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譯空有虛名?《八佰》成就國內第6位百億票房先生惹爭議

根據貓眼專業版票房實時見證,截止31日,電影《八佰》的票房破19億元,這也是影院復工以來,票房最高的一部電影。

在電影上映前,各種爭議就喧囂而至,上映後更是褒貶不一。

有從電影題材、從電影架構、歷史背景上點評的。

作爲一部抗日題材的戰爭片,它呈現的是中華人民在與極端殘暴的侵略者殊死搏鬥中的英勇事蹟,歌頌的是爲國家犧牲的民族氣節,在這樣的基調下,很難不引起國人愛國主義情感吧?

如果把它僅當做一部電影來看的話,它的人物實在太多了,就連只露出幾次臉的龍套角色都是由劉曉慶這樣的大咖來演的。但從另外一方面來看,這是四行倉庫裏400多位官兵和千千萬普通市民的故事,國家也不是靠一個人救的,他們每個人都是英雄,又都是主角。

其實我挺不能理解有些觀衆抓着歷史背景來詬病這部電影。

《八佰》是一部電影而不是紀錄片。拋開一切情懷,投資方要看到的是能符合大衆審美的電影,這樣才能給他們較大的效益。所以我們看到的是經過美學、音效、改編等加工處理後的電影。

在當時敵強我弱的現實局面下,國軍抗戰大多慘敗,電影中說到,四行倉庫的鬥爭,其實是一場政治表演戰,爲的是博取世界各國同情,而《八佰》其實也是給觀衆演的一場戲。

想了解赤裸裸的歷史,你怎麼不直接去看歷史書?

好與壞,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界定,但《八佰》無疑是部優秀的電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憑藉這部電影,張譯成爲繼吳京、鄧超、沈騰、杜江、黃渤後,第六位"百億先生"。

除了恭喜他"百億影人"之外,網上還出現另外一種聲音,認爲張譯空有虛名。

原因是在這些代表作中,張譯真正拿一番的電影沒幾部。明明演的是小角色,人物不重要,戲份也不多,但卻在電影爆火後喫到最大的紅利。

小編認爲"百億影人"對張譯來說確實是"空有虛名",不過是個稱號,因爲他的演技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01

1978年,張譯出生在黑龍江哈爾濱,,父母都是文藝工作者,這也註定他將來要與藝術掛上了鉤。

不過長相併不出衆的他一開始並沒有想過要當演員,只想當播音員。

從高二開始,張譯就一門心思地準備考北廣。當高考成績出來後,張譯名列第一,進入北廣不過是探囊取物,將志願都填上北廣,可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囊中之物被擁有少數民族政策加分的同學捷足先登了。

躊躇滿志的張譯成了待業青年。

不過峯迴路轉,那一年他正趕上哈爾濱話劇學院招表演班的學生。

在父母的勸說下,張譯心不甘情不願地接受了命運的安排,開始學習話劇、學習表演。

直到一次,他被話劇《地質師》感動到落淚,他才體會到表演的魅力。

從那以後張譯就愛上了表演,甚至可以說是癡迷,一口在圖書館看了兩千多部蘇聯劇本。

因爲長相平凡,張譯劇團里根本得不到上臺的機會,只能靠寫劇本爲生,偶爾還兼職主持人、負責舞臺的裝卸。

爲了磨練自己的表演技巧,他先後報考了解放軍藝術學院和中戲,但都被刷下來,連老師都委婉地拒絕他,讓他換個專業試試看。

這讓張譯一下子對自己的選擇產生質疑,演員夢好像有些遙不可及。

不過,就在他心灰意冷的時候,上天給了他一個格外珍貴的機會。

他所在的文工團準備排演《士兵突擊》,導演恰好是他認識的康洪雷,張譯曾在他的電視劇《民工》中客串過一個小角色。

爲了給自己爭取到出演的機會,張譯寫了足足三千字的自薦信,這纔有了我們在熒幕上看到他飾演的"史今班長"這個角色。

雖然是男三,但他精湛的演技備受觀衆的掌聲,這讓張譯重新看到希望。

不過這個時候他已經28歲了。

28歲在演藝圈還只是個跑龍套、小角色意味着什麼?

