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位於中國西南,自古爲重要白銀產地,《西漢·食貸志》所記載的朱提銀即產於雲南昭通的朱提山,故云南習用生銀與其他各省無異。清末時,雲南出產一種形制特別的銀錠,即俗稱“牌坊錠”或“馬鞍銀的五兩銀錠。雲南最早大量引進銀元是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接受搭撥在來自湖北“協餉”內的餉銀,“協餉”是清稅收富裕的省份對地方貧瘠、收支不能平衡的省份的補助款。

雲之南的新老銀元

20世紀初由於滇越鐵路的興建,以法國貿易銀元爲主的大量外國銀元流入中國作爲發放工資及支付運費之用。據《新纂雲南通志·幣制考》記載,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錫良移節督滇,當時川、鄂兩省所造大小銀元數量充裕,在向其換取運回開通風氣後,民衆漸知其方便之處,銀圓漸受市面歡迎。通用的中國龍銀以湖北的爲主,來自四川、廣東的亦多;洋銀除俗稱“坐洋”的法國貿易銀圓外,英國“站人”也很通行,滇西則以印度盧比較多見,“鷹洋”在雲南流通不廣。雖然每年由建造鐵路公司輸入百餘萬銀元,加上邊境貿易流入的,但當局仍嫌通貨不足。同年,當局派員至上海信義洋行洽購德國蘇勒廠( Schuler)製造銀元用機器籌設雲南銀圓局,次年購地建廠並於是年底完成,機器則經香港分批陸續運到。

光緒三十四年正月(1908年2月)滇局改名爲度支部雲南造幣分廠並正式開制銀元,這是清代成立最晚的造幣廠。當時清政府正在整頓幣制,裁撤各廠,由天津總廠負責,但顧及幅員遼闊,僅保留鄂、粵、川、滇四處改爲分廠,後增加南京共計六廠。該年度海關蒙自口報告記載:“查滇省龍圓局業經起造,凡造出龍圓流通不少。後面當中鑄龍樣,邊用英文,鑄明雲南省七錢二分;正面當中鑄光緒元寶,邊鑄雲南省庫平七錢二分。”此爲雲南以機器製造銀元之濫觴,後因碾片機壓力過小,又通過上海地亞及碾輪。同年11月14日光緒皇帝駕崩,溥儀登基次年改年號爲宣統,各省也隨之將幣銘改爲“宣統元寶”。滇廠所添設備先後於宣統二年五月(1910年6月)運到,因逢市面銅元缺乏,轉而生產銅元。就在此時,清政府頒佈《幣制則例》,規定“自本則例奏定之日起,所有各省現鑄之大小銀銅元一律停鑄”。中央爲統一幣制,將各廠收歸部辦,原有大小祖模一律銷燬。

“老雲南”與“新雲南”

雲南省造光緒元寶銀元有兩大類,最簡單的辨識方法就是看背面有無英文。由光緒三十四年的關冊中可知,最初發行的是“中鑄龍樣,邊用英文”,此版銀元在當地俗稱“粗字滿龍”或“粗字粗龍”,泉界習稱“老雲南”。與其他省份龍銀相比,“老雲南”圖文較爲深峻。

另一種設計簡潔、龍面無英文者,是民國成立後製造的。清政府雖推動新國幣擬統一全國的銀銅幣,但新幣尚未發行,武昌卻事起,在未領到部頒祖模以前,雲南地區仍需大量銀元以供流通,在原有模具銷燬的情況下只有另起爐竈。自行生產的新幣當地稱爲“細字小團龍”或“細字細龍”泉界習稱“新雲南”。1924年出版的《昆明市志》記載:“宣統三年,爲統幣制起見,乃將粗字粗龍各祖模全行銷燬,專鑄細字細龍者……以後流通甚廣,遂專工鑄造,其餘多停鑄,故現今流通市面者,多系細字細龍各幣。”

兩種銀元的數量以新版爲多,但“新雲南”相對於“老雲南”有一特殊之處在於有不少銀幣銅樣存世。由於有款邊銘是德文,筆者推論當時訂購機器之際也委託德方代刻幣模,此模具即“新雲南”,可能因形制與他省不符而未被採用。民國時期廠方將留存的進口德國幣模整修後投產造幣。《昆明市志》記載銷燬的粗字粗龍祖模應是在國內製成,也就是說,以幣模製作時間的先後而論,新雲南”纔是“老”雲南,“老雲南”其實是“新”雲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