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到佗城,早聞其名。這座歷史古鎮,從兩千多年前一個叫趙佗的人來到這裏開始,就註定了它的不同尋常。

佗城牌坊“南下幹部第一人”——趙佗

對於今人而言,長江以南理所當然都是華夏核心區,但在先秦卻並非如此。

春秋戰國時期,東南沿海百越一帶遠離中原,與華夏族不同,這裏因被山川隔離,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時,許多百越人仍然處於原始社會,斷髮紋身,刀耕火種。

孔子像

秦徵百越之戰,史書記載的很少,常常是寥寥幾筆帶過,這可能與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後趙佗拒絕北上平叛,之後又封鎖嶺南,自立爲王有關。

靈渠通航之後,秦帝國的大軍順利進入嶺南,秦王朝在番禺(今廣州)設南海郡治,以任囂爲郡尉統管一郡的政治、軍事、監察,下轄番禺、龍川、博羅、四會四個縣,龍川地理位置和軍事價值都極其重要,便委趙佗爲第一任龍川縣令。

趙佗像

趙佗領着秦朝南征百越50萬大軍來到龍川“投資興業”,毛主席曾稱趙佗爲“南下幹部第一人”。

秦末,中原戰亂,泱泱大秦風雨飄搖,駐守百越的50萬大軍卻按兵不動,趙佗之令或是任囂之託,已無從考證。秦朝覆滅後,50萬將士在百越紮下了根,佗城歷史由此展開,循着追思南越王的歷史足跡,我走進了佗城。嶺南第一井——越王井

遊歷至越王井,遙想當年趙佗帶着將士來到這南蠻之地,卻發現越人不會打井,喝的都是河水。北方來的將士們,哪裏喝得慣這河水,接二連三出現不同程度的水土不服。於是趙佗帶着下屬們開始各處掘地打井。

越王井

據傳,趙佗命人掘井時,每天都有很多當地越人前往觀看,越人從未見過如此精湛的鑿井技術,爲之錯愕良久,等到井掘成,吊出一桶桶清涼的井水時,越人紛紛跪地祈禱神靈佑護,一連數日,可見當時來自中原先進的鑿井技術對尚處於原始社會的嶺南有着多麼強勁的衝擊力。

爲紀念趙佗給龍川人民帶來的福澤與德政,後世官民修建了南越王廟,千百年漫長歲月裏廟中常香火不斷。

南越王廟

龍川學宮——興教辦學

行至龍川學宮,得知其始建於唐朝,於明清幾代改建、重建,又幾度燒燬破壞,直到2006年再度翻建,現在是佗城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築了。

明倫堂

明倫堂是學宮的講堂,古代的夫子們在這裏傳道授業解惑。2000多年前,趙佗把中原文化帶入嶺南,在這裏施行了一系列興教辦學的舉措,纔有了後世崇文重教之風。坐在課桌上,我們仍可想象當年夫子們的慷慨激昂和誨人不倦,還有學子們的謙虛恭敬和如飢似渴。

尊經閣相當於現在的圖書館。門口的這幅對聯“德冠生民溯地闢天開鹹尊首出,道隆羣聖統金聲玉振共仰大成”,是雍正皇帝題寫的。古時候尊經閣裏面主要藏《十三經》和《二十一史》,但在廢除科舉考試製度後這些書籍則都已經不存在了。現在的尊經閣只有一些文物和書畫而沒有藏書,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大的遺憾。

尊經閣龍川考棚

考棚是佗城內比較有意思的地方,這是廣東省唯一遺存的古代科舉考試場所,每年的科考鄉試均在此舉行,場面熱鬧非凡。這裏重現了清代科舉考試場景,面前的一個個小間,是按照當年考試的小間復原的。考棚當年用許多木板隔成一個個2米見方的小間,每個小間對着一扇窗戶。

龍川考棚

巡考人則在考場中間走動監視,考生在科考時就進入這一小間房裏3天不出來,喫飯睡覺都在這麼一個狹小的空間裏。也理解了古人中舉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釋放。

小隔間裏的科舉考生

考場兩側的牆上,印着作弊處罰的章法。在古代,科舉考試比今天高考還嚴苛10倍。科舉作弊可是重罪,被抓要被砍頭的。

作弊砍頭

龍川自古以來科舉文化興盛,人才輩出。據統計,自唐宋以來,龍川有進士28人,舉人112人,秀才2000多人。走進龍川考棚體驗一回古代科舉文化也是種奇妙的體驗。

監考官

離開佗城後常會想,龍川人在文化和教育上取得的成績,一者離不開趙佗。秦末率衆多南下大軍入川帶來了中原文明,於是龍川成了中原文化和百越文化交匯碰撞的結合地。再者龍川在唐朝時就開始興建學宮,學宮的建立,對傳承文化、教化民衆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龍川人崇文重教的風氣才因此代代相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