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曆史上經歷了許多朝代的更迭,其中有兩個朝代,我們仔細對比二者有許多共同之處,它們便是宋朝和明朝。

而這兩個朝代最終都是被外族所滅,難道二者之間有什麼聯繫嗎

據說兩個朝代都有一個致命缺陷,到底是什麼呢

今天我們就來重點對比一下這兩個朝代。

圖片:一個朝代滅亡劇照

一、宋明兩朝的相似之處

我們先來客觀說一下這兩個朝代的相同點,

首先是政治方面,兩個朝代實行的都是

重文輕武的政策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是通過兵變纔得到的天下,他非常怕自己好不容易建立的政權,又被其他人以同樣的方式取代,因此武官在宋朝都不被重視,地位也不高。

同時,宋朝的皇帝還非常嚴厲地管控着軍隊,這就導致軍隊的戰鬥力不斷被削弱,將士們的凝聚力也不高,在戰場上敗得一塌塗地也是常事。

再來說說明朝,朱元璋一上臺就開始重文輕武,尤其是土木堡之變後,明朝武將的地位更是一跌再跌,早就跌出了歷史的平均水平。

那些熱血的將士們在戰場上不顧性命地廝殺,立了一次次奇功,這些功勳卻比不上文官花幾個時辰寫的一篇文章。

圖片:土木堡之變劇照

其次

外部環境方面

宋、明兩朝都深受外

部落或者夷族的侵犯與騷擾

宋朝分別遭受了金、遼、蒙古三個外族入侵,任何一個外族都有可能會推翻宋朝的政權,宋朝靠着自己廣袤的國土面積將前兩個外族給耗死後,最後被蒙古一把推翻。

而明朝也是被女真族推翻,改朝換代爲清朝。再者,宋明兩朝的皇帝也有相同的地方,除了開國皇帝趙匡胤和朱元璋外,其餘的皇帝在文韜武略上都沒有非常突出。

圖片:金國入侵宋朝劇照

最後,

在君臣關係上

宋朝的士大夫都不怎麼怕皇帝

,一旦覺得自己有理,就要拼命進諫,一點不顧及皇帝的面子,皇帝還不能拿這些文官怎麼樣,而明朝的皇帝也有些“怕”臣子。

因爲大臣們把對抗皇帝當成很光榮的事情來對待,甚至有些臣子的權力遠遠大於皇帝,參見萬曆帝與張居正。

圖片:張居正劇照

二、宋、明兩朝的區別

1.

宋朝的致命缺陷

根據前文,我們可以知道宋朝和明朝分別被蒙古人和滿人給滅了,

而中國歷史上並不缺乏厲害的勁敵,爲什麼偏偏被這兩個外族就滅了呢

有學者提出,滅亡的原因與兩朝的文化密不可分。

首先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因“黃袍加身”上位,他非常害怕手下的武將們也學他的“黃袍加身”,推翻宋朝統治,然後就靈機一動搞了個“酒後吐真言”,武將們紛紛猜到他的小心思,火速辭職了。

圖片:趙匡胤“酒後吐真言”劇照

而第二任皇帝是趙光義

,他也效仿他哥,重視朝中文官的發展,降低武官地位,長期以往,軍隊的戰鬥力直線下降。不過在軍營中有一個非常致命的規定,就是

“調兵、管兵、統兵”

這三個模塊被朝廷給分開了。

也就是說,如果前線發生戰亂,要派一個軍隊去應戰,而調兵的權力歸皇帝所有,調兵的申請要先經過樞密同意,才能由裏面的文官奏請皇帝,最後再由皇帝組織調兵。

如果遇到奇葩皇帝,只是臨時把兵借給軍隊,等到作戰結束後再要回來,面對這種情況,將領和士兵都非常無奈,既不瞭解內部的情況,也不瞭解對方的局勢,該如何打贏這場仗?這不得靠運氣了?

趙匡胤創造的這個制度本來是想保護天下太平,沒想到被外族鑽了空子。

圖片:宋朝軍營調兵劇照

除了調兵問題外,

宋朝還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陷,也就是關乎宋朝存亡的“燕雲十六州

”,它也是歷史上非常重要的軍事要塞,不論哪方控制了燕雲十六州,都可以掌握戰場的主導權。宋朝也想奪回這個軍事要塞,趙匡胤甚至想拿錢贖回,只不過死得太突然,這個計劃就沒有實施。

有人將宋朝的滅亡歸咎於宋朝全民族缺乏血性,其實這種說法不是特別公平,因爲有許多災難起源於統治者,比如說趙匡胤,他之所以“輕武”,是因爲他當了皇帝后特別心虛。

後周的皇帝柴榮特別信任趙匡胤,然而趙匡胤卻在他早逝後發動陳橋兵變,奪了政權。其實在當時,柴榮也採取了一些措施防範趙匡胤,將他和軍隊分開,不過機緣巧合之下,趙匡胤又和軍隊匯合了。

當了皇帝后的趙匡胤,非常害怕歷史在自己身上重演,也擔心自己成爲第二個柴榮,於是就採取了一些措施架空武將的權力,與此同時,宋朝也少了一道保護的屏障。

圖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劇照

此外,宋朝也並非完全不尚武,畢竟岳家軍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軍隊,皇帝還是非常害怕岳飛的,因爲岳飛此人過於正直,凡事都要依照祖宗法制,他決意要將前兩任皇帝給弄回來。

岳飛還特別有領導能力和號召力,軍隊裏的所有將領都只聽他一個人的指令。

這就讓皇帝覺得自己受到了威脅,如果想要保護自己在朝廷與民間的絕對地位,就必須除掉岳飛。

圖片:岳飛在軍營指揮劇照

2.

明朝的致命缺陷

再來看看明朝,明朝之所以會滅亡,完全是統治者自食其果。明朝中後期皇帝幾乎不管事,大小事情都交給宦官來處理,相當於宦官專政,而這些宦官幾乎只爲自己的利益考慮,使得整個明朝的官僚體系從上至下都充滿了漏洞,制度根基都壞透了,國家又如何能強盛?

而明朝的社會風氣,可以用“紙醉金迷”這四個字來形容,連外族入侵都不知曉,還活在燈紅酒綠的世界裏。在當時,青樓行業尤爲興盛,只要有錢就可以投資青樓行業。

許多達官顯貴閒着沒事就愛逛青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攀比之風”,漸漸的就會滋生腐敗。有許多明朝小說裏面的普通人家,就十分羨慕高層的權力、金錢以及地位。

那些整天沉浸在燈紅酒綠世界裏的人,怎麼可能會有上陣殺敵的勇氣和魄力

圖片:達官顯貴逛青樓劇照

所以,明朝說到底還是敗在了自己人手上,它的滅亡是必然,就算不是滿人打進來,它也遲早會滅亡。因此,每個王朝的覆滅都有其內在原因,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國家“尚武”並不是打贏戰役的唯一條件,但它卻是必要條件,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君主和臣子要相互信任,互相配合,國家才能越來越好。

看看漢武帝與霍去病,漢朝之所以能把匈奴人打怕,最主要的原因是漢武帝完全信任自己的手下,給他們足夠大的權力和信心去作戰。

圖片:霍去病攻打匈奴劇照

反觀宋、明兩朝

失敗,很大原因是君臣離心

、互不信任,雙方都在爲自身的利益考慮,朝代的滅亡只是早晚問題。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