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一切藝術都是缺憾,它提醒人類社會,我們是不健康的。”——米沃什《路邊狗》

電影《八佰》實景現場

去年6月,離電影《八佰》正式上映尚有一月之際,我本有機會去看165分鐘版本與160分鐘版本的成片。

第一次是一位影評圈前輩,知道我瞭解近代史,請我去看華誼的內部看片會;另一次是電影營銷公司的朋友在做《八佰》的項目,幫我預定了上海電影節的開幕場。兩次機會,分別因地理不便與突然撤檔而作罷。

和很多人一樣,從電影的角度,我爲這部電影多等了一年的時間,更準確地說,當我知道《八佰》在四年前開機,就已經通過主創信息與籌備資料,知道它將是一部劃時代的電影;而從歷史的角度,這樣一部兼具“國家記憶”與“公共價值”的大片,我在“抗日神劇”與“主旋律政宣片”的包圍中,足足等了十幾年。

加上14號的點映,我完成了二刷,它的確經得起反覆看。對於每個人最關心的問題,我的答案是——《八佰》不僅是年度最佳預定,也是1949年以來國產戰爭片(包括港臺電影)的最高峯。

《集結號》是《八佰》之前的國產戰爭片最高峯

以工業類型片的維度衡量,上一次近似水準的製作,還是馮小剛2007年的電影《集結號》,當然,《八佰》的場面要勝過《集結號》,它具備絲毫不輸於好萊塢頂級大片的視聽效果。

從角色刻畫的角度看,中國銀幕上也非常缺少《八佰》裏的硬漢形象,以往我們的男性要麼是被塑造成小氣鬼、大傻叉、窩囊廢,要麼就是戰狼、假大空、偉光正,總是無法令人信服。反觀好萊塢電影,根本不會把自己的男性這麼拍,他們永遠是一個拯救者的形象,哪怕是在爆米花電影裏。

一部分國人崇洋媚外,跟中國銀幕上缺少真正的民族英雄非常有關係。電影是當今世界最強的媒介形式,它在潛意識裏對大多數人的思維塑造,其實際效果應當被引起重視。

魏晨飾演的朱勝忠

綜上所述,如果這樣一部電影仍讓你猶豫“是否值回票價”,只能說明一件事,就是你還沒有培養起進電影院的習慣!

有人可能會說,如果《八佰》真的如此,網上爲何仍有罵聲與批評聲?

原因很簡單,在2020年的中文互聯網上,你就是把《拯救大兵瑞恩》拉來,罵聲照樣不會少,只要罵的人不知道那已經是一部經過時間檢驗的神作。

作爲觀衆,想知道電影究竟如何,還是應當自己去看,這雖然不是唯一路徑,但絕對是靠譜路徑。在輿論走向愈發不正常的今天,被一些無中生有的負面印象給忽悠了,是非常划不來的。

至今仍有大量的人在詆譭先烈

針對《八佰》的惡評,在電影上映的一年前就已經此起彼伏了,主要集中在某問答社區與某影評社區以及某視頻網站,顯而易見的是,這些發言者是立場先行,沒有看過電影,也不打算看電影,他們的戾氣來自電影之外。

風波肇始,是導演管虎去見了一位臺灣老戲骨,這個人叫秦漢(孫祥鍾),跟林青霞談了幾十年戀愛,60、70後的中國人只要看過電視,對他都應該耳熟能詳,但那些突然罵他的人肯定不知道他。

本是一個導演去見一個業內前輩,就因爲秦漢的父親是原國民革命軍陸軍第88師的師長孫元良,所以這件事就被賦予了一個問題,叫“拍岳飛抗金見秦檜後代”。

短兵相接

這個比喻聽起來很形象,但卻是無稽之談。有人想抹黑八百壯士,但八百壯士是全體國人的英雄,沒辦法抹黑,那怎麼辦呢,想辦法抹黑他們的上峯,通過這一步來抵消八百壯士的光輝效果。很多人不知道,八百壯士的團長韓憲元和旅長朱赤在1937年就已犧牲,孫元良是活得比較久的唯一上峯。

因此,《八佰》被扣上了一個罪名,叫給孫元良洗地。那孫元良的罪過是什麼呢?主要有兩點:一個是多次逃跑,人送外號“飛將軍”;第二個是行爲不端,企圖強姦來慰問的女大學生。

首先,因爲人的問題去抵制作品,這就是一個典型的飯圈邏輯,由於它過於簡單粗暴的思維框架,不適合討論任何稍微嚴肅一點的命題;

謝晉元(1905年4月26日-1941年4月24日)

其次,孫元良的一些污點,很多來源於他過去的一個叫做葛天的下屬,而葛天講的那些話,來自特殊時期的“交代材料”,也就是出於自保目的抹黑老上級的莫須有罪證,這倒是十分秦檜;

再次,“逃跑”一節確實值得一談,不過這涉及具體的指揮常識與歷史背景,自認爲在目前的環境下,很難找到足夠多有耐心的、無立場的聽衆,有機會再講。

這樣看來,即便是最有問題的環節,似乎也不構成一些人對《八佰》惡意評價的依據。

談完罵聲再來談批評聲。

批評很容易,覺察主要矛盾很難

我認爲,任何電影都應當允許批評,有句話說得好,“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但今天《八佰》面臨的主要矛盾不是這個,而是“若讚美不自由,則批評無意義”。

沒有五五開的輿論環境,不能拿着同樣的放大鏡、顯微鏡去審視《戰狼2》《紅海行動》與《開羅宣言》,無視房間裏的大象,僅從視聽語言、藝術手法和個人觀感去談一部被非正常討論包圍的具有作者自覺性的電影,進而無視它“拋磚引玉”的社會效果,這就是格局小。

至於“失真”的批評,可以說是骨頭裏挑刺。電影不是紀錄片,更不是歷史備忘錄,如果你想尋求真實的歷史,應該有看書的覺悟,而不是以“還原史實”這套標準來要求電影,這壓根不是它的義務。大家又不是第一天看電影,哪部好萊塢戰爭片是按照歷史資料一行一行卡着字拍出來的?

《八佰》海報

在此一節,格局小的影評人比搏名的軍事博主更令我失望,前者是當下最應該站出來的人——那些針對《八佰》的惡評,發言依據之虛無、邏輯之荒謬、意圖之歹毒、表述之混亂,破壞的不是這一部電影的輿論聲量,而是整個電影評價體系的價值座標與理論基石。如果影評人不站出來,或是和潑污者站一樣的隊,無異於提前給自己挖墳掘墓。

原因就在於,影評人全部的文章與論述均是建立在“對電影認知”這一金字塔的上層,如果塔基被腐蝕殆盡了,中層以上的部分就是空中樓閣。空中樓閣是不可能遺世獨立的,它只有兩條路,一是被混沌之力加速消滅,二是在無人問津中走向滅亡。

本文由#樹木計劃#作者魯舒天創作,在今日頭條獨家發佈,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