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德國在“閃電戰”的推動下,在歐洲大陸幾乎難逢敵手。但是,作爲軸心國中力量最雄厚的國家,德國同樣面臨着最嚴重的現實問題,那就是石油的短缺,這和後來日本發動珍珠港事件主動挑起日美戰爭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原因。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德國率先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也是最早實現工業化的歐洲國家之一。不管是在輕工業還是重工業,德國都有着長足的發展,特別是發達的軍工業,爲德國後來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保障。德國發動侵佔英國本土的戰爭因爲英吉利海峽的阻礙而失敗後,基於海上力量較爲薄弱,決定採取先陸後(海)樣的侵略方針,這也意味着位於“陸上”的蘇聯不可避免的成爲德國的侵略對象。

同時,在德國入侵蘇聯前,歐洲大陸的大部分國家都已經被德國打了一遍,基本上都被德國的“閃電戰”打的毫無招架之力,德國要想完成統一歐洲統治世界的“春秋大業”就一定要跟他距離最近的大國蘇聯打起來,可以說,蘇德之間早晚都要碰到,一場硬仗在所難免。同時,德國特殊的地理位置也限制了其對外擴張的方向,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夾在北海、波羅的海與阿爾卑斯山之間,南北爲山水阻隔,德國向外擴張就只能東擴和西進。在攻取英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三國受阻的情況下,東進蘇聯打通歐亞通道,與東方的盟友會師在亞洲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德國儘管擁有歐洲首屈一指的工業與科技力量及陸軍實力,但是德國攤大餅式的侵略方式依然給自己的資源需求造成了不小的壓力。戰爭的擴大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德國國內的農業生產,大量青壯年走上前線,土地無人開墾,德國開始面臨糧食和燃料短缺的問題,由於無法從國際市場獲得足夠石油和食品,德國只有佔領人口稠密的東歐和蘇聯,才能獲得戰爭所必須的勞動力和耕地及能源資源。在這種極其不利的情況下,進攻蘇聯,應該是非常理想的選擇。

1940年9月,蘇聯首先向德國的盟友羅馬尼亞發起挑戰,得知這一消息的希特勒遂加快了發動對蘇聯的戰爭。爲什麼希特勒會這麼緊張?全因爲羅馬尼亞是當時西歐的第一大產油國,羅馬尼亞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地處東歐、南歐和東南歐的交匯處,石油運輸非常便利,這裏是中東至西歐輸油管道的必經之處。控制羅馬尼亞,無疑將改變戰爭雙方的勢力消長。德國能夠在1939年發動大規模的“閃電戰”,也全賴於羅馬尼亞的這條石油生命線。因此羅馬尼亞受到蘇聯的威脅,德國方面加快了入侵蘇聯的步伐。

1941年6月22日,在完成對蘇聯的外圍封鎖包圍後,希特勒下令全面攻打蘇聯,百萬德國浩浩蕩蕩開赴蘇聯戰爭,蘇德戰爭正式爆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