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中國最後一個由漢族執政把權的封建帝國王朝,明王朝的覆滅並不是像民族內鬥、外兵侵犯等單一主導因素便可導致,明朝的滅亡是複雜多變,值得人們深究探尋的。

首先是天公不作美,自然條件的惡化,小冰河時代的到來使中國大部分疆域隨之大幅降溫,與此同時,南方洪水氾濫,澇災嚴重,未收割的稻田大片被淹沒,瓦房也被持續不斷的雨水、洪水沖垮,底層百姓沒有糧食食用,沒有住宅避雨。北方又遭遇大旱,久久得不到水滴滋潤的土地都已乾裂,更何談種植作物以供人們生活生產。冬天又是暴雪、冰雹,不僅傷人,更是砸傷牲畜、損傷土地、禾苗。不僅如此,雷電頻發、地震、滑坡、泥石流等造成全國範圍內人員傷亡嚴重、糧食減產,衆多百姓成爲拾荒的難民。始料未及的鼠疫的爆發是壓倒明王朝的又一根稻草,本就是荒年,不足的自然資源更是被蝗蟲、老鼠無情地食用,鼠疫的病菌又使衆多百姓直接喪失性命。

與此同時,外來部落對明朝這塊“大肥肉”也是虎視眈眈。遊牧民族本就生活在偏北區域,更能適應”小冰河“氣候變化。與擅長書畫筆墨的中原人相比,他們人高體壯,尤其擅長馬匹作戰和棍棒比武。也因爲明末鼠疫的傳播主要媒介是跳蚤,所以它在中原地區肆意橫行,幾乎所有的家禽都可能通過跳蚤的寄生關係而被感染上,進一步傳播到人身上。但馬作爲草原生物,不喜潮溼黑暗,跳蚤不會寄生於此,本就驍勇善戰的女真騎兵相比受鼠疫影響的中原兵,戰鬥力也更加強大。動物世界,弱肉強食,後金的崛起侵略也是意料之中。

而明王朝內部的腐朽也是日益加劇。明朝末年,宦官與內閣作法爭權,黨派爭鬥愈演愈烈,地方割據勢力逐漸壯大,明目張膽養私兵的官員大吏數不勝數,皇帝不上朝甚至都可以成爲司空見慣的事情。因此,面對各地起義的動盪、嚴重的自然災害、遊牧民族的入侵,末期的明王朝並不能像漢武帝一樣及時有效地採取舉措、機動地調動全國資源解決問題。皇權不能有效地掌控疆域,使中央未能集權的王朝本有的調節生態系統的能力已經大幅減弱。

並且,由於養藩制度,朱姓皇族彷彿就是生育機器,在明末甚至達到了宗室幾十萬人的數目。俸祿標準本身就高,宗室人口又過多,財政赤字越來越嚴重,只得增加稅額,加重百姓負擔。此外,各大王府還不斷侵佔沃土良田,肆意徵收封地的工商和土地稅,進一步壓榨尋常百姓的生存空間。不堪生活重擔的百姓迫不得已,明末百萬農民起義由此爆發。

兩百多年體制的弊端,人口激增以及土地兼併加劇的矛盾,百年難遇的天災進一步瓦解本就氣數已盡的明王朝的大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