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相如完璧歸趙曾經入選中學課本,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出使秦國,表現的英勇與果敢,彷彿他成了秦趙兩國最靚的仔,最終靠着出色的發揮,將和氏璧完璧歸趙。

當時的趙國正處以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國力鼎盛,軍事力量強大,是當時唯一一個可以與秦國硬拼的國家,秦王很顯然也瞭解這一點。但是赳赳老秦又怎麼會停下前進的腳步,於是在得知趙惠文王得到和氏璧的消息之後,便趁機發難。

秦昭襄王的目的很簡單,用城池換和氏璧,以一個合理的理由來與趙國交易,意在和趙國這個新任的國君接觸一番。看看這位新國君到底是什麼成色,以便於進行後續的對策,萬一運氣好,還能賴下這塊和氏璧實現空手套白狼的美夢,一舉兩得。藺相如臨危受命

當趙惠文王收到秦昭襄王的信件之後,他還是比較緊張的,雖然說當時的趙國在軍事實力上可以與秦國一拼,但是趙惠文王時期的趙國士兵對比趙武靈王時期已經下跌了不止一個檔次,兵還是那些兵,但是其軍隊的靈魂人物趙武靈王與世長辭之後,趙國的軍事實力是打了折扣的。

因此趙武靈王在接到秦昭襄王以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的信件之後,一時間不知所措。他想要換,但是又擔心秦國言而無信。他想拒絕,但是又擔心秦國以此爲藉口與趙國開戰,這就比較尷尬了,一時間朝堂之上衆人惶恐。

此時,藺相如被推薦出來,帶着要麼給城池,要麼保存和氏璧的使命,出使秦國。藺相如在秦國的確表現的非常英勇,他在面見秦王時,臨危不懼,用指出瑕疵將和氏璧從秦昭襄王手裏騙下,然後以拿和氏璧撞柱子相要挾,最後又提出條件,讓秦王齋戒五日,然後才能獻出和氏璧。

秦昭襄王很實在,一切照辦,但這藺相如其實就有點無禮了,他將和氏璧交給隨從,悄悄的送回了趙國。然後還狡辯稱,如果秦國真想換,請先將城池割讓給趙國,趙國再給和氏璧。

這藺相如明顯就有點過分了,最起碼兩次欺君,按照秦昭襄王的脾氣,這兩次欺君就夠他死上幾次的了,但是爲了顯示大國的威嚴,一直對他以禮相待。因爲當時的藺相如只不過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如果秦昭襄王與他計較,那豈不是自降身份。但是秦昭襄王不與藺相如計較,並不代表着秦昭襄王就不要面子了。

在外交場上失去的面子,總是要找回來的,比如一個高又壯的人給你要和氏璧,本來就擔心對方強奪,靠着哄騙將和氏璧帶回去,那麼有沒有考慮秦昭襄王的面子。他作爲一國之君,被一個無名小卒碾壓智商,秦昭襄王肯定不會善罷甘休,這筆賬自然會記在別的方面。

秦昭襄王一怒之下,秦伐趙

秦昭襄王的面子肯定是要找回來的,在外交場沒有處理好,那麼他肯定不會善罷甘休。藺相如在回到趙國之後加官進爵,而秦昭襄王也採取了一種最乾脆的方式。直接發兵攻打趙國,將石城攻打下來,感覺這口氣還是不順暢,於是第二年又派兵攻打趙國,斬殺2萬人。

當實力處於劣勢時,委屈求全也好,強硬應對也罷,終歸也免不了被對方欺負的下場。我們在生活中也是這樣,當對方比你強大,對付這樣的人就是冷處理,不與他正面發生衝突爲宜,然後拼命的發展自己的實力,不然的話要麼會被對方吊打,要麼就會弄得一地雞毛。

不就是一塊和氏璧麼,大不了給了,然後趁着機會抓緊發展及的實力,實力夠了之後,還能夠將和氏璧要回來。但此時我們逞匹夫之勇,然後招來對方的嫉恨,那麼之後的日子就相當難過了。

後記

雖然說藺相如激怒秦王,使得秦國與趙國開戰,趙國爲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這也不能賴藺相如,因爲秦王就衝着不講理來的。他目的就爲了找理由開戰,藺相如只不過是承擔了一個“藉口”的作用,而歸根到底還是趙惠文王太弱了。

在那種情況下,趙國應結交秦國,爭取最大的發展空間纔是最重要的,而其他的作爲,都是徒勞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