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哈爾濱女童失蹤一晚

次日回家多處是傷”的消息

引發大家關注

這名女童名叫妍妍,據她奶奶回憶,8月29日晚6點多,因爲上託兒所的事,她和妍妍的父親發生了分歧,爭吵了幾句後,她出去待了大約20分鐘,回來就發現孩子不見了。當晚,一家人到處尋找,還報了警,但仍未能找到妍妍。

第二天,8月30日早上,鄰居家男子把妍妍帶了回來。據妍妍奶奶稱:“孩子當時滿身都是泥,小褲衩都是血,身上裏裏外外都有傷。當時,派出所的民警就幫着把孩子送醫院了,輾轉了幾家送到哈爾濱市兒童醫院,直接被送進了重症監護室。”

這起悲劇的發生

迅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重視

哈爾濱市、區兩級婦聯組織

就曾發文要求嚴懲嫌犯

9月1日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公安局道里分局

發佈了警情通報

警方通報結合媒體報道

案件基本事實已經清晰

其實,細心的網友不難發現

近年來,此類“性侵害未成年人”事件

已經傳出多起

一次次血的教訓

也給我們廣大家長們敲響警鐘

孩子安全不容忽視

到底該如何給孩子、家長上好安全教育課

才能做到防患於未然呢

家長要將“教育”做到前

據小編觀察,很多家長總以爲,這樣的事絕不會發生在我的孩子身上。但殊不知,兒童遭遇性侵的幾率其實並不低,這其中不僅有女童,男童被性侵的比例也較高。尤其是現在的很多孩子即使遭遇了性侵還懵懵懂懂,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更別說是自我防範了。 所以,這也警醒了我們廣大家長,要想防患於未然,就得將“教育”做到前。我們必須要明白:沒有哪種知識不學,孩子就天生會的。

適當告訴孩子世界不美好的一面

小編個人建議:在孩子幼年時期, 家長可以用他們能理解的語言和方式進行性教育。同時,家長還可以 適當的告訴孩子世界不美好的一面,讓他們知道在各種情況下能學會自我保護,遠離潛在傷害。

比如:獨自在家需要收快遞或外賣時,不要急於打開門,更不能讓其入內,建議放門口或物業;單獨去小區玩時,一定要告訴家長,玩多久,什麼時間回來。不管白天還是黑夜,都不能去人少、偏僻的地方;陌生人突然尋求幫忙,要有戒備心,要明白有時候不幫也是好孩子;即使與熟人相處,只要感覺對方在動作和言語上有讓你不舒服的地方,要勇敢喊出來;有人給你好喫的糖果,問你要家庭地址,千萬不要隨便透露;上學放學或者外出遊玩時,一定要與人結伴而行,不能在路上貪玩到天黑纔回家;如果有人故意地碰觸隱私部位,要拒絕,告訴對方,不可以,開玩笑也不行。

對於這件事兒,我們還採訪到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王大偉。

王大偉

這個案件提醒我們,性侵害案件有的時候往往是熟人所爲,因爲他了解你的情況。 據有關數據顯示,性侵案件60%的作案者都是熟人,特別是鄰居或者是“半熟臉”的這一類人。所以現在不少家長還在教孩子分生人和熟人,實際上是不科學的。對於熟人敲門、熟人進屋,都要有警覺性。

現在對女童的性侵,絕不是一起兩起,所以家長一定要提高警惕。這裏邊包括幾個方面,一個就是從遠期防範來說,在孩子三歲時就應該有性別意識的教育、有性安全的教育、有預防孩子被性侵害的教育。近期的教育就是,對於學齡前兒童父母儘可能的不要把他獨自放在家裏,因爲孩子獨自在家危險太多。比如說墜樓、燙傷、磕着、碰着、性侵害等等。同時,有的時候家長會說,這孩子睡着了,我出去辦個事,孩子能睡一兩個小時,我10分鐘就回來,其實這樣也是不行的。 父母一定要形成一個鐵的安全定律,堅決不把6歲以下孩子單獨留在家裏。

我們曾經編過這樣一個歌謠:小熊小熊好寶寶,背心褲衩都穿好,裏邊不許別人摸,男孩女孩都知道。最後補充一點, 女孩被性侵害以後,一定要救助。這裏的“救助”是指三個方面, 一個是生理救助,要帶她去看醫生。第二個是法律救助,就是這個女孩子的名譽權、肖像權,不管是電視還是其他媒體都不應該報道。最後一個就是心理救助。

最後,小編認爲呵護孩子健康成長是父母的責任,家長自己首先要“衝鋒”在前。如果,最終不幸還是降臨,家長在悲傷的同時,一定要拿起法律武器,爲孩子討回公道!

下面就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一份

與“性侵害未成年人”相關的法律法規

願這種悲劇不再重演

希望所有人永遠都不要用到這些條例

作者:常懷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