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與魏徵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唐太宗的從諫如流和魏徵的剛正不阿,直言相諫共同成就了一段歷史佳話,實爲古代封建社會君臣相處之典範。

但是,我們都知道,在魏徵初仕貞觀新朝的時候,任憑唐太宗再如何大度,也會有對魏徵不滿的時候,只不過,唐太宗對魏徵的不滿不是出於對魏徵的諫言不滿,而只是單純的出於個人的心理在作怪,因爲如果我們拋開唐太宗皇帝的身份不談,只將唐太宗看作一個普通人的話,那麼在面對魏徵屢次諫言甚至是針鋒相對,寸步不讓的時候,誰也不可能做到內心毫無波瀾,坦然受之,唐太宗也做不到。

唐太宗畫像

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我不要面子的嗎?

魏徵是臣,是唐太宗的臣,唐太宗是君,是魏徵的君,任憑唐太宗心胸再如何大度,遇上了性格執拗的魏徵也會有些許不滿的情緒爆發,就比如他曾沒有控制好情緒,而破口說出“會須殺此田舍翁”這種跟他的身份不匹配的話。

“田舍翁”也就是鄉巴佬,能讓唐太宗說出“以後找機會一定殺了這個鄉巴佬”這種話的人,在貞觀一朝大概率就是魏徵了。

但是,唐太宗說這種話也只是發泄一下心中的不滿而已,他不會真的要殺了魏徵,事實上,他很清楚魏徵有大才,不可殺,畢竟他也曾肯定過魏徵的功勞:貞觀以前,從我定天下,間關草昧,玄齡功也。貞觀之後,納忠諫,正朕違,爲國家長利,徵而已。雖古名臣,亦何以加

在唐太宗看來,貞觀以後論對朝堂之功的話,魏徵當在房玄齡之上,甚至比之前的歷代名臣都要大的多,可見在唐太宗心中,魏徵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所以說,在兩人多年的“愛恨糾纏”中,唐太宗對魏徵是既愛惜又痛恨,當然了,正如開頭所說,這裏的痛恨很單純。

既然有愛惜,那就有封賞,因此魏徵的官越做越大,但同樣的是,既然有痛恨,那麼也一定會有責罰,只是魏徵的一切諫言都是有利於國家或者出於對百姓的憐憫,所以唐太宗不可能因爲這一點而責罰於他,只能另尋他法了。

魏徵畫像

一次,唐太宗在苦思如何懲罰魏徵,長孫無忌見狀便悄聲對唐太宗說:“陛下想教訓一下魏徵,臣有辦法”,太宗聽後忙聲詢問,長孫無忌便說:“魏徵愛喫菠菜,但他夫人卻不允許他喫,而他又特別的怕他的夫人,所以這就導致了魏徵平日很少能喫到菠菜,但與此同時他對菠菜的喜好又越來越重,因此,陛下不妨請他喫菠菜,然後趁機戲弄於他…”。

唐太宗聽後連連大笑,不日便召魏徵入宮,請他喫飯。

當君臣就坐後,唐太宗大呼一聲,“上菜”,隨後只見一盤盤綠油油的菠菜被端了上來,魏徵見後內心大喜,連連吞嚥口水,只待唐太宗一聲令下,他便要大快朵頤。但唐太宗卻遲遲沒有發話,原來他見到魏徵的表情後心中也是一陣竊喜,原來他早已定下戲耍魏徵的法子。

思忖一陣後,唐太宗慢悠悠的說道:“魏徵,今日你我君臣同飲,機會難得,平日裏你爲朝廷建言獻策頗費心思,今日宴席便是爲你而設,那麼開始之前,你就再說兩句吧,爲朝廷也是爲我提一提意見”。

可是,魏徵此時又哪裏有心思去提意見?爲了能早點兒喫上菠菜,他便隨意提了幾條之前提過的意見,奈何唐太宗也是聰明絕頂之人,很快他便反駁了魏徵,並說道:“你就不能提一些新鮮的嗎”?

可憐的魏徵此時心思已經全在菠菜身上了,他竟然沒有聽全皇帝的話,然後看着菠菜幽幽的回道:“新鮮……這菠菜倒是挺新鮮的……”。

馬躍版《貞觀之治》

雖然魏徵的聲音很小,但唐太宗還是聽到了他說的話,雖然此時唐太宗心中早已狂笑不止,但他還是忍住了並平靜的說:“菠菜?菠菜怎麼了?是你不愛喫嗎?那我這就讓人撤下去”。說完便開始招呼人,可憐的魏徵聽到此話後,再也不能抑制對菠菜的喜愛,他連忙說道:“別撤,陛下,臣...臣愛喫菠菜!”

見到魏徵爲了一盤菠菜而舉止如此失措,唐太宗有一種大仇已報的痛快,他放聲大笑,然後不忍再戲弄魏徵,便說:“既然愛卿愛喫菠菜,那就不撤了,你盡情的喫吧!”聽後,魏徵便狼吞虎嚥起來。

就這樣,唐太宗用一盤菠菜狠狠的殺了魏徵的威風。

雖然“魏徵喫菠菜”這個故事非常的有趣,但衆多歷史文獻中並沒有關於這段故事的任何記載,因此目前爲止真假未知,此處寫來也只想搏衆人一樂而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