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椒儿妈妈,一个时间相对自由的全职妈妈,喜欢分享,喜欢倾听,希望把经历过的、看到过的、听到过的,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对观者在育儿上、情感上有所启发……

文|家有小甜椒儿(专注优质原创,抄袭必究,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家长教育孩子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家长通常喜欢在人面前炫耀自己孩子的技能,从婴幼儿时期几个月会走路、几个月会说话、几个月长满牙开始,家长们已经在暗暗攀比了,只是那个时候的攀比还不是特别明显。

一直到孩子上学以后,家长们最喜欢跟人攀比的就是孩子的成绩,你家孩子考了多少分,我家孩子考了多少分,这是家长们最关心的,尤其是自己家孩子考的还不错的时候,见人必问对方孩子的成绩,然后引出自己家孩子的成绩,等待对方家长投来羡慕的眼光或者是称赞的话语。

大多数家长眼中,自己的孩子都是最美好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当然也有极其个别的例外,处处打压自己的孩子。

就在上个月,我还跟其他家长炫耀自己家孩子的英语技能。

炫耀太容易了,好像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掌握的技能,跟父母的教导没有关系,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一边炫耀自己的孩子,一边教导孩子不要攀比

如果你以为“炫耀”这种本事是与生俱来的,跟家庭环境、跟父母的行为没有任何关系,那就大错特错了,大多数人之所以熟练掌握这门技巧,是因为他们本身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是不太容易被发现而已。

最简单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家长们在时时刻刻进行着攀比,谁家孩子考得好,谁家孩子不如自己家的孩子,这些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家长接孩子放学,路上跟别的家长攀比了一番孩子的成绩和特殊技能,回家之后孩子要买一双某大牌的运动鞋,家长却义正言辞地跟孩子说:不可以攀比。

这句话对孩子来说,太苍白了,语言在行动面前往往是无力的。

家长攀比孩子的成绩或者特殊技能,跟孩子攀比家长的财富,没有本质区别

讲一个真实的案例。

表姨家的孩子大果读高中,成绩中等偏上,但是总是在这个水平上徘徊,表姨就很着急。

去年期末考试下来以后,邻居家的男孩考了全年级前五名,但是大果还没有够上一本线,表姨当然对孩子一顿训斥。

接下来精彩的一幕发生了,大果听完妈妈的话,很淡定地说了以下这番话:不要拿我跟他比,他妈给他报上万元的补习班,你连两千块的补习班都不让我上,整天介说我这比不上别人,那比不上别人,你怎么不说你们给我提供了一个什么家庭环境呢?舍不得花钱,还想让我成才,做白日梦吧。

表姨听了她的一番话是很气愤的,甚至气到无语,不过等到气头过了以后,她突然觉得女儿说的话很有道理,她也意识到自己日常的攀比影响了孩子。

家长攀比孩子的学习成绩,攀比孩子的各项技能,到底跟孩子们之间进行物质或者家庭财富的攀比有什么区别?

实际上,本质上是一样的,家长攀比在先,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榜样”,才有孩子们之间的攀比。

不想孩子养成攀比的虚荣心,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三流的父母当保姆,二流的父母当教练,一流的父母当榜样,这句话适用于任何时候。

不想孩子成为好攀比的人,家长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让自己的言行影响了孩子。

1、孩子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知识、积累个人财富

记得之前看过一位培养出两个清华大学的妈妈的采访,当问及教育的根本的时候,这位妈妈说就是让孩子知道一件事,学习是为自己的人生积累财富,当孩子真正了解这一点的时候,学习就不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汲取知识的过程。

我们应该学习这些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的妈妈的教育方式,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不应该成为家长攀比的基础,孩子增加技能的目的也不是成为家长可以炫耀的根本,我们要始终明白一个道理:我们让孩子学习这些就是为了增加孩子个人财富的过程,为孩子的人生打下基础,千万不要把这些当成我们炫耀的根本。

2、学习是自己进步的过程,不需要附加条件

家长们为了激励孩子学习,经常会使用一些激励方法,比如给孩子定下一个目标,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排名一旦达到这个目标就给孩子买他心仪已久的玩具。

这不是引导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的方法,学习这件事不应该有附加条件。

如果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惯,孩子的学习也不再是主动的,而是有物质的驱使,让他们被动来完成这件事,习惯一旦养成,学习的性质就变了味道。

3、正确认识人和人之间的差距

贫富一直存在,且会一直存在下去,当我们因为贫富差距这件事怀疑人生的时候,不是贫富本身出了问题,而是我们个人的观念出了问题。

总会有人比我们过得好,有人比我们拥有更好的东西,我们不可能都去拥有,而避免孩子变成喜欢攀比的人的前提,除了需要家长给做出一个良好的榜样外,还需要家长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这件事。

凡是如此,当概念透彻了,完全了解了,就不会再执迷其中。

攀比并不是绝对不能存在

最后想说的一点,攀比并不是毒蛇猛兽,并不是绝对不能存在,有的时候攀比会激发人的斗志,让人们给自己定下更高远的目标。

从这个方面来说,攀比心理还是值得肯定的。

即便我们给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正确的引导,当孩子进入学校的大环境以后,还是不免会产生攀比心理,这个时候我们没有必要把孩子的攀比之心全部抹杀,关键是看孩子如何对待这种心理。

只有产生攀比心理,才会有更大的进步,当产生了攀比之心以后,不是抱怨,而是转化为正能量,朝着更好的方向努力,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才是最好的方向。

相关文章