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特殊情況下,本以爲紫禁城建成600週年的重頭戲“千古風流人物——蘇軾主題書畫特展”會推遲“上映”,沒料到,初秋的北京,蘇軾如約而至。在古都最美的季節裏,兌現了一場最美好的期待。

蘇東坡的顏色

開展之前,相關的圖錄已經上市。有位好友發了條短信給我:“沒想到蘇東坡的圖冊封面會是紅色?”我回復:“那應該用什麼顏色代表蘇子的一生?”是啊,這個問題難回答。

維克多·雨果說:“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心靈。”

博大如蘇子。

宋神宗元豐五年,被貶謫黃州的蘇軾一曲“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吐自“烏臺詩案”以來的鬱悶之情。滾滾的江水,終歸浩瀚的大海,無盡的蔚藍色擁抱蘇子寂寥的詩心。他也曾寫:“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麼說來,他的人生背景色應該屬於那片蔚藍。

同樣在1082年,壬戌之秋夜,蘇子與客暢遊赤壁,寫下了《前赤壁賦》,表達了“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的心境。這種“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裏俱澄澈”的純淨,與青綠色的江水相應和。這麼說來,他的人生背景色應爲清清白白的淡青色。

其實,蘇軾自1057年22歲時與弟弟蘇轍同科進士及第,至1101年66歲度嶺北歸,五月病於江蘇常州,六月上表請老,以本官致仕,7月28日離世,一生宦海沉伏,朝廷從未放這位敢於諫言的官員歸隱山林。那麼,蘇軾的人生背景也可以是紅色。

可是,當我們讀到他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時,似乎又在說,他的人生背景根本無法用任何一種顏色代表,只須留下一片空白,隨後人去想象,去添加。而蘇東坡毫不理會,拄着竹杖,腳踏芒鞋,呵呵一笑,“誰怕,一簑煙雨任平生”。

蘇東坡的印跡

既然東坡如此瀟灑,我們也不妨放下這個小糾結,先看看故宮博物院精心佈置的特展上會有什麼樣令人駐足的展品。

全展以書畫爲主線,圍繞蘇軾的一生,走訪了他的師友與同事,蒐集了後世崇拜者的圖文,力圖更爲全面而生動地展現這位集文學家、書法家、勤政愛民好官爲一身的千古風流人物的真實形象。立足於故宮博物院本身的藏品,展覽分爲四個單元,按小標題依次陳列展品。

歐陽修 《灼艾帖》

第一單元“勝事傳說誇友朋“中,歐陽修的《灼艾帖》卷極爲重要。作爲蘇軾的老師,歐陽修的筆跡值得細品,從筆畫上可以推測這位北宋文壇領袖的品性。宋代書法四大家之一的蔡襄,倍受蘇軾推崇。從他的《京居帖》頁能否體會到蘇軾盛讚的用筆端正之法。本單元重點是蘇軾《新歲展慶帖 人來得書帖》合卷,這是他在黃州時與好友陳季常的通信。而爲了給蘇軾通風報信而搭上自己前程的王詵攜一卷代表作《漁村小雪圖》卷出場,可以從中一窺北宋寫實山水畫的堂奧。蘇軾經常參與駙馬王詵主辦的雅集,他的《題王詵詩詞帖》頁是爲好友所寫的衆多題識之一。而”宋四家“中另一位大書法家米芾在《盛制帖》中再現展現出他書寫時恣肆淋漓的筆法。

蘇軾《新歲展慶帖 人來得書帖》

米芾在《盛制帖》

第二單元“蘇子作詩如見畫“,聞名遐邇的高士林逋有《自書詩》卷,行楷中集謹嚴、勁挺與秀逸於一體。元代大書法鮮于樞《海棠詩》卷和”元四家“之一吳鎮的《墨竹坡石圖》軸都是兩位大藝術家極具風格性的作品。明末清初的張瑞圖用充滿個性的方折筆法抄寫了蘇軾的名篇《超然臺記》卷,這是體現晚清書壇變法的標誌性作品。馬和之《後赤壁圖》卷、宋人《赤壁圖》頁和文徵明《前後赤壁賦》卷都是壓題的展品。特別是宋人《赤壁圖》頁,上了本次特展的海報。而用青玉雕刻的”蘇軾遊赤壁圖“體現了蘇軾的文化影響力早已深入古代工藝美術的領域。

宋人《赤壁賦冊頁》

第三單元“我書意造本無法“中,展出蘇軾《治平帖》卷《歸院帖》卷和《春中帖》頁三件作品,其中《治平帖》卷最接近蘇軾早年書法的特徵,對於想了解他書法淵源的人頗有幫助。而蘇邁的《跋鄭天覺》畫頁是今人走近這位跟隨父親漂泊四方的長子難得的機會。在董其昌臨習前賢的衆多書法作品中,蘇軾也是重點,本展有他的《臨蘇軾雜帖》卷。本單元壓軸的展品無疑是五代時期”孤絕一枝“的書法家楊凝式的《神仙起居法》卷。無論是蘇軾,還是他的學生黃庭堅及晚輩米芾,都從這位被時人稱爲”楊瘋子“的前賢書法中汲取了”尚意“的精神。

蘇軾《春中帖》

楊凝式《神仙起居法》

第四單元“人間有味是清歡“,以明清展品爲主。首先是仇英的《竹院品古》圖頁,延續了中國古代文人自王羲之的蘭亭集會開始的雅集傳統,其重大意義在於時代的文化精英對於文化的傳承。蘇軾以”愛硯“著稱,有幸在展上見到他曾使用過的銘端石結繩紋硯,不免令人悵惘。而景德鎮窯青花人物故事圖盤和宜興窯紫砂提樑壺,清宮畫家錢維城的《畫雪浪石並書乾隆帝雪浪石記》卷,乾隆寵愛的詞臣張照的《蘇軾詞扇頁》,還有劉墉的《節臨蘇軾書羅池廟碑扇頁》,均體現了蘇軾強大的文化影響力在明清時代早已上至朝廷下至民間。

仇英《竹院品古圖》

蘇軾有一首盡人皆知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歷史上真實的蘇軾,存在於他的字裏行間,存在於他的師友交往中,更存在於有關他的種種傳說裏。蘇軾是一座永恆的文化巨嶺,滿山的蒼松翠柏,我們流連其中,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感動常在。

蘇軾以儒家的道德標準,以佛家的慈悲之心,以道家的灑脫風骨,融天地之精華,大度觀世界,行在險途,思在頭腦,感在心懷,努力而從容地走完了一生。

文|王建南

編輯|史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