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絕命毒師》作爲美劇的巔峯之一,的確值得反覆欣賞。我在近日重溫之後,終於看懂了老白了當時爲什麼選擇了走上絕路。其實並不是因爲得了癌症那麼簡單。

魅野說影視|文

《絕命毒師》當年造成巨大反響,人人談起老白與小粉的荒唐故事,都會忍不住會心一笑。可想起他們兩人的結局,卻有會忍不住眉頭一皺。

老白本來只是一個老實本分是化學老師,卻鋌而走險,當了一名毒師,幹起了殺頭的買賣。

毒師是一條絕路,不是被抓喫一輩子牢飯,就是被同夥害死,幾乎沒有第三條路。

老白聰明無比,怎麼又看不出這是一條絕路?可老白還是選擇了這條路,成爲“絕命毒師”。

老白作爲高中化學老師,老婆斯凱勒的工作卻並不穩定,兒子還是一個殘疾人。就算老白沒發現自己有癌症的時候,就已經不得不去洗車店打工來補貼家用,結果還被自己的學生羞辱。

在發現自己有癌症之後,老白與家人第一次感覺到:金錢就等於生命。

老白這時對金錢產生了空缺的需求,他需要賺取足夠的錢讓他能夠多活一段時間,享受與家人最後的時光,同時也要賺取自己的殘疾的兒子的生活費,更要爲自己當時尚未出生的閨女做好打算。

在這種情況下,老白選擇了與之前的學生小粉一起當了毒師。

很多人會認爲,老白之所以走上這條絕路,是因爲他認爲自己反正都有了癌症,因此才破罐子破摔。

可我們這樣一想,得癌症的人數量很多,可像老白這樣的人幾乎絕無僅有。癌症當然是一個原因,但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我認爲,老白之所以走上這條絕路,還是因爲他缺乏信仰與責任感。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著《罪與罰》裏,提到了“爲所欲爲”這樣一種概念。

故事的主角拉斯柯爾尼科夫則深受這種思想毒害,認爲自己只要擺脫信仰與責任感的束縛,便可以“爲所欲爲”,不再受“這一世”或者“下一世”的任何懲罰。

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包括《罪與罰》在內的許多作品,都深刻地解構了各種類型的罪犯。陀翁把罪犯分爲兩類:有負罪感的罪犯;不認爲自己在犯罪的罪犯。

第一種罪犯,哪怕犯下滔天罪行,並且毫無悔改之意,可他依然會在意識裏明白自己的確是犯罪了。

第二種罪犯,則因爲擺脫信仰與責任感的束縛,完全不認爲自己是在犯罪,甚至樂在其中。

《罪與罰》裏的拉斯柯爾尼科夫想做第二種人,可最終無法違背良知,最終還是因爲自己犯下的“罪”,接受來自良知的“罰”。

《絕命毒師》裏的老白本來只是想賺點錢,可卻在幾乎黑色幽默的劇情進展中,無意中變成了第二種罪犯,一個百無禁忌,唯我獨尊的真正罪犯。

我們從一個小劇情,就看得出來老白與小粉這種不人流的罪犯的區別。

當時小粉爲了報復另外一個罪犯,準備突襲對方,結果差點被人反殺。小粉準備動手之前,已經緊張得快要嚇傻了。可除了他獨有的偏執,他又不得不強迫自己這樣做。

在小粉命懸一線的時候,老白出現,毫不猶豫就幫小粉擊殺了對手,異常冷靜地讓小粉快跑。

這一刻的老白,是一個真正的無所顧忌的罪犯。

其實,老白應該想到,雖然他因爲做毒師,享受到了犯罪帶來的極大快感。可他卻喪失了家人對他的尊敬與愛。以至於老白想讓自己的妻兒收下自己的“髒錢”,都不得不用盡了各種手段才得手。

不知道老白在最後臨死的一刻,是否會後悔自己的選擇?

-END-

本文話題:你喜歡《絕命毒師》這部美劇嗎?

歡迎留言討論。本文由“魅野說影視”原創首發,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刪圖致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