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們開學,舉國歡慶!

娃們開學,問題頻出......

其中一個問題特讓家長頭疼:孩子不太懂得如何跟同伴相處。

今天是開學第一天,對於剛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老師,陌生的“同學”......孩子邁出了第一步,但他內心世界可能充滿了惶恐和焦慮。

“少年樂相知,衰暮思故友”,如果孩子在幼兒園能夠結交三兩好友,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他的恐懼和焦慮,會在友誼的滋潤下慢慢消解,對上幼兒園這件事,也會變得更加充滿期待!所以,作爲父母,我們除了給他鼓勵打氣之外,教會孩子與同伴相處,幫助孩子做一個受歡迎的人也十分重要。

怎麼做呢?在平時的生活中家長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引導,讓孩子在幼兒園更受歡迎!

01理解別人的感受

心理學家指出,對情感的理解能力是決定學齡前兒童社交能力強弱的關鍵,對情感的理解能力越強,孩子越容易受到同齡夥伴的喜歡。

父母可以這樣做:

父母在生活中要及時關注和回應孩子的情緒,多站在孩子的立場看待問題,然後引導孩子學會換位思考,理解別人的感受。比如,如果孩子拿了另一個孩子的玩具,父母可以問問他,如果是別人對他做了同樣的事情,他會是什麼心情。

02遵守遊戲規則

孩子之間的交往往往就是建立在遊戲基礎上的,父母平時可以通過簡單的親子游戲,教會孩子學會遵守規則以及分享與合作的技巧。

父母可以這樣做:

有些孩子因爲年齡小還不太能理解遊戲規則,又或者因爲好勝心太強,想越過遊戲規則,通過走捷徑的方式超過別人,這時候父母不要用“作弊”、“耍賴”這些詞指責孩子,而是要以遊戲角色的身份和口吻指導孩子,或者對孩子說:“你想想,如果沒有人按規則來玩遊戲,那結果會是什麼樣呢?”

父母要多肯定孩子遵守遊戲規則的正確行爲,並注意在他們即將偏離規則時馬上糾正。

03多結交新朋友

有的家長因爲過度保護孩子,不太喜歡帶孩子去“湊熱鬧”。其實,多帶孩子去公園、廣場等小朋友多的地方玩,對孩子來說是很寶貴的社交演練。

父母可以這樣做: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自然而然地向孩子展示怎麼和別人打招呼,而不是強迫孩子主動打招呼,因爲強迫行爲本身會給孩子帶去深層次的心理壓力。

當着外人的面,我們也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籤。比如“我家孩子太內向了,不愛說話”等等,這樣的言語不僅損傷孩子的自信,還會挫傷他與人交往的慾望。

結交新朋友的第一步,是學會欣賞他人,如何做呢?下面這個故事,趕緊講給孩子聽。

選自億童情商智商課程·圖書小班1月課程

04爲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所指出的朋友身上最受歡迎的行爲是友善、樂於助人等品質。家長如果想讓孩子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夠和同伴建立起牢固的友誼,就要身體力行地培養孩子的助人之心,鼓勵孩子向身邊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父母可以這樣做:

孩子的很多行爲都是從模仿父母而來的,如果父母經常幫助他人,比如幫別人照看小孩、熱心爲別人指路等,孩子看到父母熱心助人的行爲,自然而然就會在模仿中學會奉獻自己的愛心。

家長不必在生活中處處扮演強者,該“弱”就“弱”,讓孩子體會到被需要的情感。當孩子伸出關愛之手,你就接受他的幫助,並將你被幫助之後內心的喜悅傳遞給孩子,使他感受到助人的歡樂。

05不要給孩子傳遞過多負面觀念

信息社會時代,負面新聞瞬間傳遍世界,一些家長常給孩子灌輸社會是險惡的、人心是無常的這類負面觀念。如果孩子在人生初始,就對家庭之外的世界產生諸多不信任感,怎麼能夠發展出良性的人際關係呢?

父母可以這樣做:

對世界懷有美好的信任,和基本的安全防範常識並不衝突。家長要把人際交往中可能會遇到的潛在危險告訴孩子,比如可以就事論事地談一談身邊發生的事,社會熱點等,讓孩子增加常識。如教育學者尹建莉曾說,“知道世界有灰暗,不等於要把世界看得灰暗;知道世界是光明的,也不等於毫無防範心理。這是你對社會應該有的態度,也是教育孩子應拿出的示範。”

等孩子長大,幼兒園時光將成爲他難忘的童年回憶,家長要以平常心看待孩子之間的人際交往,給孩子有限的自主權,爲孩子營造豁達和善意的環境,相信孩子一定能收穫美好的友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