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開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決定恢復已經停止了10年的全國高等院校招生考試,以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的方式選拔人才上大學。

全面恢復高考制度,至今已走過30餘年。多少人,多少普通家庭的命運因爲高考而改變,可能無法有確切的數字,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高考仍然是最爲神聖的考試,也是被認爲是最爲公平的考試。高考也成爲衆多底層家庭改變命運的通道。

每年的高考都衆人矚目,2020高考已經告一段落,今年的高考註定與衆不同。在疫情的大背景下,線上教學正式成爲高考學子備考的第二課堂,高考時間也調整到了7月7日-8日。

經歷過了7月的考試,8月的志願填報,如今錄取結果終於塵埃落定。那隔着千里之遙被送到手的錄取通知書,可知,這是多少貧寒學子多年艱辛付出的最好回報。“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2020高考學子就是無數貧寒學子的代表。他,叫高琦玉,在2020高考中,以690分的高分被清華大學環境、化工與新材料類專業錄取。

“終於等到了,激動的想哭。”高琦玉說起當時拿到清華錄取通知書時的情景。父親得知錄取結果後,在告知親朋時,“實在忍不住,哭了。”

這是中國底層農民多年來最爲高興的一刻吧。這裏面有多少情感的釋放,有多少過往艱辛的記憶。是的,寒門學子在求學之路上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艱辛。如今,他們終於得到了這一刻。

高琦玉出生於安徽阜陽的一個貧困的家庭。家裏共有5口人,3歲那年母親因爲白血病離世,從此,這個家庭的重擔就落在了父親一個人身上。三個孩子的學費、生活費,一家大小的開支......不得已,父親只能常年在外打工,用來賺錢養家餬口。

艱難的生活讓父親多年後回想起那段最難的時光都心有餘悸:“那幾年最難的時候,高琦玉爺爺生病需要很多的醫藥費,還有孩子上學的學費,加上生活開支,都落在了我一個人身上,要不是國家幫助我們,真的很難熬過來。”

2014年高琦玉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後,享受到了小額信貸、特色種養補貼等政策,三個孩子得到了國家的教育扶貧資助,上學的問題得到了保障。

說起,對高琦玉一路成長影響最大的無疑是自己的父親。父親對知識一直充滿敬畏,雖然自己沒有讀多少書,但是,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卻不遺餘力,儘量滿足孩子。再苦再難,都沒想過放棄。

父親後來在接受採訪時談到,“我知道只有擁有了知識才能改變命運,一定要多讀書,我一直這樣告訴孩子”。

生活的艱難沒有壓垮這一家子人,高琦玉在學校期間一直是品學兼優的學生。正所謂,沒有傘的孩子更要努力奔跑。““每次一想到媽媽,每次看到我爸爲了我們姐弟仨在外努力賺錢時的背影,每次看到奶奶一個人在家照顧着我們三個人生活的艱辛,這些化作力量,推動着我,砥礪前行我知道只有更加努力地學習才能報答他們,貧窮不僅磨練了自己,而且讓我自己變得更加堅韌與強大。”

如今,姐姐成爲了縣城學校的一名老師。自己也考上了清華,這個貧寒家庭終於通過知識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當“寒門難出貴子”的論調甚囂塵上之時,每年總有這樣一些孩子,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出生儘管不可以選擇,但是,不怨天尤人,用盡自己所有的心力去贏得一個屬於自己的美好未來。

比如,前一段時間被廣泛熱議考上北大考古系的留守兒童女孩鍾芳蓉,比如出生於貧寒家庭的湖南省文科狀元何潤琪等等。

他們讓我們看到了生命自身的自強不息,同時,在他們家庭的身上也讓我們看到了父母對知識的敬畏,哪怕條件再艱難,對於知識,內心仍然充滿了虔誠的追求。

鍾芳蓉的母親在接受採訪時候說到“將來女兒的孩子,不用像她那樣,再做留守兒童了。”他們都通過教育,打破了階層固化的壁壘。

誠如,網上之前評論的,“可怕的不是階層固化,可怕的是底層不再相信讀書有用”!讓我們祝福這些學子,願我們秉持“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