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突厥是繼匈奴與鮮卑之後,北方草原上新一代霸主。但是,其在與隋朝的對抗過程中,卻長期處於下風。曾經一度無比強盛的突厥汗國,也是在這一時期逐漸走向了分裂與衰落。

這一切的發生,很大程度上源於隋文帝楊堅的一個政治策略。

581年楊堅代周,建立隋朝,停止向突厥的歲貢。於是突厥人便趁着隋朝立足未穩的機會,大舉南下進犯。武威、天水、安定(今甘肅涇川北)、金城(今甘肅蘭州)、上郡(今陝西富縣)、弘化(今甘肅慶陽)、延安等地遭到嚴重的抄掠殺傷,弄得“六畜鹹盡”。隋文帝不得不發兵抵禦,並修築長城,此時的突厥在與隋朝的對抗中是佔據上風的。

與此同時,楊堅採用長孫晟“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建議,利用突厥首領沙鉢略可汗、達頭可汗、阿波可汗等人之間的矛盾,進行離間,使他們互相攻擊。果然沒過多久,突厥內部就出現了問題。當時東突厥沙鉢略可汗即位,西突厥達頭可汗拒絕承認沙鉢略可汗名義上的宗主地位,583年東西突厥正式分裂並內戰。最終沙鉢略在西突厥和契丹東西兩面威脅之下,便在開皇四年上表稱臣,願意“永爲藩附”。從此保持了邊境的和平。

這對於楊堅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只要突厥長期曾現分裂局勢,各自爲戰,那麼楊堅的壓力就會小很多。而正是這一事件的發生,促使楊堅有了一個邪惡的計劃。因爲當時突厥即使在分裂之後,依然有着強大的實力,東突厥仍然是懸在隋朝頭頂的一把利劍,所以對於南邊早就該滅了的陳朝,楊堅一直下不下去決心。

怎麼辦呢?那就再讓他們分裂一次吧。於是再公元587年,東突厥都藍可汗新汗即位,而在楊堅支持下,突利發動叛亂,東突厥陷入內戰。如此一來,東突厥根本無暇估計隋朝,所以隋文帝得以騰出手來滅了南邊的陳朝,統一了中國。

而在此之後,楊堅一直支持着突利,利用他來維持北方草原得混亂局面,從而保證隋朝面對東突厥的優勢性。此時的隋朝乃是香餑餑,突厥各方勢力都來巴結隋朝,楊堅得以佔據高位。後來,,都藍可汗聯合達頭部落打敗了反叛的突利,使得東突厥有了重新統一的形式,而這無疑將會給隋朝邊境再度帶來戰火。楊堅很清楚這樣的局勢對於他是很不利的,於是他又玩起了老手段。楊堅再度支持突利,幫助其東山再起,並且承認他的可汗地位,讓他在河套地區建國,冊封突利爲啓民可汗,做隋的盟邦,東突厥自此徹底分裂,對隋朝再無威脅。

當時啓民可汗稱臣內附,上隋文帝尊號“聖人莫緣可汗”,“自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所照,唯有聖人可汗。今是大日,願聖人可汗千歲萬歲常如今日也。”意指聖賢的、富厚的君主,楊堅即爲隋朝皇帝兼突厥名義上的君主,是爲中華天子兼異族國君的首例。李世民的“天可汗”還得排在楊堅“聖可汗”的後面。

所以,綜上來看,楊堅玩轉突厥,其實就一招,即“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利用對突厥內部的挑撥分化來保證自己最大的利益,既省事兒又有效。

當然了,任何事都得掌握一個平衡,楊堅這一招之所以成功,是保證突厥的一個長期的分裂,讓他們狗咬狗。其中心思想乃是離強而合弱,如果玩兒過分了那就麻煩了。這部後來在隋煬帝時期,東突厥始畢可汗(啓民可汗他兒子)帶領東突厥再度強大,還把楊廣嚇得眼睛都哭腫了。

這是由於楊廣後期急於求成,軍政舉措失當,國家四分五裂,才讓東*突厥汗國一度迴光返照,扶植北方各路代理軍閥,貌似復興,但已遠不可與隋初那個超級強權相提並論。

所以以夷治夷可以,但千萬不要養寇自重,同時還要保證自身的強大,只有強者纔會無懈可擊。

對此還有一個例子,就是李成梁養努爾哈赤,你看養了個什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