《喬家大院》的導演胡玫對他說:"一個男演員到28歲還沒出頭,基本就可以回去洗洗睡了。"

瘦弱身板,皮膚黝黑,五官算不上精湛,甚至還有些粗獷,這樣的相貌估計很少有合適的主角給到他吧?誰也不會想到這個小雜役長順有一天會大紅,還成了影帝。

02

《士兵突擊》是張譯的成名作,播出之後贏得觀衆一致好評,此後找上張譯的資源都是軍旅題材,雖然都取得不錯的反響,但他突然意識到自己被"正氣凜然的軍人"禁錮了。

張譯決定跳出這個"舒適圈",挑戰不同的角色,不注重片酬,哪怕再小的角色,只要他覺得有亮點都想嘗試。

他是《追兇者也》裏的五星殺手董小鳳,卻承包了觀衆所有的笑點。

作爲一名殺手,憨厚的外表再加上高度近視,殺錯人,這和我們印象中的"冷麪殺手"毫不相干。跟丟自己的目標,心急火燎的永遠喫不完一碗麪,到頭來總把自己搞的灰頭土臉引得觀衆捧腹大笑,讓人印象深刻。

不是主角卻勝似主角。

在拍攝電影《親愛的》時候,張譯名氣還不高,大家都把關注度放在黃渤、趙薇上。

但這段酒桌上的獨白,張譯演技炸裂,甚至壓下黃渤的光環。多年尋子無果的自責、無奈、不甘和悲痛直戳心窩。

林超賢因爲張譯開出的片酬最低而選用他出演《紅海行動》,但片酬低不代表演技低,他對得起"演員"二字。

不管是爆破還是槍戰戲份他都親自上陣,一次受傷嚴重,醫生建議入院開刀治療,但是擔心拖累劇組,張譯簡單處理了骨折的腿就回去拍戲並一口回絕導演給他找替身的建議。

戲比天大,越來越多的大導看上張譯。

從《我不是潘金蓮》、《繡春刀》、《一秒鐘》,到《我和我的祖國》、《攀登者》,你問張譯憑什麼?

比起前五位"百億影人",不論名氣還是流量,張譯好像都差了那麼一點,但不可否認的是,他有過硬的演技,比起哪一位他也不輸。

票房高低絕不是評判演員演技唯一的評判標準。

至今他仍繼續演着一些角色。

在這場"八佰"羣戲裏,要演一個反英雄形象真的太難了。

誰也沒想到張譯演了那麼多保家衛國、大義凜然的戰士,在《八佰》裏要飾演一個"瓜慫",別人衝鋒陷陣,他卻想着肉嘟嘟的老婆。

"老算盤"這個角色是電影中隱祕又強大的顛覆式存在。

我們看到端午、老鐵、羊拐這些逃兵心理都開始發生變化時,只有老算盤始終表裏如一的貪生怕死,他把所有的小聰明都用在了"逃"。

我們在恥笑他怯懦時,是否想過此刻換作是你,戰爭迫在眉睫,你準備好了嗎?

不是每個人都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勇氣和膽量,"老算盤"也讓我們看到人性最真實的一面。逃跑、跪地求饒、幻想着未過門的媳婦,那種溢出屏的求生欲被張譯拿捏的十分到位。

小角色也有大人物。

這樣的他難道配不上"百億影人"的稱號嗎?#張譯#電影#八佰收藏

其實我挺不能理解有些觀衆抓着歷史背景來詬病這部電影。

《八佰》是一部電影而不是紀錄片。拋開一切情懷,投資方要看到的是能符合大衆審美的電影,這樣才能給他們較大的效益。所以我們看到的是經過美學、音效、改編等加工處理後的電影。

在當時敵強我弱的現實局面下,國軍抗戰大多慘敗,電影中說到,四行倉庫的鬥爭,其實是一場政治表演戰,爲的是博取世界各國同情,而《八佰》其實也是給觀衆演的一場戲。

想了解赤裸裸的歷史,你怎麼不直接去看歷史書?

好與壞,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界定,但《八佰》無疑是部優秀的電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憑藉這部電影,張譯成爲繼吳京、鄧超、沈騰、杜江、黃渤後,第六位"百億先生"。

除了恭喜他"百億影人"之外,網上還出現另外一種聲音,認爲張譯空有虛名。

原因是在這些代表作中,張譯真正拿一番的電影沒幾部。明明演的是小角色,人物不重要,戲份也不多,但卻在電影爆火後喫到最大的紅利。

小編認爲"百億影人"對張譯來說確實是"空有虛名",不過是個稱號,因爲他的演技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01

1978年,張譯出生在黑龍江哈爾濱,,父母都是文藝工作者,這也註定他將來要與藝術掛上了鉤。

不過長相併不出衆的他一開始並沒有想過要當演員,只想當播音員。

從高二開始,張譯就一門心思地準備考北廣。當高考成績出來後,張譯名列第一,進入北廣不過是探囊取物,將志願都填上北廣,可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囊中之物被擁有少數民族政策加分的同學捷足先登了。

