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一般指的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在這四人當中,要論功勳卓著,則首推曾左。

在太平天國叛亂時期,曾國藩創辦湘軍,轉戰千里,克復金陵,平定了叛亂,對大清王朝有再造之功。左宗棠在當時入湖南巡撫駱秉章幕,後又入幕曾國藩。兵糧調度,運籌帷幄,左宗棠的軍事才華展現得淋漓盡致,潘祖蔭更是對其作出“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的高度評價。

平定太平天國後,曾國藩就任直隸總督,後因“天津教案”而引咎辭職。而左宗棠則老當益壯,年逾花甲仍抬棺西征,收復新疆,爲中國解決了爲患多年的邊疆問題。

按對大清所立下的功績來看,曾左兩人幾在伯仲之間,左宗棠似乎還要略高一籌。不過,平定太平天國後,曾國藩即被朝廷封爲一等毅勇侯,世襲罔替。而左宗棠收復新疆後,受封二等恪靖侯,比曾國藩要低了一級,也沒有得到世襲罔替的榮寵。

爲何看起來左宗棠的功勞比曾國藩要大,最後所得的爵位卻要被曾國藩壓一頭呢?

原因之一,是由於左宗棠平定的邊疆叛亂,嚴重程度比不上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對清廷而言,太平天國是腹心之患,嚴重威脅到了大清政權的存亡,而新疆的阿古柏叛亂雖然也是個禍患,但還沒有到要顛覆清廷統治的程度。

正因當年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幾乎佔據南方半壁江山,且有隨時北上進攻北京的威脅,所以終咸豐一朝,平定叛亂都是清廷要處理的頭等大事。

薛福成《庸庵筆記》中記載,爲了激勵將士早日平定叛亂,咸豐皇帝臨終前留下遺命,“有能克復金陵者,可封郡王。”

我們知道,最終雙方戰爭的結果,是由曾國藩和曾國荃兩兄弟攻下了南京。若依照咸豐遺命,曾國藩應授王爵。但兩宮太后考慮到湘軍一系勢力過大,若再給曾國藩封王,會成尾大不掉之勢,成爲大清王朝的另一個威脅。

清朝爵位,在王爵以下,尚有公、侯、伯、子、男五級。

最後,清廷以大清舊制沒有文臣封王的先例爲由,將“克復金陵者封王”的恩賞一拆爲四,封曾國藩爲一等毅勇侯,曾國荃爲一等毅威伯,李臣典爲一等子,蕭孚泗爲一等男。而曾國藩也很識相,知道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的道理,於是欣然接受了侯爵的賜封。

所以,曾國藩雖被封侯,但已經是清代漢文臣中爵位的極致。後來左宗棠平定新疆,有人提出給左宗棠封一等公,而慈安和慈禧兩位太后則認爲,左宗棠功勞雖大,但他以前是曾國藩所舉薦,若給左宗棠封公爵,則顯得之前給曾國藩封的爵位太低。所以,最後還是給左宗棠封了侯爵,而且要比曾國藩低一等,爲二等恪靖侯。

左宗棠一生自負才名,處處不肯居曾國藩之下,但沒想到生前爵位被曾國藩壓一級,連死後的諡號“文襄”,也比曾國藩的“文正”差一等。倒是曾國藩的弟子李鴻章會做人,深得慈禧寵信,死後被封一等肅毅侯,享受到了和自己老師平起平坐的殊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