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年的的歷史文化之中,經歷過太多的戰亂事情,春秋戰國、楚漢之戰、三國爭霸,隋唐混戰,每一個時代都是英雄輩出,但如果問被世人談論最多時期,我想一定是三國時代,自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開始,一直到280年,晉滅東吳,三國時結束,這短歷史雖然過去,但後世一直談論不斷,

尤其是三國的歷史故事像“桃園結義”、“三顧茅廬”、“空城計”、“失街亭”等,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廣爲流傳。彷彿這些遠古人物和事件還在眼前,如官渡之戰讓人感受到了曹操千古英雄氣魄,感受到了荀彧那料敵如股掌的千年神算;赤壁之戰那宏大的場面,爲歷代人們所傳誦,周瑜的颯爽英姿躍然紙上;空城計的靜讓人窒息,讓人感受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千古一絕;關羽的杯酒之間斬顏良;張飛一人喝住千軍萬馬;趙雲隻身護幼主殺出敵人千層圍…..這樣耳熟能詳的故事,早已經深入每一個從而對於中華文化耳濡目染的羣衆心中.爲什麼其他歷史不能像三國時代一樣熱點不斷。

首先是三國曆史的特殊性因素,三分天下的格局在歷史上比較少見,並且還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通常來說,中國歷史上的大分裂時期,大致分爲一下幾種:

春秋戰國時代這種大分裂時代、南北朝分裂這種胡漢對峙、五代十國和五胡十六國這種,南北一方局部統一,另一方分裂混戰的局面、其他時代也有過短暫的三分傾向。

比如南宋時四川將領吳曦勾結金人叛亂,準備在四川獨立建國,但被宋朝愛國將士誅殺而流產。四川在歷史上也被各種割據勢力佔領過,但三國時代的三分局勢在中國史上仍然很少見。

其次劉備的起點低反而成爲了受推崇的優勢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從三家建國者的出身看,這是庶族地主和平民,挑戰士族地主和地方割據勢力的故事,讓人看到了階級流動的希望。

曹魏政權和蜀漢雖然因爲有正統之爭而不共戴天,但事實上兩個政權在建國者的出身和推行的政策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和劉備一樣,曹操的出身並不太好,從傳統角度看甚至很糟。他所出身的閹宦家族,在傳統的儒家文化裏是幾乎沒有地位的。但是曹孟德卻少好任俠,行爲放蕩不羈,很小就表現出了特立獨行的才幹和氣質。

在崛起的過程中,曹操發佈《求賢令》唯纔是舉,不論受薦者的出身與品行。這其實是對漢代受儒學士族把持的孝廉,徵辟制度的大膽挑戰。在擊敗了袁紹平定河北之後,他痛斥袁紹放縱親戚豪強兼併弱民土地的行爲,並讓貧民爲自己代交賦稅的暴行。之後就推行了一系列安定生命,抑制兼併的措施,體現出了明顯的法家色彩,在打擊豪族方面不遺餘力。

而綜合國力最弱、統治集團同樣出身貧寒的蜀漢政權推行了一套軍事優先的戰時體制,以應對嚴酷的國際局勢,有明顯的法家色彩。由於統治者的出身貧,所以不受詩書禮儀的金科玉律的束縛,不問門第,很能禮賢下士,四處尋求賢才,以求能迅速上升,改變命運。

三顧茅廬的待遇是多少讀書人的精神幻想、劉備親自仿賢,尋求隱居中的諸葛亮,與曹操的求賢令其實也有共通之處。而諸葛亮的祖先,西漢時代的諸葛豐就是著名的法家拂士,所以諸葛家很可能有世傳的法家之學。在劉備留給後主劉禪的遺詔中說:聞丞相爲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

這與曹操“擘商申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有共通之處。一反之前儒家士族劉璋對益州寬緩的、符合儒家傳統的溫和統治,就像曹操改變了袁紹對河北的統治風格一樣。

其次是《三國志》、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影響,他們蒐集了大量的三國曆史、雜記、遺聞軼事、野史小說和民間傳說,融合自己的政治抱負和參加農民起義軍的戰爭生活經歷,生動地再現了魏、蜀、吳三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歷史,雄渾的戰爭場面,鮮明的人物形象讓人震撼。“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場景的描繪大氣磅礴,雄渾厚重,張弛有度,恰到好處。

尤其是《三國演義》成功地塑造了四百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典型。各類人物各有共性;同類人物各有個性,淋漓盡致、栩栩如生。

在劉備的政治、軍事集團裏,人物璀璨奪目,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指揮若定,是完美智慧的化身;關羽的春秋大義,義薄雲天;張飛粗中有細,勇猛無敵;趙雲是常勝將軍,基本沒有打過敗仗;馬超年輕有爲,武藝高強;黃忠老當益壯,征戰沙場,臨死鬚髮皆白;此外還有曹操的灑脫,郭嘉讓人佩服,荀彧讓人敬仰,于禁讓人惋惜,張遼跟對人了,高順迂忠。陳宮張邈小心眼,法正刻薄,許靖虛僞,黃忠賣力,魏延可惜,曹仁天生的先鋒,夏侯淵短跑應該很快,曹洪是個富二代,司馬懿的運氣應該是三國時期的第一……活生生的人物就在眼前。

三國演義在明清時代得到極大的的推廣,尤其是在整個清朝都得到了極大規模的推廣,甚至影響人民的生活,比如清代乾隆年間,有一侍衛被擢拔爲荊州將軍,家人皆大喜祝賀,唯此人不樂反哭,衆人奇怪,問原因,此人答道:荊州這地方,連關公關爺爺尚且守不住,現在派我去,明明是害我呀!這則載錄於《竹葉亭雜記》中的趣聞,不正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三國演義》對後人影響之深。

並且《三國演義》名播四海,也受到了外國讀者的歡迎,尤其對中國周邊國家的影響,在韓國,三國演義在李氏朝鮮時期傳入,並伴隨着日本豐臣秀吉入侵、抗倭戰爭的影響迅速本土化演化出軍談小說。韓國小孩從小就開始讀《三國演義》,韓國人把三國演義當做成功學必讀書籍,甚至在韓國有一句話“如果不讀《三國演義》三遍,那你就很難融入社會”。

而這樣的羣衆基礎造就了三國的熱度繁榮,也帶出了一系列三國相關的影視作品與遊戲作品,反過來有成爲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失誤,大衆對三國文化的喜歡,出品方對更加利於宣傳三國相關遊戲與影視作品,在他們的共同推進下,哪怕本國的三國文化一直萎靡不振,也有日本這樣的領居不斷拿去重新譜寫,塑造了文化圈的出口轉內銷經典,這樣纔會出現三國題材遍地開花。

縱觀三國的歷史,各個勢力都是牛人輩出,高潮迭起,曹劉孫三家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在有生之年都沒有決出勝負,而且優缺點都比較平衡,各創業集團之間沒有絕對優勢和劣勢,天時地利人和大家各自擁有。但縱然是如此的三方勢力,最終統一歸晉,可以認爲《三國》的故事不僅是一次次的單挑、用計、殺戮。它灌注了傳統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即仁、義、禮、智、信、勇等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這才短短100年三國被世人談論最多?爲什麼這100年能有如此的精彩的地方,因爲他給了不同的人都有一個夢想,哪怕劉關張,諸葛亮他們最後都失敗了,他們的忠君愛國事蹟結合了屌絲逆襲,理想主義以及鬥智鬥勇等等元素才能在數百年裏牢牢吸引一代又一代的受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