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過年有貼春聯的習俗。像一般的平民百姓,只需在家裏的大門口貼一幅對聯即可。房子比較大的大戶人家,對春聯的需求量就相對較大。而作爲天子居所,千門萬戶的皇家宮殿,處處都要貼春聯,需要的春聯就更多了。

據道光年間保存下來的歷史檔案提及,按不完全統計,春節期間,北京紫禁城的春聯需求量是1700多對。如此巨大的數量,皇帝一人自然忙不過來。實際上,紫禁城每年貼的春聯,都是靠幾位字寫得好的翰林加班加點書寫,加每年回收重複利用,才能滿足皇宮一年的春聯需求的。

我們觀察清朝皇宮貼的春聯,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清代早中期皇宮所貼春聯,並非民間傳統所用的紅底,而是白底黑字的。

比較著名的一幅白底春聯,貼在瀋陽故宮(盛京紫禁城)的大清門外:

“麗正凝祥境引琅環開積秀,

熙韶薈景曜連奎壁啓當陽。”

除了兩邊柱子上貼的春聯外,大清門上掛的門神年畫也是白底。對這一明顯與民間傳統習俗不同的現象,《清稗類鈔》給出了一個比較直觀的解釋,“大內宮殿春聯, 例用白絹,由翰林謹書呈進。蓋宮殿漆柱,俱大紅色,故以白色映之。”

這是對清宮春節時張貼白底對聯習慣的一種解釋,說是因爲宮殿柱子多爲大紅色,若再用紅底,會看不清楚貼了對聯。因此用白底作爲映襯,視覺效果會比較好。

上面這種說法,是清宮用白底對聯的其中一個原因,但並非全部。清代皇宮使用白底寫春聯,更主要的是與滿人祖先的傳統習俗有關。

滿族的祖先是居住在長白山一帶的遊牧民族,與附近的朝鮮民族一樣,崇尚聖潔的雪,以冰天雪地之下的純白色爲尊。盛京作爲清朝舊都,保留下來的大多是白底對聯,更能說明滿族入關早期沿循了這一傳統習俗,從皇宮的裝點上體現了其特有的文化。

而滿族入主中原後,不斷吸收和借鑑漢民族文化,滿漢逐漸趨於融合。在漢文化中,白底對聯帶有某種不吉利的意味,因此在北京紫禁城,清朝皇室對春聯進行了改良,在許多地方張貼茶色底或黃色底的對聯。

到清末的時候,大清皇室幾乎完全融入了漢文化之中,遇上喜慶節日,也需要張貼紅對聯烘托喜慶氣氛。

比如在光緒十九年(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時,禮親王世鐸便上奏詢問,大喜之日,“其對聯是否一律用硃紅紙書寫,鑲用黃色絹邊。”慈禧當然也應允了這一請求。可見隨着時代的變化和歷史的進步,滿漢兩族文化相互滲透,繼而水乳交融,這從清代宮廷貼春聯所用的顏色變化中,便可見一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