躊躇滿志的張譯成了待業青年。

不過峯迴路轉,那一年他正趕上哈爾濱話劇學院招表演班的學生。

在父母的勸說下,張譯心不甘情不願地接受了命運的安排,開始學習話劇、學習表演。

直到一次,他被話劇《地質師》感動到落淚,他才體會到表演的魅力。

從那以後張譯就愛上了表演,甚至可以說是癡迷,一口在圖書館看了兩千多部蘇聯劇本。

因爲長相平凡,張譯劇團里根本得不到上臺的機會,只能靠寫劇本爲生,偶爾還兼職主持人、負責舞臺的裝卸。

爲了磨練自己的表演技巧,他先後報考了解放軍藝術學院和中戲,但都被刷下來,連老師都委婉地拒絕他,讓他換個專業試試看。

這讓張譯一下子對自己的選擇產生質疑,演員夢好像有些遙不可及。

不過,就在他心灰意冷的時候,上天給了他一個格外珍貴的機會。

他所在的文工團準備排演《士兵突擊》,導演恰好是他認識的康洪雷,張譯曾在他的電視劇《民工》中客串過一個小角色。

爲了給自己爭取到出演的機會,張譯寫了足足三千字的自薦信,這纔有了我們在熒幕上看到他飾演的"史今班長"這個角色。

雖然是男三,但他精湛的演技備受觀衆的掌聲,這讓張譯重新看到希望。

不過這個時候他已經28歲了。

28歲在演藝圈還只是個跑龍套、小角色意味着什麼?

《喬家大院》的導演胡玫對他說:"一個男演員到28歲還沒出頭,基本就可以回去洗洗睡了。"

瘦弱身板,皮膚黝黑,五官算不上精湛,甚至還有些粗獷,這樣的相貌估計很少有合適的主角給到他吧?誰也不會想到這個小雜役長順有一天會大紅,還成了影帝。

02

《士兵突擊》是張譯的成名作,播出之後贏得觀衆一致好評,此後找上張譯的資源都是軍旅題材,雖然都取得不錯的反響,但他突然意識到自己被"正氣凜然的軍人"禁錮了。

張譯決定跳出這個"舒適圈",挑戰不同的角色,不注重片酬,哪怕再小的角色,只要他覺得有亮點都想嘗試。

他是《追兇者也》裏的五星殺手董小鳳,卻承包了觀衆所有的笑點。

作爲一名殺手,憨厚的外表再加上高度近視,殺錯人,這和我們印象中的"冷麪殺手"毫不相干。跟丟自己的目標,心急火燎的永遠喫不完一碗麪,到頭來總把自己搞的灰頭土臉引得觀衆捧腹大笑,讓人印象深刻。

不是主角卻勝似主角。

在拍攝電影《親愛的》時候,張譯名氣還不高,大家都把關注度放在黃渤、趙薇上。

但這段酒桌上的獨白,張譯演技炸裂,甚至壓下黃渤的光環。多年尋子無果的自責、無奈、不甘和悲痛直戳心窩。

林超賢因爲張譯開出的片酬最低而選用他出演《紅海行動》,但片酬低不代表演技低,他對得起"演員"二字。

不管是爆破還是槍戰戲份他都親自上陣,一次受傷嚴重,醫生建議入院開刀治療,但是擔心拖累劇組,張譯簡單處理了骨折的腿就回去拍戲並一口回絕導演給他找替身的建議。

戲比天大,越來越多的大導看上張譯。

從《我不是潘金蓮》、《繡春刀》、《一秒鐘》,到《我和我的祖國》、《攀登者》,你問張譯憑什麼?

比起前五位"百億影人",不論名氣還是流量,張譯好像都差了那麼一點,但不可否認的是,他有過硬的演技,比起哪一位他也不輸。

票房高低絕不是評判演員演技唯一的評判標準。

至今他仍繼續演着一些角色。

在這場"八佰"羣戲裏,要演一個反英雄形象真的太難了。

誰也沒想到張譯演了那麼多保家衛國、大義凜然的戰士,在《八佰》裏要飾演一個"瓜慫",別人衝鋒陷陣,他卻想着肉嘟嘟的老婆。

"老算盤"這個角色是電影中隱祕又強大的顛覆式存在。

我們看到端午、老鐵、羊拐這些逃兵心理都開始發生變化時,只有老算盤始終表裏如一的貪生怕死,他把所有的小聰明都用在了"逃"。

我們在恥笑他怯懦時,是否想過此刻換作是你,戰爭迫在眉睫,你準備好了嗎?

不是每個人都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勇氣和膽量,"老算盤"也讓我們看到人性最真實的一面。逃跑、跪地求饒、幻想着未過門的媳婦,那種溢出屏的求生欲被張譯拿捏的十分到位。

小角色也有大人物。

這樣的他難道配不上"百億影人"的稱號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