,“乱邦不居”,用隐居的方式,守住他们的“道”;汉朝建立后,他们不赞同刘邦的为人,坚持 “无道则隐”,拒绝刘邦的征召。四皓的作为完全是“合乎中庸”,符合孔子的一贯作风。四皓的行为正是道家哲学中的“不争”和儒家的“道”的有机结合,他们是两种哲学思想融合为一体的实践者。

六、商山四皓代表的隐逸文化

隐逸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处世哲学。四皓隐居商山,“鸿冥凤栖,采芝考槃”,留下了千古名篇《采芝歌》,留下了扶保太子、稳定汉王朝江山的功绩和美谈。围绕着四皓的事迹,历代文人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使四皓的隐逸文化不断放大,使隐逸行为有了文化特征。

四皓的“隐居—出山—复隐”展现了古代文人君子心系天下、淡泊名利的大智慧和大志向。 四皓代表的隐逸文化使得历史上无数知识分子去争相学习。 张良、王嘉、卢藏用、王重阳都曾步四皓的后尘,形成了代代传承的中国隐士文化。

四皓隐居商山,是因为他们作为知识分子,在秦末乱世没有施展才能的渠道。他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去寻求一块能够安身立命之处, 以待时机。当机会出现时,这些知识分子便会显示出他们的担当。四皓并不是单纯的为太子刘盈出山,他们只是为了身上知识分子的责任,为了天下不再陷入纷争。所以当问题解决后,他们再次回到商山,为后人留下了正直的四皓、智慧的四皓、敢于担当的四皓。四皓身上的品质,正是中国知识分子最高品质的体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