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雲山漢墓,位於江蘇省淮安市盱眙[xū yí]縣馬壩鎮雲山村的大雲山頂,大雲山漢墓正南方2公里處爲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東陽城遺址”,它與小云山、青墩山三山相連,山頂海拔73.6米,是洪澤湖東部地區的唯一山地。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在此發現很多漢墓並出土大量珍貴文物。2009年初,一夥盜墓賊在大雲山頂部挖掘古墓,連喪四條人命,驚動了當地政府和文物部門。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09年至2011年間,南京博物院對大雲山漢墓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揭露出一處比較完整的西漢諸侯王陵園。

陵園內共發現主墓3座、陪葬墓11座、車馬陪葬坑2座、兵器陪葬坑2座、陵園建築設施等遺蹟。陵園外發現了東司馬道及陵園外陪葬墓1座。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考古顯示周邊曾有500米見方的圍牆,裏面曾經有密集的建築羣,陵園東門尚有道路、闕基等遺蹟存在。

大雲山1號墓是一處漢代大型豎穴巖坑木槨墓,墓室南北長35米、東西寬26米。墓室位於一個深塘之中,當地稱爲龍塘,南北雙斜坡墓道,南墓道長40米、寬8-21米,北墓道被開山採石破壞,殘長30米、寬12-16米。東漢和唐宋時期這裏多次被盜挖過,盜墓賊盜走部分財寶後還曾放火焚燒棺木。

1號墓、2號墓中均發現黃腸題湊、金縷玉衣和玉棺(也稱玉匣),這是漢代最高級別的墓葬。全國發現的黃腸題湊墓僅14座(在江蘇,這是繼揚州高郵天山西漢廣陵王劉胥墓之後第二次發現黃腸題湊),全國發現的金縷玉衣僅8套,全國發現的玉棺僅2具。這些漢代大墓的墓主皆爲西漢諸侯王或王后。大雲山漢墓考古末期,出土了“江都”字樣的封泥和印章,結合文獻和出土資料證實一號墓墓主人爲西漢第一代江都王劉非,大雲山漢墓區爲西漢第一代江都王陵園。這改變了以往關於西漢荊國、吳國、江都國、廣陵國諸侯王葬地的認識。

劉非即江都易王。與漢武帝劉徹爲同父(即漢景帝劉啓)異母之兄弟,長劉徹12歲。母程姬。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立爲汝南王,次年封爲江都王。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前154年)時,劉非年方15歲,他奮勇參戰,被任爲將軍,吳破,立下大功,轉封爲江都王,國都廣陵(今揚州),治理原來的吳國,統轄吳王劉濞的屬地。

武帝元光中,匈奴入邊,又上書願擊匈奴,不許。《漢書》說他“好氣力,治宮館,招四方豪傑,驕奢甚”。守江都時,劉非知道董仲舒是個大儒,並能用儒家大禮匡正他的過錯,不但沒有爲難董仲舒,而且對董仲舒非常敬重。劉非採納江都相董仲舒提出的“獨尊儒術”等一系列治國方略,不僅一改過去王室成員狂妄驕奢、不軌圖謀,而且盡守臣職,忠君效祖。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十二月病故,終年41歲,在位27年,諡號“易王”。

後其子劉建繼位,爲第二代江都王,劉建專事淫亂、暴虐,他聯絡不滿朝廷的淮南王劉安等人,企圖謀反。丞相府長史在他的住處查出了武器、印璽、綬帶、使節和地圖等準備反叛的大量物證,立報漢武帝。淮南王反叛事敗露,朝廷懲治同黨、涉嫌者,牽連到江都王劉建。武帝閱了奏章,遂派掌管王室親族事務的宗正和掌管刑獄的廷尉前往廣陵查辦。劉建情知罪不可赦,遂於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衣帶自縊身亡。六年後國被廢除,土地歸漢,改稱廣陵郡。

平定“七國之亂”後,西漢中央政府權力進一步加強,諸侯國除享有衣食租稅外,政治、軍事、財政權利均被剝奪,因此,諸侯王陵營建的規模也日漸衰落。而劉非不同,劉非因軍功受賜天子旌旗,在諸侯王之中卻備受優待,大雲山江都王陵的氣勢與同時期的其他諸侯王陵相比顯得更爲磅礴大氣,也就不難解釋了。

目前已基本明確了大雲山西漢江都王陵園的基本結構和平面佈局。儘管受到早期盜墓影響,但一二號墓仍出土陶器、銅器、金銀器、玉器、漆木器等大量精美文物1萬餘件(套)。其中鎏金銅象、鎏金銅犀牛與象奴、犀奴均爲首次發現,對研究中外物質交流具有重要意義。編鐘、編磬、玉棺、金縷玉衣等都極爲罕見,學術研究意義重大。

經過對陪葬墓資料進行整體分析表明,陵園內的陪葬墓區經過精心設計與規劃,所有陪葬墓佈局整齊劃一,墓葬營建規模、棺槨結構、隨葬品種類與數量等皆以該墓距離主墓的遠近逐次降低或減少,統一的營造模式下顯示出墓主人之間濃厚的身份與等級差異,對漢代諸侯王陵陪葬制度有了全新的認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